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

 

本病属于中医“中风中经络”的范畴,多因劳倦过度,暴饮饱食,脾失健运,脾虚生痰,痰热互结,肝风夹痰流窜经络,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衰少,风火相扇,瘀血阻滞,气血逆上,犯于脑而发病。...

↑ 点击上方【养生正道】关注我们 ↑
导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动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局部软化坏死,使管腔狭窄或闭塞。脑栓塞主要是因为心脏栓子脱落或全身其他部位的血栓脱落而阻塞脑动脉,引起脑栓塞。本病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编辑/三木)
病因病机
本病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各种脑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糖尿病、高脂血症、真红细胞增多症,造或血液的有形成分凝聚,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当脑血栓形成后,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脑水肿及毛细血管周围点状出血,软化、坏死的脑组织逐渐被吞噬细胞清除而形成空腔,深部脑白质软化,常为缺血性梗死。
本病属于中医“中风中经络”的范畴,多因劳倦过度,暴饮饱食,脾失健运,脾虚生痰,痰热互结,肝风夹痰流窜经络,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衰少,风火相扇,瘀血阻滞,气血逆上,犯于脑而发病。总之,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的关系密切。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有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老年人,常在安静的状态下发病。发病较慢,多意识清醒。脑局部定位体征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而异。临床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失语,以及病变同侧视力障碍、视神经锥体束交叉综合征,同时伴有同侧霍纳氏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后陷等),可有进行性智力减退

1. 出现头痛、偏瘫、抽搐等,为颈内动脉脑梗死。

2. 起病较急,病变较重,可有意识障碍、三偏综合征、瘫痪严重、偏瘫肢体程度不等、头面部及上肢偏瘫重于下肢,伴有感觉障碍,为大脑中动脉梗死。

3. 下肢偏瘫重于上肢,出现精神症状,如迟钝、淡漠或欣快夸大、精神错乱等,为大脑前动脉梗死。

4. 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对侧半身痛温觉减退或消失,亦可出现眼球震颤,伴同侧霍纳氏综合征、面部感觉障碍及上下肢共济失调,为小脑后下动脉梗死。

5. 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四肢偏瘫、瞳孔缩小,为基底动脉梗死。

辅助检查:①生化、心电图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②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③CT 检查,24 ~ 48 小时内可见低密度梗死区。


辨证治疗

--Treatment--
1


脉络空虚,风邪阻络



症状: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半侧肢体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不能握物,甚至半身不遂,可有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浮或弦细。

治法:养血活血,祛风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12g,当归尾10g,赤芍6g,川芎6g,生地20g,熟地12g,羌活6g,川牛膝30g,生石膏30g,黄芩10g,防风10g,茯苓20g。

肝火旺盛,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者,加夏枯草、磁石;手足拘急,加白僵蚕、全蝎;言语謇涩,加石菖蒲、广郁金;风热,加桑叶、菊花、薄荷。

2


肝肾阴虚,风痰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舌生疮,耳鸣、眩晕,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眼㖞斜,视物不清,声音嘶哑,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滑。

治法:滋补肝肾,化痰通络。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龙骨30g,生白芍、天门冬、玄参、生地、醋龟甲、茵陈、川楝子、炒杜仲各10g,竹茹6g,代赭石30g,生牡蛎30g。

痰热较重者,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头痛,加夏枯草、菊花;半身不遂,加钩藤、地龙、穿山甲;舌强语謇,加石菖蒲;五心烦热,加龙齿、丹参、夜交藤。

3


痰瘀内阻,风阳上扰



症状:突然眩晕,恶心呕吐,舌强语謇,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吞咽困难,喝水发呛,或半身不遂,头胀,胸闷,纳呆,舌质暗红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痰,息风醒脑。

方药:息风化痰活血汤。天麻10g,生石决明30g,郁金15g,九节菖蒲10g,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青竹茹15g,炒枳实10g,土鳖虫10g,全蝎10g,蜈蚣1 条,桑寄生15g,钩藤15g。

头痛,加羌活;头晕,加菊花
4


脾虚痰湿,痰浊上扰



症状:平素头痛头晕,胸满痞闷,时欲呕吐,倦怠乏力,少食多寐,突然眩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舌强语謇,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饮食发呛,舌体胖,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豁痰,息风开窍。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g,天麻30g,茯苓10g,炒白术30g,钩藤15g,川芎10g,郁金10g,胆南星10g,生姜10g。

肢体瘫痪,加羌活、威灵仙、桑枝。

5


气虚血瘀,经络不通



症状: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偏身麻木,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手足肿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g,当归尾6g,地龙6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川牛膝30g,益母草10g,甘草6g。

言语謇涩,加九节菖蒲、冰片、郁金以豁痰开窍;大便溏稀,去桃仁,加炒白术、党参、山药以健脾化湿;手足肿胀,加茯苓、伸筋草、桂枝以健脾温阳通络。

典型病例

刘某,女,61 岁。主诉:右半身活动不利1 年余。病史:1 年前患中风,右半身瘫痪,CT 示“多发性脑梗死”。经多方治疗症状好转,走路时步态不稳,右手活动不利,不能握物,四肢发凉、麻木、肿胀,头晕,大便干,小便频,舌红,苔少,脉弦细。查体:右上肢活动不利,右手腕关节痉挛,拇指内收,远端肌力Ⅲ级,近端肌力Ⅳ级,肌张力高,手指肿胀,伸屈困难;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高,走路时呈偏瘫步态,足内翻。

辨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治法:补肝益肾,滋阴潜阳。

方药:滋阴息风汤加减。天麻30g,生地10g,钩藤15g,地龙10g,丹参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5g,怀牛膝30g,龟甲10g,川木瓜10g,山药30g,麦冬12g,龙骨30g。水煎服,每日1 剂。

取穴:四神聪透百会、风池、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太冲。

操作:四神聪透百会、风池,平补平泻;曲池、手三里、合谷、后溪、阳陵泉,施以泻法,用火针点刺,每次5 穴左右,隔日治疗1 次;足三里、太溪,施以补法;太冲,施以泻法。每日治疗1 次,1 个月为1 疗程,配合康复训练。

三诊时,患者精神好转,肢体活动部分恢复,手能握物,头晕目眩明显好转,血压为90/50mmHg。见效不更方,针法不变,连续治疗2 个疗程,血压为110/60mmHg,其余症状基本消失。四诊时,患者精神佳,神清,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手的精细动作基本正常,走路正常。

附:针刺疗法

(1)四神聪透百会、太阳、率谷、风府、廉泉、风池、合谷、太冲、环跳、阳陵泉、绝骨。

(2)配穴:脉络空虚,风邪阻络,加太渊、手三里、大椎、曲池;肝肾阴虚,风痰上扰,加太溪、肝俞、三阴交、丰隆;气虚血瘀,经络闭阻,加足三里、气海、关元;脾虚痰湿,痰浊上扰,加丰隆、隐白、天枢、解溪、公孙;语言不利,加廉泉、通里、哑门;流涎,加地仓、承浆;口角㖞斜,加牵正、地仓、颊车;上肢肩关节半脱位,加肩髃、肩前、肩髎;肘关节屈伸不利,加天井、小海、清冷渊、三阴络;手腕下垂,加阳谷、阳池、阳溪、会宗、腕骨;手指关节屈伸不利,合谷透后溪;下肢膝关节屈伸不利,加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内翻,加绝骨、申脉、昆仑;足外翻,加三阴交、太溪;足下垂加解溪、太冲、行间;肌张力增高,加风市、阳陵泉、血海、太冲;肌张力低下,加气海、足三里、关元,或加艾灸、温针灸、隔姜灸。

(3)操作:用毫针刺,每次选6 ~ 8 个穴,每日1 次,每次留针40 分钟,20 天为1 疗程。头针平补平泻,其他穴位按辨证使用补泻手法。

另有肢体运动障碍训练(介入时间:确诊24 小时之后)与偏瘫良肢位的摆放方法都非常重要,推送中限制篇幅在此未做展示。

登场书籍

由魏玉香、杨葛亮编*的《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附人体穴位彩图第3版)》根据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现对第二版进行修订,根据辨证论治对部分方剂、药物、剂量、方穴、手法、康复治疗的图片进行修改,添加了有毒中药的特殊煎法、敦煌医学残卷四天庭穴位的定位和疗效、心理疗法有效的典型病例,同时,附上人体穴位大图,方便读者查找穴位。



养生正道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与康复(附人体穴位彩图第3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魏玉香,杨葛亮 ◎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作者:ozansafak捂脸老年人图片来源  Pexels,公园老人图片作者:brunus。
商业合作或投稿:whkpbjb@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购书


    关注 养生正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