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头条】伤痛青春重燃丧系文化,“过气网红”卷土归来?

 

将个体间的感情故事置于更复杂的社会复合情境之中,成为如今“高龄”的伤痛青春的一条可行之路。...



文丨米瑞文化

伴随着“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扑街”的调侃,被寄予厚望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的表现似乎并不如预期。

这部青春虐恋纯爱剧,讲述了姜生、凉生、程天佑三个人之间千回百转,横跨二十年时光的爱与守护、深情与陪伴的故事,集结了失忆、车祸、癌症、误会、豪门恩怨等韩剧十年前就已泛滥成灾的桥段。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速率远不及当下的十几年前,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还只局限于书本、杂志等纸质书物时,以郭敬明、饶雪漫为代表的青春疼痛文学领军人物深受追捧,诞生于当时的《凉生》无疑是戳中了中二少年少女们的敏感神经,小说作者乐小米曾凭借此书,被誉为“青春代言人”。
2006年流行的虐恋小说,十二年后翻拍成剧再度热播,一方面展示出“女性向”伤痛虐恋剧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一方面也显示出青春题材如今的巨大嬗变。
伤痛青春再整旗鼓

虐恋扎堆强说愁
和钟汉良第N次出演深情男神情况类似,张翰也已经是第N部饰演霸道总裁。

深情而冷漠的男主角至死不渝,女主角在多方徘徊后终于明白真爱的意义,伴随着淡淡的“青春忧伤”,《凉生》的播出状况还未明朗,由“七岁高龄”青春言情改编的《如若巴黎不快乐》同期上线芒果TV。
电视端方面伤痛青春卷土归来,院线方也没有落后。十一年后,身为青春文学领军人物的郭敬明终于将《悲伤逆流成河》也搬进了影院,校园欺凌、投河自杀等暗黑青春、狗血暴力元素以创设离别式结局,营造充满忧伤感的氛围,在郭敬明的作品中,“伤痛青春”被无限放大。
自2013年赵薇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破7亿引爆了青春片的市场。自此之后,青春题材电影、电视剧一触即发、层出不穷,观众迷恋这样一种青春阵痛、迷恋青春逝去带来的淡淡的忧伤感。“Sad ending”在中国的影视市场中一度十分流行。

但十几年前年流行的伤痛青春,同类题材已“重演”多遍,极度透支了观众的热情。套路、剧情、人设、冲突,观众早已烂熟于心,“闭着眼我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观剧体验,致使该剧赢了收视,输了口碑。

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逐渐落地的2018年,此类剧集更是在三观呈现上出现了明显水土不服的情况。《凉生》女主姜生徘徊在凉生与程天佑之间,车祸失忆、骨科生死恋、霸道总裁爱上我为一体的剧情设置,被网友粗暴贴上“狗血”的标签。



在年轻观众更喜欢题材多元化,老年受众又带不动收视率的当下,这种主打“青春”、“悲痛”,外加偶尔穿插的“商战”情节,想要引爆收视考验略大。因此,在口碑方面,除却大刀阔斧删改负面元素,仅保留“校园暴力”社会元素的《悲伤逆流成河》勉强将豆瓣评分留在了及格线上,《凉生》和《如若巴黎不快乐》的成绩都称不上理想。
情怀滤镜消磨殆尽

青春疼痛消费乏力
十年间,在“她”经济时代背景下,电视剧市场从穿越剧到宫斗剧再到大女主剧,迎合女性观众的国产剧呈现出新旧交替愈发急促态势,依旧为伤痛青春剧集留下脚步的受众有着明显的分层情况

据百度数据用户画像显示,《凉生》、《如若巴黎不快乐》《悲伤逆流成河》的19岁以下观众分别占5%、6%和7%,而30-39岁观众高达56%、60%和55%,其受众年龄段与当年躲被窝看原著的80后读者相契合。也就意味着,此类剧集的网络播放量里,主要的贡献者仍是多数的80后原著粉。
无疑,伤痛青春文学最初靠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怀成功,然而“我知道”并不会等同于“我认可”,当记忆被消磨殆尽,弃之如敝履便会随之而来。不少80后原著粉就在评论里发出无奈的感慨,“从前看来满满都是深情的虐恋、赚足了眼泪,而现在看来只有满满的狗血。”

事实上,作为如今青春主流受众的90后、95后甚至00后,对于青春的定义愈加广泛,生长于物质相对富足的年代,相比于所谓的的青春伤痛、无病呻吟,他们更青睐的往往是那些包含着更真实元素的作品。







之前,北京青年报针对青春题材作品的受众偏好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61.2%的受访者喜欢青春剧是因为能够勾起对青春的回忆、引发共鸣;62.9%的受访者认为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应与现实接轨,打破未婚先孕、打架斗殴等套路。

而在每个人对青春的回忆或印象中,59.5%受访者最为普遍的感觉是单纯和美好,50.1%认为是青涩与懵懂。其他依次是:有规矩、有师长(35.0%),无忧无虑(34.8%),题海与奋笔疾书(28.4%),而关于伤痛与成长的不过20.3%、遗憾与悲伤也仅仅有17.4%。
现实主义拯救疼痛青春

社会问题把握时代脉搏
大概谁也没能想到,在同期的伤痛青春题材的作品中,口碑最为突出的竟然是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
和十年前流行的青春伤痛文学一样,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离不开打架、堕胎和多角恋,郭敬明靠着鲜明的文字风格将这部作品推至制高点,百万销量的记录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但与此同时,过于黑暗的青春元素也让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就站在争议的中心,此次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中,过于黑暗狗血的元素悉数被剔除,故事的核心也放在了校园霸凌、原生家庭上面。



将伤痛青春的重点放在社会问题之上,显然相比于无病呻吟更加具有冲击力。因为简介被传染了性病,17岁的易遥在校园备受歧视和侮辱,一场校园暴力之下,三个女孩因此走向命运的不同终点,无辜被卷入的顾森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反击性霸凌的唐小米将面临牢狱之灾,被伤害和侮辱的易遥与青春告别,走向死亡。

尽管仍然备受争议,但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显然让不少观众足够客观的看待一部由伤痛青春文学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





事实上,青春片的大爆发原本就是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致青春》合力开启的,并成为之后青春题材的主要两大分支,《那些年》代表明媚的“青春”;《致青春》代表伤感的青春。但无论是哪一种青春题材,“真实”二字永远是观众追逐的重点。

摸不到现实生活的命门,是伤痛青春题材剧逐渐被市场淘汰的原因。2018年青春影视题材的新动向是向现实主义转变,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爱情故事,与恋爱并行的是理性化人格的发育,被放大的社会问题,或是校园欺凌、原生家庭,或是高中复读、大学创业等等,将个体间的感情故事置于更复杂的社会复合情境之中,成为如今“高龄”的伤痛青春的一条可行之路。
—The End—
主编 | 韩英楠
编辑 | 石榴
校对 | 殳吉
近期热文

优酷秋集再放大招,定制化“爆款”如何保质又保量?



你的大剧为什么上不去微博热搜了?



一枝独秀走向百花齐放,民国成就下一个“星光大道”?





三大

媒体矩阵



合作交流
商务合作|约稿转载

请联系:hanyingnan123


    关注 娱三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