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医生与病人沟通的方式 ——记第12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得主、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

 

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教授董健领衔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目团队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国内第一位因为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普通医生。...

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教授董健领衔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目团队荣获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是国内第一位
因为科普
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普通医生。


今年,董健获得第12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他说,科普是医生与病人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将推动科普纳入医生的考核之中。
初衷:让病人了解疾病,融洽医患关系


在中山医院这样的国内著名三甲医院,骨科主任董健的每次门诊,都会迎来数量众多的病人。面对不少从外地赶到上海的病人,加号成为家常便饭。在不断延长门诊时间的同时,董健不得不压缩与病人的沟通时间,但从内心来说,他希望能将病情与每一个病人都讲得清清楚楚。

董健想到了科普。他找到中山医院原院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杨秉辉,讨教如何写科普文章。这让杨秉辉感到惊讶,因为手术繁忙的外科医生很少会主动来做科普。

但董健认定了科普的好处:“如果能把一个病的原因、症状、治疗方法讲清楚,能够让病人看清病症的真面目,就能减少病人的焦虑和不安,也能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有更为理性的认识和态度。”
董健和他的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写作出版了《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他还自掏腰包买了不少书,送给前来看门诊和准备做手术的病人。这本书受到了病友的热情欢迎。有病人说:“早看到这本书,就不用开刀了。”还有病人说:“看了书,改正了不良习惯,结果就不发病了。”

在此后几年里,《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次次重印。在读者强烈要求下,董健又出版了升级版《专家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补充版《细说腰椎退行性疾病》。这3本书平均每年要重印两次,累计销量超过10万册。同时,他还将书籍的电子版放在“董健大夫个人网站”,方便百姓阅读,目前该网站访问量已650多万次。
2016年,董健亲身参与并指导拍摄了《腰椎保健操》,被《上海发布》等媒体广泛传播,仅全球健身网一周浏览量就达200万次,获得第2届中国健康科普大赛十佳科普视频作品。2018年,由市科委组织拍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科普短片在地铁和公交线路播出,全面覆盖上海城区。

董健还与国内几十位志同道合的临床专家创立了名为“达医晓护”的全媒体科普品牌。他不仅出任全媒体总编,还担任子栏目“椎”求健康的主编。迄今,该品牌线上与线下结合宣传普及各种医疗知识,浏览量超过两亿。
希冀:让医院、医生科普点更多一些
科普对于病人有多重要?董健曾经在一个社区做过调研。他发现,仅仅就腰椎间盘突出而言,病人在科普前与科普后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如何能够做出正确的理疗动作上有着天壤之别。

董健认为,医生做科普也应该与科学家一样与时俱进,将最新、最准确的医学成果介绍给公众。面对网上各种“养生保健”虚假内容横行的现状,做科普的医生更要有权威性,能够正本清源。
董健以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为例:在传统认识甚至是医学教材中,头晕都与颈椎联系在一起。有一患者因为头晕就找到骨科,要求检查颈椎。但董健告诉该患者,头晕除了颈椎之外,还有可能是脑部发生病变,建议他去看神经科就诊,结果查出是因为头部肿瘤导致头晕。如果患者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可能有助于其早防早治,也会大大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从全国来看,中山医院是个科普点;从医院来看,骨科是个科普点。”董健希望这样的点能够更多一些,参与科普的医生也能够更多一些。“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会都会评选好医生,能否组织医生科普比赛,评选科普医院,从而调动上海医院、医生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最后,将科普纳入医生的考核和晋升之中。”


    关注 上海科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