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最多情的乐器,一生流浪,注定漂泊

 

手风琴的世界,别有一番魅力...





本文转载自:音乐之友

(ID:iMusense)






说到手风琴,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法国街巷中飘扬的优雅情调、南美酒馆中舞动的热情探戈或者俄罗斯街头随处可见的民间艺人……这件乐器几乎与民间音乐画上了等号。

1777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将中国乐器“笙”传入欧洲,随即便在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些手风琴的前身乐器,但它们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
真正用手拉的风琴是由德国人德里克·布期曼在1821年制造了用口吹的奥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风箱和键钮,后来,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在这基础上成功地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为Accordion的手风琴。



手风琴是一种既能够独奏,又能伴奏的簧片乐器,不仅能够演奏单声部的优美旋律,还可以演奏多声部的乐曲,更可以如钢琴一样双手演奏出丰富的和声。手风琴音色变化丰富,手指与风箱的巧妙结合,能够演奏出多种不同风格的乐曲。除了独奏外,还可重奏、合奏,可以说一架手风琴就是一个小型乐队。



♫意大利塔兰泰拉《拿破仑舞曲》

♫手风琴演奏《啤酒波尔卡》

♫手风琴舞会音乐《JOLIE BLON》

手风琴个性非凡,充满了超高的辨识度。那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和声,以及灵活的技巧,尤其是演奏拉丁风情乐曲,让人听起来惊艳无比。
放眼世界,让我们跟着手风琴的踪迹在地图上流浪。
01.手风琴在南美

在南美文化名人中,谁能与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大诗人聂鲁达相提并论?答案当然是皮亚佐拉!伟大的探戈音乐教父,阿根廷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皮亚佐拉热爱探戈音乐,他将探戈音乐重新诠释,升华至全新的境界。使古老的探戈更具现代性、都市性、世界性,从此大放异彩、风靡世界!

皮亚佐拉一生创作无数,他把古典音乐、阿根廷民间音乐以及爵士乐等要素综合起来,将魅力无限的探戈音乐提升至崭新的视野空间,并赋予其更为开阔的挥洒境界,以“探戈音乐之父”的称号享誉世界乐坛。

马友友曾这样评价皮亚佐拉:“突然间,他的音乐打动了我,抓住我不放,像发烧一样。还能有什么比演奏皮亚佐拉的音乐更美好的事情呢?思念中充满了期待,自由中充满了热情与欢快。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具有真实声音的伟大力量……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见过皮亚佐拉。”

▼皮亚佐拉1985年与乐队合奏《再见诺尼诺》



02.手风琴在俄罗斯

俄罗斯民歌曾在我国广为流传,至今传唱不衰。《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三套车》《苏丽珂》《嗒秋莎》《山楂树》……朗朗上口的歌谣,伴随手风琴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时光里,是一个时代的音乐记忆。
俄罗斯无疑是手风琴家辈出的国度,在苹果音乐今年评选的“30个30岁音乐家”榜单中,克塞尼娅·西多罗娃作为唯一一位手风琴演奏家,她被媒体誉为魅力无边的手风琴演奏家。



她与伊斯坦布尔博鲁桑爱乐乐团合作的专辑《Carmen》收录了比才歌剧《Carmen》中的曲目。其实用手风琴演奏过《Carmen》改编曲的演奏家并不在少数,但这张专辑则和它们完全不同:西多罗娃不仅对整部歌剧中重要的主题与咏叹调进行了编排,她还录制了间奏曲。

03.手风琴在法国

在当代,如果说一个人的姓名可以等同于“手风琴”的话,理查德·加利亚诺(Richard Galliano)是无可争议的。他是手风琴宗师皮亚佐拉的最后一个关门弟子,同时互为益友。



加利亚诺1950年12月12日出生于法国戛纳,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手风琴家,其手风琴技巧令人炫目,尤其是演奏皮亚佐拉的作品,在后世的无数版本中,也是最耀眼且令人赞叹的。

同样,加利亚诺在演奏古典乐曲方面,如巴赫、维瓦尔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都对其风格的把握极为精准,堪称经典。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2010年加利亚诺与弦乐五重奏演奏的巴赫作品音乐会。



此外,法国电影中也不难听到手风琴,比如《天使爱美丽》里那段表现“艾米丽”主题的配乐,手风琴层层叠起,如同漫天飞舞的梦境,令每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深深难忘。作曲家扬·提尔森用他的音乐刻画出一个浪漫奇幻的巴黎。
04.手风琴在意大利

意大利电影《邮差》中,主人公马里奥在小岛上为诗人聂鲁达送邮件时,遇见了美丽的酒吧女郎,并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主题音乐“Bicycle”便是围绕两人的情感变化而展开的。在一个律动均匀、富于动感的节奏上,班多钮手风琴和单簧管交织奏出的一曲亲切、质朴的旋律,犹如海风一般迷人。

▼Jo Brunenberg 演奏邮差主题音乐



影片配乐由意大利作曲家路易斯·巴卡罗夫(Louis Bacalov)所作,获得了第68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配乐奖。



05.手风琴在希腊

如果古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音乐,它必然像这样:黑暗、神秘而富于沉思性,同时散发出红酒的醇香与海水的苦涩,悲凉与诗意并存,用毫无保留的热情去歌唱爱与失落。这正如莲妮·卡兰德若(Eleni Karaindrou),希腊最具说服力与表现力的作曲家。
她是"希腊电影之父"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御用配乐作曲家。安哲罗普洛斯对手风琴情有独钟,他但愿所有自己的电影都以手风琴为主导配器。他认为手风琴很适合他电影里的飘泊旅人或难民,带有一种浓烈的乡愁。而他的电影本身也充斥着蓝色的忧郁。

▼《尤利西斯的凝视》安哲特有的电影语言
▼安哲罗普洛斯与卡兰德若
对卡兰德若来说,电影音乐并不是电影的陪衬和副产品,她借电影画面来释放自己最深的情绪和感知。导演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带着强烈的隐喻和哲思,卡兰德若优美的旋律线所营造的气氛,暗合电影语言,美得惆怅。卡兰德若对手风琴运用也是一大特点,手风琴自带的流浪气质也与电影所表现的疏离感相得益彰。

▼卡兰德若在ECM出的一系列电影音乐
希腊作家尼柯斯·特里安塔菲利德斯(Nikos Triantafillides)曾这样评说卡兰德若:“在全长数百尺的影片中,卡兰德若的音乐呈现出银幕中未泛出的鲜血,她一贯的音乐表现,将深藏于语言中的精神召唤出来。”

06.手风琴在挪威



作为一位作曲家与手风琴演奏家,Linda Gytri是这个世界上独特的存在。她出生在挪威西部临近盖朗厄尔峡湾的一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村庄。她在那里生活,在那里遇到手风琴。她与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组成三重奏Linda Gytri。



Linda 三重奏的另外两位小伙伴 Timo 和 Anders 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Timo 弹钢琴,Anders 拉贝斯,他们对音乐有高贵而朴素的追求。演奏音乐,通过音乐表达内心和快乐,就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听 Linda的琴声,就如同清风拂面,想象她在苹果树下专注拉琴的身影,音乐和呼吸同在。



手风琴最大的问题在于风箱的一呼一吸之间的转换,想做到让人无法察觉,对演奏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听 Linda 的手风琴音色,很容易让人忽略乐器,忽略技巧,完全融入在音乐和呼吸带给你的想象之中。

07.手风琴在中国

上世纪70年代,手风琴曾风靡中国,从部队到地方、从工厂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到处都可见手风琴的踪影。悠扬的琴声,围着的一大群孩子还有合唱。手风琴在中国的现代音乐文化进程当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

♫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

♫李健《贝加尔湖畔》
只要是那个时期题材的电影,手风琴都是必备的一个道具。在《山楂树之恋》里,男主角拉手风琴的场景也深深印在众多人的脑海里。



电影《孔雀》也有拉手风琴的镜头,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生活写照了。



国产佳作《钢的琴》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通过小人物幽默与艰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
片中标志着身份的主人公道具,即频频亮相的手风琴,以及大量充斥于影片之中的手风琴配乐。其中让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前苏联歌曲《三套车》、《山楂树》都分别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和抒情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俄罗斯摇滚乐团“柳拜”(Lube)以及德国的世界音乐组合“十七个嬉皮士”(17 Hippies)的多首配乐作品。
搜寻世界音乐往期好文章
只要进入世界音乐入口页面
点击进入现场往期文章搜寻
输入关键字即可
赶快来寻宝





    关注 世界音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