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纪》对话沈海寅:奇点汽车未来不会只靠卖车赚钱

 

“造车这个行业水非常深…如果我一开始特别懂这个行业,可能就不会跳进来了。”...

采访/赵奕   文字/宋双辉    剪辑/高凌峰  

两三年前,中国开始涌现出了一批新造车企业,当然这是他们的新名字,更早以前,人们习惯将他们称为“互联网造车”,抑或是“PPT造车“大军。这些企业的创立者有着不同的背景,而很多人都有互联网企业从业或者创业经历,他们认为以电动汽车和智能化汽车为主角的新汽车时代,没有传统车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积淀,他们同样可以造出让消费者为之心动甚至疯狂的好产品。

在这群人中间,沈海寅和他的奇点汽车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是学自动控制和工业管理出身,不过沈海寅的大半个职业生涯都是和互联网打交道,和汽车并没有太多联系。但是2014年他毅然决然将自己再次创业的方向选定在了汽车产业。虽然电动汽车没有传统燃油车那么复杂,但依然对供应链、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奇点汽车也和许多新造车企业一样,面临着诸多质疑,他们究竟会不会造车,能造好车吗?

我们采访沈海寅已经有很多次,在每一次奇点汽车重要的节点上我们都有过对话。而这一次的对话,发生在上海车展前,奇点首款量产车亮相之后。采访开始前我们问他新车接受到的反馈如何,他很兴奋,说效果之好出乎他的意料,还有人当场订车。

有人说2017年是新造车势力的分水岭,这其中有的企业可能因为资金或者其他的问题就渐渐被落在了后面甚至淘汰出局,有些则将迎来首款产品的上市而开始步入正轨,这其中,奇点汽车可能不是步伐最快的,不过沈海寅并不担心也不心急,他说就像十月怀胎,孩子总要足月才能生产,急不得。而奇点汽车也在按照着他所设定的节奏,在一步步走向真正降生的那一刻。以下为访谈实录:


创事纪:从2014年开始兴起的互联网造车的风潮当中,奇点汽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员。 互联网的造车它能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否就是解决了这些用户的痛点,解决用户的痛点是否能让我们胜出。

沈海寅:我觉得解决用户痛点是我们做任何产品的最核心的一个一点,不光是做汽车还是做手机、家电也好。把你自己放在一个小白的角度,我不懂车,对这些用户来讲,他们更关心哪些点。他可能并不关心你的悬架、你的操控性或者是抓地性,这些专业的词对他们可能没有意义,他们可能更关心我一双高跟鞋有没有地方放,我的车上要扔个垃圾有没有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讲,工程师的思维和我们用户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觉得我们做的更多的事情是把自己放空。我们不是站在我们车企高高在上,我来帮你定义需求的角度,而从用户最根本的底层切入进来,使我们对一些点的认识,可能比普通的车企更加的接地气一些。 不能讲更高,可能更接地气一些。这样的话,我认为用户是可以理解你在这当中给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创事纪:这个车未来应该是20万到30万的定价,但是在整个的发布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非常厉害的配置。我们作为业内人士大概做一下测算,真的是良心价成本价。这里有一个问题,奇点汽车靠什么来挣钱,我们会有很大的成本的压力,你怎么看?

沈海寅:我们做汽车最初期的想法,在2014年成立这家企业的时候,我们当时就认为未来汽车一定是非常良心价,在上面我甚至没有加我们模具、研发的分摊,连市场和营销的费用都没有放在里面。这个逻辑和互联网逻辑是一样的,像我们天天在用的微信,微信难道没有投入上百人上千的人去研发吗?肯定投入了。但是这个研发费在哪里,可能你没有看到,每一个用户是免费在用的。但是微信可以通过后续的服务。比如说他在上面做支付或者是卖电影票,他可以通过这些后续服务来赚钱。

我们汽车也一样,过去一辆车,车企和车主之间是脱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没有办法做后续的新的商业模式的,因为你卖掉以后,除非他出问题,他来找你,如果不出问题,他不会来找你。但是我们这辆车它本身是智能汽车,我有百分百的自信,我们和车主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顺畅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在车生活当中,在你用车的三年、五年或者七年当中,如果你真正的理解用户,去了解用户的话,你有很多的点是可以切入的,我们把利润后置了,不是一次性的消费掉。我们这样也许比你卖一辆车从用户那边赚的更多。

创事纪:最近有一个全球性的调查机构,他们公布了一个调研报告,是针对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做了一个排行,我们发现大家炙手可热、比较认可的这方面的公司特斯拉都没有排进前十,排进前十的恰恰是传统的汽车企业。感觉最核心的技术好像又回到了传统的汽车公司,而不是新兴的互联网造车企业,你怎么样看待这样的情况,未来的趋势你的判断是什么?

沈海寅:我坚定的认为,特斯拉做自动驾驶方面是优于传统企业的。因为从根本的思维上就不一样。对一个自动驾驶来讲,他的算法可以每时每刻的更新,同时他并不在于这个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你如何去学习,你用哪些数据去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讲,自动驾驶的逻辑和原来的制造业完全不一样的逻辑,如果宝马用100辆车200辆车做路试,而另外一方面,特斯拉在用10万辆车20万辆车做路试,你认为谁能碰到的特殊情况更多,我认为一定是特斯拉。特斯拉它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我只有百分之六十的用户购买了我的AutoPilot的服务,但是余下的40%的没有购买的那些人,我同样给他们装了硬件。

为什么?传统车企觉得你犯傻吗,你在上面花了钱,已经给了用户,但是用户不开这个功能,你就收不到钱,你这个硬件等于白白送给了用户。但是其实特斯拉并不傻,因为他即使不开这个功能,他底层的数据也在不断的收集,他的模型也在不断的进行自我纠正。比如说我在高速公路上开,我在这个情况下需要变道,那个情况需要刹车,他的模型不断的学习。所以十几万的车主,他学习出的模型,一定是高于100个由专业测试人员测试出来的东西,我觉得这里面他们两个已经不是同一个量级了。

创事纪:你最早是在日本创业,然后又加盟了国内的金山软件,又加入了奇虎360。应该说你原来是非常纯正的互联网人,现在进入了汽车领域,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过去了三年了。作为一个互联网进入汽车领域,你这三年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沈海寅:首先我觉得白发多了很多,这两年的确特别操劳的两年。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从我自己角度来讲,我觉得我学了很多的东西。你原来在互联网可能学怎么做技术,怎么做营销,怎么样获得用户和宣传、推广,它的范围还是比较窄的。但是你一旦进入制造业之后,你会发现你每天都在学新的东西。未来还要想线上和线下销售怎么办。这个对我来说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手段。

我觉得从自己的心态上来讲,虽然我从一开始也的确作好心理准备,认为做制造业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是其实你进入这个行业以后,你会发现你每天都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行业水非常深。所以讲无知者无畏,如果我一开始特别懂这个行业,我可能就不会跳进来了。我会觉得你看前面我可能要走两三年,前面有高山大河,怎么才能走到终点呢。创业,你心中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有非常好的愿景支撑你的,如果有这种的前提的话,我认为再有什么困难也都不能阻挠你去实现这个目标。这点我认为我是学到特别多的。

创事纪:我和设计师杜宝南聊了一下,他说每天晚上工作到23点半,这个工作状态一直在持续,我感觉这可能是他在传统车企没有遇到的压力的状态,你是怎么样给团队打鸡血,让大家保持这样的节奏。

沈海寅: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公司有非常大的股权的部分是让员工持有的,有接近20%的股权,这是传统车企给不了的。让大家觉得我不光是为老板干活,或者是为某家企业干活,而是我能跟自己的未来联动起来,这是特别大的一个点。

另外一点,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愿意抛弃原来传统汽车的工作的这样一些人,进入我们这样一家创业公司,而且我一开始明确跟大家讲,我们公司的存活率只有5%、10%,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愿意加入的人,他一定是想实现他自己心目当中的理想,他可能在传统的车企发挥不出来。或者是想做的事在那样的环境下无法做。但是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一个创业公司,他就可以实现。

我们今天也是做出理想当中,心目当中的产品,把它变成了大部分员工的这样的一个目标。这样的话大家愿意为之去付出,而且哪怕你不在公司,你脑子里也愿意去想,今天的工作当中哪些可以做的更好,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点。

创事纪:2017、2018年关于这个车的规划和节奏是怎样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沈海寅:发布这个量产的车,还是一个中间过程,后续还有大量的测试,包括路测,我们可能要跑10万公里的路测,还包括冬季测试和夏季测试。这些实验的部分都是按照常规车的方式去做的。比如说像普通的新能源车,基本上三万公里,但是我们希望跑的更长一些,能跟传统车一样。我们是希望最终交付给用户手里的是一辆合格或者是超出他预期的这样一辆车。这个周期我认为是不能省略的,而且必须要做好。做过车的人都知道这个周期很长,包括后面上国家的公告,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个车从今天的发布到未来交付给用户手上,还需要超过一年的时间。

创事纪:跟我们的友商相比,其它的互联网造车,他们在半年以内就有车上,你会感觉到有压力吗?

沈海寅:压力不能说没有,但是就跟你十月怀胎一样,必须要足月才能生出来。所以压力我们看如何变成公司内部的动力,让大家认为,我们能够提早一天或者是提早两天把它做出来,这个反而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不认为你先出的车就一定会占先机,因为用户毕竟还是看你车出来的质量,是否达到你原来讲的那些点,是否都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只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相差一年以内的时间,我认为都是合理的。


    关注 每日汽车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