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I座舱来了!五位大咖解读智能座舱四大发展态势 GTIC深度

 

五位创业者解读智能座舱行业真相,下个风口在车内交互与内容!...

看点:五位创业者解读智能座舱行业真相,下个风口在车内交互与内容!


车东西 | Origin

9月20日,由智东西联合CAPE、极果主办的GTIC 2018全球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峰会在重庆召开,大会邀请到来自学术界、整车企业、互联网公司、汽车零部件厂商、电信运营商、自动驾驶新兴公司、车联网企业等智能汽车供应链各领域核心公司30余位专家、高管一同登台,分享对智能汽车最前沿的见解。

在本次大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智能座舱圆桌论坛中,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何涛,博泰集团副总裁赖伟林,四维图新副总裁白新平,声智科技战略合伙人、副总裁李智勇,东软集团智能车载互连产品线产品总监张骞五位汽车智能座舱领域的实践者,在车东西主编孙晓寒的主持下,一同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突出方向、面临的挑战以及各个企业的应对策略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车东西负责人孙晓寒


智能座舱态势如何?快速发展,初步成熟

对于主持人首先提出的智能座舱发展概况问题,在场各位嘉宾无一例外认为智能座舱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未来仍然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其中某些领域,智能座舱已经相对成熟。

东软集团智能车载互连产品线产品总监张骞表示,智能座舱的智能可能包括对语音、语义的识别与理解,对车辆周围环境以及驾驶员状态的感知。如果是简单的智能交互和网联能力,智能座舱已经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但要能理解人的高度智能以及引入V2X的更高级网联,则还需要一定时间。



东软集团智能车载互连产品线产品总监张骞

声智科技战略合伙人、副总裁李智勇从人机交互的角度为智能座舱发展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语音交互;第二阶段是语音和视觉融合;第三阶段则是真正懂人的智能。

四维图新副总裁白新平则认为智能座舱总体还是一个雏形,目前只是做到了把汽车的信息、车内的信息呈现在了车内,与真正的智能有差距,所谓“智能座舱不智能”。不过他对智能座舱智能化的道路仍然表示认同。

博泰集团副总裁赖伟林提到,现在的智能座舱,表现形式多为一机多屏,屏幕会成为更重要的显示窗口。



▲博泰集团副总裁赖伟林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何涛则认为, 智能座舱的落地速度,和汽车其他方面的智能相比,已经显得较为突出,许多技术经过验证过后就可以快速上车量产。

总地来说,智能座舱虽然处在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但高速的发展已经让其可堪一用,真正为车内人员带来能感知的便利。


智能座舱下个风口:懂得人是关键

当问题来到“智能座舱下一个发展重点是什么,什么会成为其中的挑战”时,现场的回答变得多样起来。

何涛认为,智能座舱的交互在下一步必然会取得很大进步,而智能座舱(相对车外智能)尤其关注用户的体验,体验的升级需要获知用户的使用习惯,因此对数据的收集会是下一个重点。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何涛

白新平的观点是,未来智能座舱的体验会是立体式的,会超越苹果手机。他还表示,真正的智能是要理解人的需求,智能座舱要能懂得人,做到服务找人。因此,内容的智能化会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方向。

李智勇则认为智能座舱现在普遍重视的触控大屏不算是一种智能交互方式,语音交互将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张骞则表示智能座舱的两大发展方向可以用“一纵一横”来形容。在纵向上,基于感知技术的人机交互会在大量的数据支持下提供愈发精准的服务;而在横向上, 智能座舱会整合大量原本不属于汽车领域的技术,实现与家庭、办公场景的互联互通。

从各位位嘉宾的分享中可以看出,尽管各自判定的方向有别,但他们都认同智能座舱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一定会让整个系统更加懂得人,理解人的需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实战智能座舱 他们这样串起产业链

在谈论了行业方向过后,五位智能座舱的实践者分享了各自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独特探索和方法论。他们基本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主要角色,给出的回答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意义。

张骞表示,东软正在试图将智能座舱与其他业务打通——比如,东软成立了保险公司,利用智能座舱的数据收集能力,来帮助保险业务做评估。

何涛提到,小鹏汽车处在产业链的末端,扮演一个整合的角色。一方面小鹏汽车从用户体验出发,组建了团队搭建智能座舱的框架;另一方面,小鹏汽车向上游提出需求,与产业链一道打造可以量产的“AI座舱”。

而白新平则想打消听众对于“地图公司做智能座舱”的不信任,他首先强调了四维图新在地图业务上的业绩,表示与奔驰、宝马纷纷续约。随后,他表达了四维图新做智能座舱的优势——与汽车行业合作足够久,积累了来自车企和Tier-1的资源,同时也足够尊重车企。与互联网公司不同,四维图新并不想与车企争抢用户在车内的使用场景,而是围绕车企与Tier-1,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智能座舱需要的芯片上,四维图新三年前就做了布局,收购了杰发科技。



▲四维图新副总裁白新平

李智勇谈到了如何在交互形式上更加智能的命题。语音交互要在车上更好用,一方面要依赖“技术-数据”相互反馈的闭环,另一方面,系统需要针对车辆做一套专门性的拾音模块(包括软件与硬件)。声智目前在研发分布式麦克风的方案,争取在拾音阶段为智能交互打好基础。



▲声智科技战略合伙人、副总裁李智勇

赖伟林则说明了博泰在智能汽车中的“绝招”——独特的定位。赖伟林称,博泰的定位是“比车厂懂一点互联网,比互联网懂一点车”,博泰在支持车企的同时又以开放心态拥抱互联网公司,这使得博泰成为了车厂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集成商与桥梁。


车规成本如何抉择?安全仍是第一要务

论坛最后,传统的车规与新型的智能座舱业态如何相容,成为了关键议题。眼下,车规的严苛要求与智能座舱快速开发需求产生了矛盾,并在实质上限制了智能座舱的性能。

张骞认为,眼下智能座舱的仪表与车载系统的标准都未完全确定,但若要面向量产,确实需要对满足车规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另外不同地区的标准并不相同,因此也需要根据地域、客户的需求来定义。

李智勇则表示双方在本质上其实不矛盾,只是大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被互联网的节奏“带坏了”,对正常的技术研发周期不太能接受。

白新平称,车辆的安全属性永远放在第一位,车规就是为此而生的。现在智能座舱的发展要求用户导向、敏捷开发,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质量、成本控制不重要了。能够把质量安全和体验创新结合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胜出。他认为,如果创新影响了行车安全,那么这一创新就不该用在汽车上;但同时,未来可能会产生C2B的生产模式,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赖伟林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认同,他称车要用十年,而对电子业来说十年“非常可怕”。车企为了满足车规,也的确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他认为车规和电子行业本身都是动态的,两者都会演变、发展。

何涛强调到,加强用户体验不代表在质量控制上减弱,只是一个新式的东西必然要经历发展过程。他以芯片举例,强调性能的消费芯片巨头正在为车规进行更多安全与耐用的验证和设计,而车规级厂商也在提高芯片性能的迭代速度。

在车规与智能座舱发展速度关系的讨论上,本次论坛也收获了两个主要的观点:一方面,智能座舱会基于车规的标准,在满足性能前提上,性能上小步迭代;另一方面,车规也在不断地演进,供应商体系也在不断变化调整,为产品创新留下更多空间。


    关注 车东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