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用老方法教孩子学英语,只会「事倍功半」!高效的语言启蒙是这样的

 

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

香港教育大学王贞琳老师在爱贝睿聪明养育峰会上,给大家解答了关于语言学习的疑惑,以下是文字精华。如果你想收看视频,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语言演讲」。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下面几句话说的对不对?

1. 说话晚的孩子迟早会追上其他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
2. 父母不应该用 baby talk 跟婴儿说话;
3. 一定要等孩子掌握了第一语言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4. 孩子的双语教育要系统地进行。

以上所有的说法都不对。为什么呢?后面我们细细聊。

一、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怎么来的?

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原则是要「早」。

谈语言发展,不可避免要提到语言发展的敏感期问题。这幅图是脑的发育和第一语言的习得的关系(Sakai, 2005)。



在大脑的发育阶段,语言获得容易些,这个阶段就是敏感期;敏感期期间如果缺乏正面的经验和刺激,会造成长远的影响;过了敏感期也可以学习语言,但是更加吃力。

这里面涉及到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区别。孩子在自然的条件下通过人际交往的语言获得是不费力的,而且是高效的。试想婴儿只用生命的头三年时间就能够毫不费力地掌握母语的基本口语能力,不需要上「母语兴趣班」,不需要背单词,不需要背范文,这是语言的习得(acquisition)。

而成人学一门外语,是语言的学习(learning),是费力低效的,要背单词,语法。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过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

幸运的是,人类大脑的发育成熟阶段很长,从图里我们看到语言能力在儿童期一直都在持续发展中。那么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了,如果孩子两岁的时候语言能力比较差,之后语言能力会逐渐追上来?研究发现(Rescorla, 2005; 2009)不是这样的。

两岁时候的词汇量可以影响到13岁甚至17岁时候的词汇量、语法和阅读写作能力。其他方面正常发展,但是说话晚的孩子长大后大约有一半的人语言滞后。所以语言教育一定要尽早。这是为什么前面的第一个陈述是错误的。

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会交往原则。

我们每天都和孩子说话,但是怎么和孩子说话是有大学问的。学习语言其实需要用到语言的社会脑。一般人们是怎么跟婴儿说话的呢:夸张的发音和表情,高频率多变化的声音,语速慢,词汇简单多重复。目的是用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化里爸爸妈妈都自发地这样和宝宝说话。

心理学家叫这种说话方式为婴儿导向的语言 ( baby talk ), 或者通俗地叫妈妈语,妈妈话 ( motherese ) 。



婴儿喜欢这种聊天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从复杂的背景音里面分离出妈妈的语音,集中注意力。这是为什么前面的第二个陈述是错误的:在婴儿阶段,父母应该用 baby talk 跟婴儿说话。

妈妈话是怎么来的呢?在进化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放下婴儿」理论(Falk, 2004)。因为直立行走,体毛退化,人类的宝宝不能够再像类人猿的宝宝那样吊在妈妈身上,而必须需要妈妈用至少一只手抱着。

手抱着孩子就增大了妈妈觅食的难度,所以妈妈必须要把宝宝放下去觅食,这时候就需要用声音和孩子沟通:呆在这别动,妈妈就在附近给你找果子吃,一会儿就回来!这就是语言的起源了。



这一理论突显出:语言与养育孩子的过程联系紧密,而成人,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用妈妈话成功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下一步是如何让孩子理解语言的意义。语言发展的社会脑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成人和孩子的共享注意以及社会参照(Joint attention and social referencing):

我们给孩子介绍一个新词的时候会眼睛看着孩子但手指着词对应的东西:宝宝,来坐椅子上。这个情景里信息非常丰富,手的指向让孩子明白「椅子」就是爸爸妈妈现在指着的那个东西,眼睛望着孩子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跟我说话,我应该注意,表示鼓励的表情,点头表示爸爸妈妈期望我靠近那个「椅子」。通过这些信息,孩子可以很容易「猜」出词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义。

Kuhl(2007)的研究里发现真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婴儿学习语言,同样的刺激用录像呈现就起不到同样的效果。因为录像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中的丰富的信息。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说在父母的陪伴下有共享注意以及社会参照的语言习得效果要远远好过给孩子播放儿歌视频、故事机、陪伴机器人等技术。

讲到这儿呢,我们回顾一下标题:语言不是「教」出来的,那孩子的语言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回答很简单,是和照顾者一起玩出来,聊出来的。

二、促进语言发展—和孩子聊天游戏

在进化的过程中,语言习得能力就像随着新电脑一起来的软件包一样预先装入了我们的大脑,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把这种机制叫做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可以把这个LAD模块想象成是大脑的出厂设置。

换一种方法解释呢,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先天的语言习得能力,环境起到一个触发器的作用,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学会不同的语言。这并不意味着环境的作用就不重要。恰恰相反,大脑的高度可塑性保证了环境刺激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语言学习网络从而促进语言发展。

有一些极端的个案,比如早期严重缺乏人际互动和语言输入的孩子几乎不可能发展出正常的语言能力,就显示出环境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父母提供的早期语言经验就至关重要了。比如前面总结的面对面的交流,建立词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还有听到父母的说话声音,母亲唱的歌谣,共读绘本等都是很好的方式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能够促进语言发展的亲子活动。

家庭相册

每个家庭都有无数孩子成长的照片。可以把照片作为媒介和孩子一起回顾过去做过的事,这个过程也是通过语言来共同建构回忆的过程。建议和孩子聊照片的时候多问开放式的问题(when, where, who, why, how),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如


  • 上次我们去沙滩看到了什么?
  • 你在沙滩最喜欢玩什么?
  • 后来下雨了我们的沙滩城堡怎么样了?


陪孩子玩假想游戏

假想游戏是学前阶段表征能力发展的成果,在假想游戏里孩子的想象力不受束缚,自由发挥。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比较安全没有威胁的语言和问题解决能力演习。



和孩子一起玩要跟随孩子的主导,而不是给孩子布置作业:你要玩这个。因为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才能够玩下去,问孩子:你想玩什么。要坐下来投入游戏,这样你和孩子的对话才有意义,才能够有前面说的共享注意和社会参照。家长可以提建议以丰富,延续游戏,你想玩海盗,不如我们把桌子倒过来四脚朝天当海盗船。

鼓励语言发展的玩具


有很多能够支持和鼓励语言发展的玩具,比如电话,过家家的玩具等。



亲子共读

读书是亲子依恋的重要时光,同时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研究发现早期亲子共读对孩子学习成就,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有显著预期作用(Bus et al., 1995)。

阅读不仅仅是读书上的文字,也可以提供聊天的机会。跟孩子聊书的内容,同样地也可以多用开放式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孩子说过的话进行重复,复述,和拓展( repeat, recast, and expand )。

  • 重复孩子的话本身是对孩子的肯定:(成人)这是谁啊?(孩子)小象!(成人)是小象。
  • 复述稍微有点不同,强调的是用正确的语言重新表达一下孩子的意思:(孩子)我要读都那些书。 (成人)你要读所有这些书啊。 这是在演示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 拓展是在孩子的话的基础上拓展,帮助孩子丰富语汇。(孩子)母鸡萝斯去散步 (成人)她一摇一摆地去散步。

语言游戏和童谣

童谣一般都很押运,朗朗上口,很多童谣还可以用游戏动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小时候玩的拉锯扯锯,姥姥门上唱大戏就是这种可以表演的童谣;还有可以唱出来的歌谣,和身体的动作节奏一致,对促进语言发展的效果更好。这是具身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所倡导的。比如:
大门大门开开进不来,
二门二门开开进不来,
中门中门开开进不来,
四门四门开开进不来,
小门小门开开请进来。
这个童谣体现出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的配合,孩子很容易学,有语言的共享注意和社会参照因素又有数概念,很好的婴儿语言学习的素材。

三、促进双语发展—语言是玩出来的

大家关心的另外一个跟语言发展有关的问题就是双语发展。大家都意识到学外语,或者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学英语的重要,但是好多家长都有畏难情绪:我的英语不好怎么教孩子。

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送孩子去上兴趣班,认为这样可以「科学地,系统地」进行双语教育。殊不知这样的「系统」教育往往是教孩子词汇和语法等知识。这就是混淆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孩子学语言远比大人的系统学习更有效,还不累。

并不是说不可以上兴趣班,好的兴趣班能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一个同伴学习的环境,确实是有帮助的。关键在于爸爸妈妈帮孩子选兴趣班的时候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方式。坐下来教认字背书背闪卡的「兴趣班」,孩子是不会真正有「兴趣」的。



我们知道在大脑里有两个区域负责加工语言信息,这两个区域都位于大脑左半球:Borca 区负责说话,Wernicke 区负责理解别人的话。这些语言相关的脑区的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用进废退。

人类语言脑区别于类人猿的脑,不在于脑容量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结构。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在反复刺激的基础上,神经元(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建立联系,形成学习网络。这些联系是“用进废退”,刺激少,就不可能有学习网络;原有的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会切断。

以婴儿对语音的敏感为例,研究(Kuhl, 2004; 2007)发现,6-8 个月的日本婴儿能够分辨la 和ra这两个音,但是由于日语里面本身不区分这两个音,随着年龄的增长, 在日语环境里长大的婴儿逐渐丧失区分la 和ra的能力。

这个例子就显示出在语言的获得过程中,LAD和环境输入之间的关系:孩子天生都有语言学习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要在环境的刺激下触发展开。

不必等孩子掌握了第一语言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宽松地界定掌握第一语言,也要在两岁之后,而这时候孩子有可能已经丧失了辨别某些母语里没有的音的能力。所以培养双语的孩子要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

那是不是说孩子过了两岁就比较难学第二语言了?不是。我们前面谈到因为人类大脑的发育成熟阶段很长,在童年阶段很长一段时间脑的可塑性都仍然是很大的。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多大,现在开始学第二语言就可以!不要等,现在就开始,你会发现孩子的进步是惊人的。

如何在家教孩子英文呢?既然是希望用语言习得的方式学英文,我们前面总结的聊天玩游戏的语言发展策略就同样适用。如果爸爸妈妈觉得用英文聊天玩游戏有困难,至少我们可以孩子一起读英文绘本,唱英文儿歌。

比如这首英文儿歌 Itsy bitsy spider,小小蜘蛛。讲的是一只蜘蛛爬上排水管,可是下雨就把他冲下来了。等太阳出来晒干水,小蜘蛛又顽强地爬了上去。这首歌有三段,唱得时候请大家注意每一段歌词和动作有什么不同。
Itsy bitsy spider
The itsy-bitsy spider climbed up the water spout

Down came the rain and washed the spider out

Out came the sun and dried up all the rain

And the itsy-bitsy spider climbed up the spout again

The big giant spider climbed up the water spout

Down came the rain and couldn’t wash it out

Out came the sun and dried up all the rain

And the big giant spider climbed up the spout again

The tinny-tiny spider climbed up the water spout

Down came the rain and washed the spider out

Out came the sun and dried up all the rain

And the tinny-tiny spider climbed up the spout again

这首歌有重复(三段),有对比(itsy-bitsy,big giant, tinny-tiny; up -down),有动作演示,刚接触英文的孩子都可以很容易明白itsy-bitsy,big giant, tinny-tiny的区别是什么,Sun, rain又是什么意思。第二语言的获得就在这样自然而然的儿歌中逐渐起步了。

小结
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聊出来,玩出来的。中文如此,英文亦然。

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王贞琳老师,目前任教于香港教育大学,专门研究儿童社会发展。贞琳老师还是6岁男宝的妈妈,出产房第一天就开始给儿子小海豚读英文绘本。小海豚英语非常流利,也能一个人安静地看很长时间的英文书。

贞琳老师说,培养双语宝宝没那么难,培养双语宝宝也可以省钱又高效!



她和爱贝睿一起,打造了一门《英文启蒙大师课——读绘本学英语》,11月即将上线。在课程中,贞琳老师将儿童英文启蒙的科学理念、实操方法倾囊相授,并结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为你推荐40+本精选的英文绘本。

爱贝睿还将课程中的英文阅读亲子阅读示范和绘本游戏拍摄成了视频,让爸爸妈妈们秒懂课程精华,快速地运用到亲子生活中。我们还贴心地录制了英语绘本的语言教学视频,让不敢开口的你,成为孩子最好的英文启蒙老师。

给孩子做英文启蒙,你的选择肯定有很多。

但,如果不掌握科学的启蒙方法,不结合孩子的发展特点,你和孩子的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贞琳老师的课,恰恰是孩子英文启蒙道路上的一盏「神灯」,为孩子打开全球视野的大门。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预约,你可以第一时间收到开课提醒,抢先一步报名课程赢得福利哟!❖
参考资料
Bus, A. G., Van Ijzendoorn, M. H., & Pellegrini, A. D. (1995). Joint book reading makes for success in learning to read: A meta-analysis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literac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5(1), 1-21.

Falk, D. (2004). Prelinguistic evolution in early hominins: Whence motheres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7(04), 491-503.Kuhl, P. K. (2004). Early language acquisition: cracking the speech cod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5(11), 831-843.

Kuhl, P. K. (2007). Is speech learning ‘gated’by the social brain?.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 110-120.

Rescorla, L. (2009). Age 17 language and reading outcomes in late-talking toddlers: Support for a 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delay.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2(1), 16-30.

Rescorla, L.  (2005). Age 13 Language and Reading Outcomes in Late-Talking Toddlers.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8(2): 459-472.

Sakai, K. L. (2005).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rain development. Science,310(5749), 815-81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预约!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