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舵《老滚》《辐射》20年,他终于熬成了游戏界的谐星 杉果专栏

 

本文大约4100字,阅读时间5分钟。《辐射76》就要发售了。而黑陶德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本文大约4900字,阅读时间5分钟。

《辐射76》就要发售了。

而黑陶德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对,就是那个陶德·霍华德(Todd Howard),B社元老,《上古卷轴3,4,5》与《辐射3,4,76》的制作人,每年E3都要上台吹上一阵的老哥。
回想几年前,好像没多少人在意他。

虽然他将《老滚》与《辐射》这两个系列推到了全新的高度,但由于欧美的游戏公司并不像日本那样强调制作人,所以如果我们去看谷歌的搜索指数,在2015年之前,没有多少人在意陶德·霍华德是谁。

但就在这两三年,陶德不但火了,还火成了一个网络流行梗。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和他相关的恶搞内容席卷了欧美的各大游戏讨论版。玩家分享着与陶德相关的恶搞图和恶搞视频,传播着类似于It just works和See That Mountain? You Can Climb It的陶德名句。以至于到现在这位制作人在媒体前的每一次露面都能在欧美的玩家之间引发一波玩梗的热潮。
所以,“陶德梗”究竟是什么,而它又是怎样火起来的?这位游戏制作人与它的玩家之间又发生了些什么?陶德·霍华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难道真如有的玩家所说,是个十恶不赦的“带制作人”?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从陶德的生平开始说起。

从业:他注定要去贝塞斯达


讲真,如果单看陶德的从业经历,那就是一部游戏从业者的励志传奇。

1971年,陶德·霍华德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小镇。少年时代,陶德便表现出了对于科技浓厚的兴趣,与剑与魔法相关的奇幻故事也是他的心头所好。而在接触到计算机后,陶德认定,这玩意就是能够让自己奉献一生的东西:他缠着爸妈搞来一台APPLE II,然后便沉浸到了玩游戏和写游戏当中。
也因此,当时的陶德给人的感觉有些书呆子,而在成名之后的访谈里,他也提到这一点:

“我差不多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游戏了吧。

别的孩子会说:‘我长大后要当四分卫!’

而我就会告诉他们:‘我想做电子游戏,而且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玩我做的游戏。’

然后他们就笑话我:‘你个呆子,滚去你的象棋俱乐部玩耍吧!’

但看看现在,谁笑到了最后?”

说到此处,陶德得意地笑了起来,然后补充道:

“哦,对,当时我确实参加了象棋俱乐部。”
虽然热爱着电子游戏,但上大学后,陶德却选择了工程学和金融学,原因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学这两样东西能够最快从大学毕业。”并且据说,陶德本人对于数字有相当的亲和力,也觉得大学所接触到的数学内容并不是很难。但鉴于B社常年崩坏,由食堂阿姨所设计(并不是)的数值系统,我强烈怀疑这一传言的真实性。

大学里的陶德依然在疯狂地玩着游戏,不仅仅是那个年代硬派的RPG,他还极其喜欢当时的太空射击游戏《银河飞将》(Wing Commander),成天在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里占着人家的电脑狂玩,而今年B社所公布的全新太空科幻IP《星空(Starfield)》不知道是否与陶德年少时的这段经历有关。
某一天,还在大学里的陶德玩到了一款以加拿大著名球星韦恩·格雷茨基来命名的冰球游戏(Wayne Gretzky Hockey)。虽然这游戏题材冷门且早已发售多年,但也不知道为啥,陶德彻底地爱上了它,一遍又一遍的玩,以至于玩到最后拿起装碟的盒子去看制作这款游戏的公司叫啥。

然后,小伙陶德惊奇地发现,这款游戏的制作商是一家以当地地名来命名的,名为贝塞斯达(Bethesda)的游戏公司,而且巧的是这家公司就在他上学的路上!

于是,当时还没毕业的陶德做了个决定,他要去那家公司上班。
用我们国人熟悉的说法,这就好比一个在北京上大学的小伙在玩了一款以橄榄球为主题的游戏后,不仅将之奉为神作,还发现制作这款游戏的“宣武门游戏公司”正好在自己每天上学所经过的4号线上,然后小伙就说了:“我想去这家公司做游戏。”

对,完全没什么道理。

但命运本身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带着对于成为一名游戏从业者的憧憬,前来应聘的陶德推开了B社的大门,然后B社的员工告诉他:

“小伙子,我们不招在校生。”

第一次应聘宣告失败。
但对B社有着迷之热爱的陶德可不会就此放弃。他回到学校,修完了所有课程,拿到了毕业证,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再次推了B社的大门,然后贝赛员工问他:

“小伙子,你有工作经验吗?”

“没有。”

第二次应聘宣告失败。
没办法,陶德只好去了一家比当时B社还小的游戏公司。但他依然不死心,一有机会就跑到各大游戏展会,到B社的展台去刷脸,反复地表达自己想要进入公司的意愿。终于,在1994年,陶德·霍华德入职B社,而传奇就此开始。

陶德从一款《终结者》题材的游戏开始做起,之后便进入到了《上古卷轴2》的开发团队,并很快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到了《上古卷轴3》,陶德成为了这个项目的制作人。要知道一方面,当时《上古卷轴》系列的名声还仅在一个RPG爱好者的小圈子里传播,而另一方面,B社此时正面临着破产重组和被Zenimax收购的命运。
在此风雨飘摇之际,陶德可以说是临危受命。作为制作人的他当时几乎是爬遍了所有与“老滚”相关的论坛,努力地听取每一位玩家的意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古卷轴3》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此基础上所诞生的《上古卷轴4》则让这个系列彻底走出了小圈子,成为了最杰出的美式RPG系列之一。

但传奇还没有结束。

在《老滚4》之后,贝赛将经历了“黑暗十年”的《辐射》系列复活,而陶德很自然地成为了《辐射3》的制作人,而在那之后,他又缔造了伟大的《上古卷轴5》。
2012年AIAS最佳游戏总监,2016年GDC终身成就奖,2017年D.I.C.E名人堂……陶德已经可以算的上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制作人之一了。而B社能从一个只能给EA做体育游戏的小公司成长成一家能够在E3拥有自己发布会的大企业,这其中与陶德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制作人,又是怎么变成玩家的公敌,最后“沦为”一个网络流行梗的呢?

这一切,还得从《辐射》和《上古卷轴》这两个系列说起。

E3:他给粉丝带来甜蜜的谎言


伴随着B社游戏一款卖的比一款好,陶德的工作也开始不仅限于幕布之后的游戏制作,在更多的时候,作为制作人,他需要走到聚光灯下去面对日益庞大的B社粉丝群,而这其中,自然少不了经典的发布会吹逼环节。
游戏发布会,难免要吹逼,一部DEMO猛如虎,一出游戏骂成狗,这样的状况在如今的游戏界并不算少见,而B社的发布会也是如此。

为了满足《辐射》与《上古卷轴》这两个系列的玩家对于下一部作品越来越高的期待,B社也难免要在它的发布会上“画大饼”,给玩家规划出一个虽然美好,但基本上不会实现的未来。而陶德,便是那个许下了一堆承诺,却无法确保它们是否能够实现的说谎者。
少年时代的那股书呆子气直到今天仍残留在陶德的身上,相较之隔壁G胖如圣父般慈(邪)祥(恶)的面容,陶德在公共场合则几乎永远都是一张充满了灭世残念的面孔。而当用这副面孔说出那些连自己都不知道能否兑现的承诺,其对所粉丝所产生的冲击可以说是效果拔群了。

更何况,陶德所面对的还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伺候的两个粉丝团体。

要知道,《辐射》和《上古卷轴》的粉丝群都因其悠久的历史而囊括了一群资深的硬核玩家。这帮老哥不但对游戏的理解巨深,说话还巨损,而当他们发现,自己正在一次次被那个永远一张“司马脸”的小伙子所玩耍后,后果便是灾难性的。
一切的导火索是2015年E3的《辐射4》演示。
在这场演示里,陶德告诉大家,为了能给玩家们呈现一个最完美的废土世界,他和他的团队精心打磨了游戏里的每一个细节,确保这一代是玩家们能够玩到的,最好的一代《辐射》。

然后,陶德开始展示建造系统。

陶德选择拆废屋,废屋直接变成一堆素材。

陶德直接用素材造出一栋带门的木屋。

陶德瞬间造出了水源。

陶德瞬间造出了发电机。

然后陶德说,It just works.

IT JUST WORKS.
曾在《辐射1》和《辐射3》中拼死拼活寻找净水芯片和伊甸园创造器的玩家们全坐不住了。

这什么原理?

这什么魔幻废土?

这陶德说TM啥呢?

于是,It just works便成为了陶德最广为人知的一个梗,其用法同《JoJo》第五部的绯红之王替身相似,泛指那些虽然发生了但却完全没什么道理的事情。
但在当时,《辐射4》还没正式发售,所以当时的恶搞也仅仅停留在一些对陶德的P图和视频上。

恶搞:他成了背负全B社之罪的男人


11月,《辐射4》发售。

诚然,全新的废土历险,令人沉迷的捡垃圾系统确实让《辐射4》收获了不少好评。但同时,部分内容明显赶工,后期游戏体验急速下降,以及继承B社光荣传统的BUG也让猛烈地批评蜂拥而至,而作为游戏制作人,在E3上吹了半天逼的陶德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虽然陶德是《辐射4》的制作人,但任何这样3A体量的游戏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够完全说的算的。况且,由于母公司Zenimax的介入,B社本身对于《辐射》的开发也没有百分之百的自主权。所以不论怎样,锅也不该是陶德一个人背的。
但确实是陶德在E3上向玩家做出了美好的承诺。所以不管他本人是不是心甘情愿地说出这些话,反正玩家们觉得自己是被骗了。

于是,恶搞全面展开。

玩家们将陶德称为“托大骗子”(Todd the Liar)。
并且为了证明这一点,一大批陶德曾经吹过的逼被挖了出来:

陶德告诉玩家,《上古卷轴4》的AI老优秀了。

陶德向玩家承诺,《辐射3》有200多个结局。

陶德叫玩家放心,《上午卷轴5》的任务多到你永远都玩不完。

陶德言辞凿凿,在《辐射4》我们给你儿子录了1000多个常见的名字,让他喊啥就喊啥。

……

啊对了,最重要的一点,陶德说了,咱B社的MOD是绝不可能收费的。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黑历史”在互联网上被玩家传播,陶德“国际大骗子”的形象也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他甚至有了自己的专属音乐:来自Fleetwood Mac的Little Lies。每当 “Tell me lies, tell me sweet lies”的唱词在某个视频网站上出现,屏幕上多半就会浮现出陶德那张不断放大的灭世残脸,最后停留在他的双眼上,仿佛在进行无声的控诉。
不仅如此,伴随着陶德梗的疯狂传播,玩家也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罪名安在了他的身上。

比如近两年,B社疯狂地向各平台移植《老滚5》,但《老滚6》连个动静都没有,于是,在今年的E3来临之前,玩家们故意将Todd Howard写错成Todd Coward。Coward有懦夫的意思,玩家以此讥讽陶德因为担心做砸这个IP,所以根本不敢提《老滚6》(当然在今年的E3之后,这个戏称又有了全新的意思)。
此外,由于B社整体的高姿态,导致陶德在面对玩家的时候,总是一副(或者说是故意塑造出一副)自己大权独揽,对《上古卷轴》和《辐射》的一切都了如指掌的状态,因此玩家索性册封陶德为Godd Howard,并将其与It just works 这如同天启般的短句配合使用,在互联网上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有关陶神的传说。
而且,或许是因为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类似于咱们国内对“爽粉吃你家大米了,米粉吃你家大爽”的乐此不疲,老外们在创建了Todd Coward与 Godd Howard后,也复读出了Hodd Toward, Rodd Toward, Cowd Howard……
最终,这股恶搞在2017年的夏天抵达高潮。

或许是因为陶德的那句“只要你们不买我们不就不会狂移植《老滚5》”的暴言,或许是因为17年的E3又没有《老滚6》的消息,或者可能就是单纯闲的:一群玩家开始修改陶德的维基百科,想把这两年与陶德有关的梗都加进去。

很自然,这种行为被维基百科所制止:陶德的词条被禁止编辑,一直锁到今年的4月25日。
但玩家可不会就此罢手:正玩得开心呢,怎么就给我封了?

于是,有人在Tumblr上建了一个和陶德页面解封时间相关的讨论串,玩家们在上面相互提醒:明年4月25,Todd Howard词条下面,咱不见不散啊。

而直到今年的4月24,反应实在有些过慢的维基百科才意识到了这个讨论串的存在,自然,到了4月25,陶德的页面变成了无限期禁止编辑。

这下子,玩家彻底不干了:我都憋了大半年了,你说不让我改我就不改了?

于是,很快就有人发现,陶德的英文词条被封了,但他的法文,德文,俄文词条还是可以修改的。并且,虽然我们不能改陶德了,但我们可以去改《上古卷轴》,改B社的词条啊。
然后,首届“陶德杯”维基百科词条修改大赛就此拉开帷幕:

B社的词条被改成了一家来自马里兰州地狱的,只有陶德一个人公司;《上古卷轴》则被分成了“前陶德时期,神陶德时期,霍华德风时期和陶德网络传说时期”;而在陶德本人的词条里,他的图片直接就被替换成了别的生物,然后被宣布原地去世……
直至维基百科不得不再次大规模介入,这场疯狂的大破坏才算落下帷幕。而当狂欢结束,大伙都开始趋于冷静,才有人后知后觉的发现:

2018年4月25日是陶德47岁的生日。

陶德:他将永远热爱电子游戏


对于玩家们这两年的恶搞,陶德本人看上去倒是不在意。在一次采访中,没事儿找事儿的主持人递给他玩家们所制作的恶搞视频:

“有趣,你可以发给我,”陶德一边看一边笑着说道,“我要是哪天心情不好了,看看这个视频估计会开心起来。”
毕竟,在游戏圈里打拼了二十多年,自《老滚3》时代就开始面对媒体和玩家,而今的陶德·霍华德也应该早已适应了自己制作人与发言人的双重身份。

当年那个非贝赛不去的小书呆子已经在聚光灯的洗礼下成为了一家公司的代言,而曾经在论坛里与玩家的嬉笑怒骂,友好互动也变成了今天针对个人的口诛笔伐,玩梗狂欢。

《上古卷轴》和《辐射》成了享誉全球的游戏系列,贝塞斯达也成为了能在E3开独立发布会的公司,而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核心,陶德也必须选择改变,无论他喜不喜欢自己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陶德的初心还在吗?

有一个小故事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在《辐射3》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玩家会扮演婴儿时期的龙旺德,而这个婴儿的所有音源,来自一名叫做杰克·霍华德(Jake Howard)的男孩,他的父亲,是陶德·霍华德。
或许如今的陶德已经忘记了当年在粉丝社区虚心听取玩家意见的一个个夜晚,也忘记了曾在E3上对玩家许下的一个个承诺,甚至忘记了当初那个刚刚加入贝赛,充满热情的自己。

但有一件事,他绝对忘不了:

他仍然热爱电子游戏。

而这,就够了。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对您的权益产生侵害,请与作者联系删除


    关注 杉果游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