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权的投资逻辑:很早期、数量少,不尽调,不拍脑袋拍大腿...

 

一家企业,总有一个价格你是愿意卖的,只要觉得公平、合理。...




核心观点:


  • 很多人都说(乐百氏)是你的儿子不能卖,但公司真的不能当做自己的儿子,太惨了。一百万不卖,一个亿、十个亿、一百个亿、一千个亿,总有一个价,你是愿意卖的;
  • 别人说我做投资是拍脑袋,我脑袋都不拍,我是拍大腿的;
  • 边做企业,边做投资,这个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我是打问号的。

何伯权简介:

1989年,创办乐百氏,曾连续六年位列中国饮料市场占有率首位;

2000年,将乐百氏92%的股份出让给法国达能。次年与四名创始人一同离开;

2003年,成立今日投资有限公司,变身天使投资人;

2009年,作为投资人参与投资的7天连锁酒店的纽交所上市;

2011年,入围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位列第41名。
1
卖掉心爱的企业有多难?


在中国的企业家圈子里,我们经常会提到基业长青、坚持到底,这都是优秀的品质。对于我来说,出售自己亲手打造的公司乐百氏,第一考虑的是我自己还想不想继续,我觉得做企业太累了。

我记得在乐百氏最初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真的就是几十万起家,那个时候人才也没有、钱也没有、市场也没有、品牌也没有,什么都没有,但就在那最初的三、五年,干得很开心、很有激情、很投入,一点点的成绩,都会很开心。哪怕有挫折,在里面都觉得学到东西。但五年、七年之后,就觉得有点闷了,七年、十年的时候,就真的是基于一种责任,已经是没有激情了。

如果要问,我做这件事情背后是什么?是赚更多的钱、更大的企业、更大的名气?这个是不是我真正要的。我真的是不想那么累。我觉得到一定时候的话,就要有一些改变了。

像巴菲特,他现在八十几岁,每天都是跳着舞去上班的。假如我也是跳着舞上班的,那我可能也干到九十岁。但假如不是,为什么要委屈自己?

当时将乐百氏卖给法国达能的时候,被很多人骂了,我没有回应。骂我说是出卖了一个民族企业,骂达能收购是为了毁了中国的品牌,我觉得这些话还是理解的问题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卖企业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人去理解,最后还是自己该怎么活就怎么活。

很多人都说(乐百氏)是你的儿子不能够卖,但我认为真的不能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儿子,太惨了。我觉得它是一个产品,跟水一样。我生产一瓶水出来,我也有感情,你说一毛钱卖不卖?我肯定不卖,对吧。但是一块钱呢?一块五呢?我就卖了。

但企业的话就有很多人说,我创的企业我不会卖的,因为它是我的儿子。对,儿子的话就出多少钱,你都不会卖。但假如是企业呢?一百万不卖,一个亿,十个亿,一百个亿,一千个亿,总有一个价,你是愿意卖的,可以卖的。最起码90%以上的人可能会卖,只要觉得公平、合理。

做企业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这个世界很大,很多东西你不知道的。你可以经历很多东西,并不是你第一个得到的就是最好的。你认为那个时候舍不得或者怎么样,只是你花了心力进去,你觉得这个是最好的,但并不等于是最好。
2.
如何尽好本分做投资
我二十九岁创业,三十二岁成名,四十岁卖了乐百氏,在哈佛访学一年后,回国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成立“今日投资”,将自己的下一个十年锁定在了投资领域,连续投出了久久丫、七天连锁酒店、诺亚财富、喜茶等明星项目。

其实我离开乐百氏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想,没有计划。可能是觉得不成熟,但我觉得它也成熟。你只要知道你有什么,这个世界那么丰富,你可以重新找。所有东西的话我觉得都要专心致志地去做。做乐百氏的时候,我专心致志地去做,然后停了,我也可以专心致地去找我下一步的路。

第一,我都投很早期很早期的项目;

第二,就是投的项目很少。一般投早期的投资人,会投很多项目,广撒网;

第三,我基本上不做尽调,我也没有人去做尽调,大部分的了解就是聊聊天;

第四,别人说我是拍脑袋做决策,我说我脑袋都不拍,我是拍大腿的。谈起来觉得这个过瘾,这个好,那我就投。

这些做法可能跟常规的投资方式都不一样,但我自己坚信一点,就是我必须要做我自己比较熟悉的。

我觉得给创业者带来最大的价值是相互启发,然后更多的是给他们信心跟勇气。从我接触的很多创业者来说,首先是方向,方向对不对?方向对了,快一点慢一点无所谓。去北京是往北走,而不是往南走,不然的话你越走越快,就离北京更远了。

第二是节奏。节奏是创业者很难把握的,该冲的时候不冲,就失去了机会;或是不该冲的时候,你拼命往前跑,那最后的话就全部散了。后续资源、资金、质量跟不上,那可能这个公司就没有了。

第三是怎么去找到一个切入口。很多创业者,只是想要做什么,但最关键的是你怎么切入,从哪一个口切入,然后切入之后如何能够生存下来。你只要生存一段时间,那自然会找到未来的一个机会。最怕你一切入,就已经是找错了口。

在我孵化或者联合创始的所有企业中,最骄傲的诺亚财富。汪静波作为女性来说,真的是非常优秀。她既有柔弱的一面,跟人的关系非常好,但她做起事情来又很有决断。在情感上面去能够有很好的一个爱跟包容,去做市场或是做企业,同时她还有很好的战略。在这个投资案例中,赚了大概3000倍、4000倍的回报。
我投资的项目大多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服务类企业,不投互联网是因为我不熟悉,凭什么我在互联网可以赚到钱?蔡文胜、李开复、徐小平,这些人那么优秀,对这个行业那么熟悉,我还要再踩进去,凭什么?我觉得最后还是要守住自己。

每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非常非常少,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那么少的东西,已经足够大了。这个世界上,你占有一点点,已经是足够足够的大了。那为什么不去集中精力,就将这个井挖深一点,而不是扩大。因为再扩大的话,可能表面都没有水,都是沙漠,那不如就挖深一点。

而且,要沉得住气,不然根本没机会赚钱。大家都看到这个,为什么是你呢?赚钱的机会还是非常非常多,关键能不能守住你熟悉的。
3.
企投两段论的成功之道?


有些企业家一方面从事于自己所喜欢的实体经济,为转型升级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另外一方面,他们的部分资金也投入到了金融领域,投入创业浪潮中。这两种能力聚集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家品类——企投家。

对于企投家来说的话,一边做企业,一边做投资,这个是不是最好的选择?我是打问号的。从我自己经历来说,我希望他要有一个很好的界限去界定。企业就是企业,投资就是投资,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阶段的过程,还是一个同时的过程?假如我继续做乐百氏,我做了投资不会成功,因为乐百氏是我的全部,名誉、地位、金钱全部都来自乐百氏。所以我大部分的精力都会集中在乐百氏上面,对其他项目就只是关注。

首先,你不是投资家,你用企业家的角度去谈一个项目,不一定能够有共振思维;

其次,投资经理跟你汇报投资项目,跟你自己作为企业家的触觉、敏感性是不同的。因为汇报上来就已经多了几个层次,还是通过模型等等一大堆的东西,过滤、过滤、过滤,之后才汇报到你那里,你凭这个判断,差别太大了。

最关键的是你的精力不在这,肯定最重要的还是在企业上面。

我自己是停了企业,然后我用在企业积累的经验、财富、人脉,再去学习投资,找到了我自己的投资风格。但我觉得企投家这个概念,或者这样一个定性是对的。

企业家做投资的话,很多都是有过创业的经验,有过管理的经验,而纯粹财务背景的人出来做投资,靠模型、靠书本的积累去判断,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这是企投家的优势。

不利的方面,就是指挥的比较多,想控制或者是想别人去听他。但投资是不一样的,运作的主体还是创业者,你只是一位投资者,你可以给意见,但他可以不听。

创业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创业是这样,投资也是。我做得很好,走在别人的前面。但现在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投资人出来了,而且专门去做。那我还能不能保持?可以,你全力以赴去投入。但是你还有没有激情,没有激情为什么还要去做?

我基本上每件事情到高峰,我就退,留下一个最好的形象。虽然做乐百氏的时候,别人认为我不是留下一个最好的形象。但我认为,我留的是最好的形象,在乐百氏做得最好的时候退下来。假如现在不行了我再退,退不下来。

上台很容易,真的是勇气,咬一咬牙跳上去了。但你能不能优雅地下来,不留遗憾,真的很难。

-------------------

来源:艾问人物

天使茶馆编辑删减

1. 真格基金徐小平:投资就是投优秀的人,即使他们现在的商业模式有问题也要投!

2. 我做CEO的8年零3天: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8年全都举步维艰

3. 王功权:投资人问的1/3是傻瓜问题,1/3是没法回答的问题!

4. 天使投资人孔乙己

5. 李开复:优秀的团队 一定要招“苦大仇深”的人

6. 红杉资本周逵:未来10年抱紧科学家的大腿!

7. 靳海涛:产业链条短的项目容易成功!


    关注 天使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