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的真正意义在于粉丝经济,这或许能成为游戏行业自救的另一个起点

 

对于IP游戏来说,它的终点永远是以游戏为本,再将IP的核心精神以游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IP游戏从提出之日起,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它的本质在于粉丝经济。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仅仅作为资本市场加分项的概念存在,直到泡沫破裂。这使得人们又回归了对游戏市场永恒价值的思考:如果因为版号的形势低迷,就使得过去的一些市场变得行不通,那么是不是这些途径本来的抗风险能力就不够过关?

至少追逐概念和风潮的方法论,在如今的电子游戏市场,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

电子游戏真的有永恒的市场吗?

游戏环境大有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现象,这边的《荒野大镖客2》几乎全民都在等待发售,基本上已经稳当的继承《GTA5》继续为R星赚钱,那边亦有无数大作为了延续游戏生命而费尽周章的将本体内容尽可能拆分出DLC,季票以及线上服务。

当然,并不是R星就不需要为了游戏的后续服务而头破血流,只是这些游戏的内容以及期待值,都足以让它们在庞大的存量市场比别人存活得更容易。

就厂商而言,3A大厂通过多年的积攒,形成了具有高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卖点,在这个已经被市场承认的品牌基础上,只要永远保持质量和创新,在电子游戏市场就有了近乎永恒的生命。如果细看产品本身,那么在每个平台、每种题材的头部产品也能获得足以让人松一口气的长效收益,譬如电竞领域永恒的MOBA游戏,FPS游戏当中的《CS:GO》。

真正优秀成功的产品,都以“形成自己的生态环境,甚至哺育出一个新的市场”为标志,它们自身就成为了具有价值的IP,而如今我们讨论的IP游戏,则是这种广义的IP价值的其中一个体现。

泛娱乐热度不如往昔,但对于IP的理解仍值得思考

泛娱乐是腾讯在2011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粉丝经济”。
这个概念所指代的内容并没有过时,只是因为当时资本对于概念的追逐,以及无数涉及泛娱乐的厂商盲目的追随,使得“泛娱乐”三个字的含金量已经不再如往日。

虽说如此,作为泛娱乐核心的IP,却也继承了它在泛娱乐整个概念中所背负的责任。从最开始市场对于娱乐IP的盲目追求,对端游改编手游、影游联动等衍伸概念的蜂拥而至,到如今内容领域的缺失使得大家终于冷静下来,IP终于不再是一个由几个空洞的词汇简单堆砌的概念,反而流露出它真正的本质以及多样性。

以下半年手游领域表现突出的《梦幻模拟战》为例,这款游戏称得上是典型的IP改编巨制,原本是1991年世嘉在主机上发行的一款回合策略游戏,在玩家中获得过很高的评价,也是一代记忆,站在可与《火焰纹章》比肩的高度上。
如果以现在手游市场的角度来看,战棋游戏这个品类怎么也排不上主流,至少在国内市场,这个品类几乎是完全缺失的,而去年任天堂的手游《火焰纹章》由于未在国内发行,因此更加难以判断战旗游戏在国内市场的潜在价值。依照以往对于IP改编游戏的判断标准,《梦幻模拟战》最大的看点应该是“对于类型缺失的弥补”,《梦幻模拟战》并不是第一个进行这种尝试的游戏,此前体育游戏也有不少趁类型空缺而入场的游戏,但这个类别如今仍然称不上主流。而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二次元游戏,实际上翻来覆去还是只有《阴阳师》、《FGO》、《崩坏3》等几年前的老游戏仍活跃在这个舞台上;以数量来看,热门的二次元游戏数量与庞大的二次元玩家群体并不成比例,这也说明弥补类型空缺并不等于玩家会买单,而优质的内容也不会因为类型市场太拥挤而难以生存。

根据App Growing 广告追踪数据,《梦幻模拟战》从7月开始至今,一直是广告投放数最多的手游,持续掷重金推广,外加高成本的开发投入已经很能说明,紫龙游戏对于这款在国内市场略显陌生的产品是有绝对信心的,这绝不是一句“填补类型市场缺失”就能带来的信心,而是对于内容领域的庞大投入所产生的回报自信。因为战棋游戏的缺失,《梦幻模拟战》除了继承原本主机版的特色之外,基本没有前人可以参考,游戏一千多个关卡的关卡设计以及整体的数值模型都需要庞大的人力进行高成本的探索。
所以,套用“内容公式”是本末倒置的

许多厂商已经承认或看清,内容市场才是永恒的市场,渠道、买量等永远只是推广和辅助手段。挖空心思的通过大数据研究各种次留、转化率等等,虽然符合流量变现的发展观,但一旦遭遇外部打击,其抗风险能力是十分脆弱的。就比如版号发放的控制,会直接阻断产品流动性,或者过分拥挤的进入某个热门细分领域,也会快速消耗人口红利,而买量推广手段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中小型厂商,只有内容市场可以极大地平衡厂商之间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在IP市场领域,有一个形容词总会高频出现,“可复制性”。实际不论是手游还是主机大作,厂商总是更倾向于打一张负责任的安全牌的,在主机领域,3A大厂的做法可能是保持系列作品被认可的卖点,适当的创新,而手游领域则倾向于复制市场上已成功产品的卖点,分食存量市场。“可复制性”就成为了衡量一款作品门槛的标准,而这个门槛则成为了厂商对于自家IP自信程度的标准。

有很多文章、演讲、交流会探讨过如何开发一款难以被复制的独特产品,能够独树一帜当然是好事,但这最后却很容易沦为数值式的量化标准,诸如二次元产品领域较为常见的关键词“世界观”、“优质美术”、“圈子文化”等,虽然成功的二次元产品确实具有这些特质,但按照这样的“数值模型”堆砌起来的产品,真的就能取得成功了吗?

IP市场大有一种通过大数据预测游戏价值的风气,“S级IP”、“千万老玩家”,而到了游戏内容部分,这种方式完全使不上力,所以只能延续同类成功产品的玩法,这才令IP游戏在一段时间内几乎成了换皮游戏的代名词。如今市场为换皮找到的反面措施,就成了“不可复制”,特立独行的游戏当然是可以成为其价值的一部分的,但是这某种程度上又中了公式化操作的圈套,在内容领域,寄希望于寻找量化的方法论本就已经是一个错误的开端了。

跳脱公式,IP游戏的表现形式已经足够多元化

除了《梦幻模拟战》这样标准的IP游戏,非典型IP游戏也已经普遍存在,这些游戏背后的开发商本身已经有颇具竞争力的内容执行力,IP的存在则为它们提供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诸如Telltale的《行尸走肉》手游以及D社的《王权:权力的游戏》都是典型代表,比起纯粹的IP游戏,它们更像是用自己原本的游戏风格与影视剧相结合,这种完全对等的合作关系,使得游戏本身的价值得到纯粹的加成,可以看做是游戏原创IP与影视IP的结合,而不是单纯消耗某一个IP的价值。

上述两款游戏几乎已经是如今IP游戏的最优解,将粉丝经济最大程度,也是最良性循环的方式进行开采。当然,非典型IP游戏不光体现在合作方式上,理解IP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最近有一个看似恶搞的手机游戏《竹鼠:活下去》,这款游戏干脆是以网络爆火的华农兄弟为题材,玩家需要站在竹鼠的角度,考虑怎么在“华农兄弟”的手中活下来。

这款看似恶搞风格十足的小游戏,也并非IP所有者的商业举动,反倒是开发团队在产生这个构思之后,主动联系了西瓜视频及华农兄弟获得授权,从而制作的一款《王权》玩法的文字游戏。
竹鼠本身并不是游戏,甚至也不是任何文化作品,而只是一个网络爆红的短视频系列,看似跟游戏毫无瓜葛,然而从《竹鼠:活下去》这款游戏来看,这个IP却又颇具游戏性,并且自带话题和流量。虽然游戏本身还略显简陋,也不够创新,但它的出发点确实是如今内容领域切实需要的思维方式,即IP游戏并不是寻找IP和游戏的关联,而是如何将IP的传播点融入游戏。就《竹鼠:活下去》来看,竹鼠活下去的核心就是,如何在任何属性上都不要过于突出,至于表现方式只要围绕这一点展开即可。

实际上IP游戏的多元化表现,也远不止以上两种,既然IP游戏的核心是挖掘粉丝经济,那么任何形式的圈内卖点都有可能呈现在游戏上,细数下来可能又会变成另一个寻找“IP方法论”的过程。只不过对于IP游戏来说,它的终点永远是以游戏为本,再将IP的核心精神以游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关注 游戏智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