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奇才?全才?明朝全能大儒“知行合一”的一生

 

明朝第一“牛人”!...



历史上的今天

1472年10月31日 (农历九月三十),明朝全能大儒王守仁(王阳明)出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他传奇的一生,体现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

出身不凡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官二代且生于书香世家,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起点自然也高。
《王阳明像》 焦秉贞


年少有为、语不惊人死不休

王守仁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语出惊人,说道“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王守仁二十岁时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中举。其后,学业大有长进。

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并再次落第。

他的学霸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考不上没什么好羞耻的,为这个羞耻才叫羞耻呢)。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终于中了进士。

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去做,并且一定做好

王守仁年少时便对军事产生兴趣,学习兵法时,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去实践,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和他们用花生瓜子布阵,来演练军事战略。

读书时,发现自己字写的不好看,便潜心练字,又成为了书法家 。

学些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还要实践,一连7天盯着竹子看“格竹”,最后得了一场大病才停止,并为他以后创造心学理论打下了基础。



















王阳明行书太极图说 
此本为王阳明行书《太极图说》清末填墨本


身处官场、坚持自我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发配途中被杀手追杀,大难不死,终于到达龙场。

返璞归真、龙场悟道

“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贵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军事天才、战功赫赫

王守仁只用了35天,就平定宁王朱宸濠策划准备了30的叛乱。

更令人赞叹的是,王守仁并不以自己的战功而洋洋得意,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立院讲学

嘉靖三年(1524年),王守仁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

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文成公全书》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和政治家王守仁(即王阳明)著述汇编,由其弟子钱德洪等编次,此为明隆庆时期谢廷杰刊本。
为国效忠、带病出征

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56岁,受朝廷命令,带病出征,前往广西,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总督两广军务,兼任两广巡抚。王守仁到达广西后,到处察看地形,了解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对该招抚的进行了很好的招安抚平,对该征剿的予以了彻底的征伐剿平。王守仁本着他一贯的“御外之策必以治内为先,安民之术须以化俗为本”,对广西乱区的长治久安做了妥善处理。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战争结束后,王守仁向朝廷请求退休后。随即便踏上返乡的归途。

从广西进广东,再到江西,拟顺赣江而下,走水道回浙江绍兴。走到广州的时候,门人见他病势已危,就为他准备了制作棺材的木料,一路随船同行。

1528年11月29日辰时(公元1529年1月9日早上7-9点),王阳明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大余县)青龙浦码头船中去世,终年57岁。

临终前,王守仁睁开眼睛说:“吾去矣!”身边弟子问先生有什么遗言,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守仁死后,朝廷一直不认王阳明的功绩,禁遏王学。直至38年后的隆庆元年(1567年),王门弟子上书请求,朝廷正式追封王阳明为新建侯,谥文成。又17年后,万历十二年(1584),王阳明死后55年,从祀于孔庙(明朝300年仅4人从祀于孔庙),王阳明的学术终于获得官方正式认定的圣学地位。

后人评价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①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②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①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每天学点文物知识

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开通掌上私人博物馆


    关注 中国文物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