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该不该还给老师?这家学校的一个举动上了热搜……

 

究竟是什么举动,让学校上了微博热搜?又是因为什么让数万网友在网上激烈讨论?...

今天,相信不少喜欢看微博的家长注意到了一个热门话题——#戒尺该不该还给老师#。常州的这家学校竟把这个话题放到了听证会上讨论。

11月22日下午,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惩戒制度的听证会,此次听证会上讨论了各种惩戒方式,引起了热议。“我们知道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会走上风口浪尖,但是这件事对孩子有益处,对社会有贡献,我们就要去做。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是因为应该做,而不是容易做。”听证会结束后,该校校长李伟平如是说。
此次,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酝酿推出教育惩戒制度绝不是“临时起意”。今年9月,局前街小学校长室、学生部和各年级就实施教育惩戒制度进行了商讨;10月,校部就《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关于实施教育惩戒的指导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讨论稿)进行了论证;11月,召开了由教师、学生、家长、心理学专家、法律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
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有本质区别
该校明确提出,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完全不同。“体罚是通过身体的痛苦使学生屈服,带来的后果往往是负面的,造成学生发展上的障碍;而惩戒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惩戒是激励、表扬等正强化教育手段都失效的情况下采用具有强制性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手段。”

该新闻发布后,引起了不少网友的激烈讨论,小优整理了以下两个观点供大家参考。
观点一:戒尺有存在的道理


戒尺的知识。“戒尺”原本是佛教的一种法器。后来,戒尺成了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戒尺是干什么用的?我们还是先看看前人是怎么用的。

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孟子见梁惠王”,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陪在一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他的老师时提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上私塾时,老师手上总是拿着一把戒尺,学生读书不认真的,“啪”一下;背不了书的,“啪”一下;写字写得不好的,“啪”一下。

晚清以来,随着西学、新学的兴起,传统学问在新式学堂里逐渐式微,私塾制度以及塾师亦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去的,还有“戒尺”。

所以,不少网友是支持教师合理的使用戒尺的。认为对教育熊孩子还是有必要的。
观点二:戒尺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对老师惩罚学生持反对态度,这是因为某些老师处罚的手段近乎残忍,失去了人性,学生受到的伤害超乎人们的想象。
学生受到体罚后,除了皮肉之苦,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损害,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变成了野兽甚至魔鬼,走不出某些阴影,有可能颓废了孩子的一生。有道是: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如果灵魂都没了,要想教好孩子纯属意淫。

所以,部分网友认为戒尺返回课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屏幕前的家长们参加投票和留言讨论。

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 优胜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惩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