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下病危通知书后,中医治愈

 

越是紧急,越需要冷静...

作者 | 刘艳红


如今看到三岁的小女儿健康活泼的样子,心里倍感安慰,这就是自己两年来坚持走中医育儿道路所得到的最好回报。

回想起两年前小女儿生病的那段日子,如果当时自己没有果断选择走中医治疗道路,也许她不会像现在这样健康活泼,也许她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体质差、经常生病的小儿之一,也许我就是千千万万个带着小孩经常往医院奔波的妈妈之一。幸而选择了一条光明的道路,避免了这一切的发生。
一夜之间
发展为痰吼哮鸣


两年前的九月份,小女儿刚满一岁,偶感风寒,开始只是打喷嚏、流清涕,我诊断为轻度风寒感冒,便没有管她,希望让她自愈。因为一岁之前她的体质尚可,我认为凭她的抵抗力能够扛过去,结果证明我太乐观。小女儿病情持续了几天,不但没有自愈倾向,而且一夜之间突然进展迅猛。

2016年9月22日晚上,打喷嚏、流清涕症状消失,但是她却突然发烧了,喉中痰吼哮鸣,呼吸困难,脸红唇绀,口鼻干燥一直冒热气,像烧煤球一样。因为难受,小女儿烦躁不安,满床打滚,哭闹。我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起码到了肺炎的阶段,后悔自己没有趁早干预,但还是抱着她熬了一夜,大人和小孩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在家人的催促和责骂下才决定去的医院(比起中医,我的家人更信西医,我很惭愧影响不了他们,也惭愧之前没做出什么成就让他们信服)。在这种情况下,迫于家人的压力,也因为没有治疗小孩子的相关经验,不够自信,我就不敢冒然提出自己用中医的方式来给女儿治疗。

去了当地二医院儿科门诊,儿科医生进行问诊和检查:

以发热,喘息,呼吸困难为主诉。

体征:见急性面容,点头呼吸,口唇红,咽部充血,明显吸气三凹征,听诊肺部满布哮鸣音,心率加快,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开具住院单。

对于喘息性支气管炎这个疾病,我并不陌生,虽然我中医出身,但西医接触也不少。这个疾病属于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小儿,以喘息为主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容易在免疫力低下、受凉的情况下诱发。所以医院儿科住院部收住的反复住院的小儿患者以及诊所里经常打吊瓶的小儿有相当高的比例患的就是这个疾病,处理不当很容易延续到成年或者转为哮喘顽疾。



家人接过住院单,去收费窗口办住院手续,我直接抱着小女儿来到儿科住院部,随意找了一个病房,等待主管护士安排床位。由于一夜未眠,小女儿实在太累,等待安排床位的过程中睡着了。主管护士过来看到小女儿在沉睡中,拍肩膀没反应,一探鼻息,没气息,以为小女儿昏迷了,忙去叫医生:“这个小孩没呼吸了,医生快来抢救。”我被吓得哇哇大哭,我一哭,小女儿就醒了,其实是小孩发烧,又一夜没睡,精神疲惫,入睡中刚好呼吸不畅,憋气了,给人以昏迷的迹象。
缺氧明显
收到病危通知书


主治医生过来了解小孩的病情,测心率180次/分钟,呼吸42次/分,SpO2 88%,心率、呼吸明显加快,缺氧明显,恐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风险,于是下了重症肺炎的诊断,同时下了病危通知单,转入重症监护室。我的精神状态到了崩溃的边缘,跟所有的非医生身份的妈妈面临自己的孩子生病时是一样的焦虑、慌乱。

接下来就是重症监护室的治病流程,各项检查,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检测,吸氧,吸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氨溴索等激素、支气管解痉平喘、化痰类药物合剂,静脉输入甲泼尼龙、阿糖腺苷、多索茶碱、氨溴索等药物,基本就是雾化吸入药物配方的升级版。

激素+抗病毒+解痉平喘+化痰+抗生素是西医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模式,家有经常咳嗽进行西医治疗的小孩,家长应该很熟悉。

这一项项流程折腾下来,本来疲惫至极,想要睡觉的小女儿突然烦躁不安,哭闹不已,根本无法配合护士执行治疗以及各种监护工作,导致血氧饱和度指标直线下降,缺氧症状更加明显,喉中的痰鸣音也是越来越响。于是主治医生认为病情更加严重,一度建议行气管切开术。
越来越暴躁
不得不上镇定剂


到了这一步,我开始镇定,认为缺氧情况虽然存在,但并非如此严重,因为在她安静的状态下,我观察到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尚可,由于她的哭闹以及睡眠欠缺营造了一定的假象,喉中痰鸣音加重多是由于哭闹动痰所致。于是我拒绝了主治医生有创开放呼吸通道的建议,并且叮嘱护士没有紧急状况,执行医嘱可以避开小孩睡眠时段,缓一步进行,让小孩好好补觉。



护士拒绝了,认为缓一步执行会打乱她执行医嘱的步骤,所以不管小孩处于怎样的状态,她都要按流程执行医嘱。这样,小孩就得不到半分停歇,大人都经受不住,何况小孩呢?所以有时候我认为医院很缺乏人情味,只关注病情,而忽略了人本身。

小女儿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不配合,最后主治医生不得不用上镇静剂。可是小女儿注射了镇静剂后,并不像主治医生想的那样,能乖乖昏睡几个小时,配合治疗。她两个小时不到就醒了,镇静剂药效过后愈加烦躁,拔了插在她身上的各种管子,以及输液的针头,主治医生建议再上镇静剂。

我这时候开始思考:按照医院的流程,小女儿这个病情,住院半个月是少不了的,难道以后天天要如此治疗?长远来看,经过如此的治疗,反复发作是避免不了的,每次反复发作都要经历这种治疗过程。这对小孩和大人都是一种折磨。

我并不反对西医,但是这种治疗模式并不是最佳选择,治标不治本,长期反复用,耐药性大、副作用大,亏耗正气。于是我仔细研究小女儿的病情,虽然此次发病呈急性过程,但并没有生命危险,缺氧并不厉害,只是由于吵闹加重,心电监护情况也算好,胸片虽有显示肺部病变,但并不严重,血常规正常,没有细菌感染,各脏腑的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于是我要求出院,院方再三强调病情处于进展期,出院风险极大,我还是签字要求第二天出院。

冷静权衡后
决定出院中医治疗
当然不可否认,这一天的重症监护室的治疗对于小女儿的病情有明显改善。回到家,我开始琢磨实施中医治疗。首先,我对于小女儿的病情进行了一个回顾:

第一阶段:有外感受凉史,早期打喷嚏、流清涕,为风寒感冒初期。

第二阶段:发烧,喘促气急,喉中痰吼哮鸣,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摇身撷肚,双颊绯红,口唇发绀,口鼻干燥冒热气如烧煤球,烦躁不安,二便不通的阶段,演变到了中医喘证或哮喘的急性发病阶段。

第三阶段:经过一天的医院住院治疗后,临床症状为无发烧,流鼻涕,清浊相间,无汗,阵发性咳嗽,喘促气急,喉中痰鸣音,轻度呼吸困难,活动后以及情绪激动时明显。双颊绯红,口唇红,咽喉红肿,小便黄,大便不通,舌呈草莓样,苔厚腻,脉浮滑。
辨证是从太阳病
发展为太阳阳明合病的


其次,我思考了小女儿疾病的发病机制:

第一阶段:病在太阳。

第二、三阶段:太阳阳明合病,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截断,由太阳传入阳明,有阳明里热的表现,但是太阳表证依旧存在。

太阳感受风寒之邪不解,郁而化热入阳明,邪热充斥内外,故双颊绯红,口唇红,咽喉红肿,小便黄,大便不通,舌呈草莓样,脉浮滑;邪热壅肺,炼津为痰,痰阻气道,气机升降失常,故咳嗽,喘促气急,喉中痰鸣音,呼吸困难,苔厚腻;表邪未尽,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流鼻涕亦是表证未尽之征,清浊相间说明寒化热之象。
思路是
解表清里、止咳平喘


我思索良久,想到了解表清里、止咳平喘的麻杏石甘汤。此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均以本方加减治疗,都能获效。

我拟了药方:生石膏30克(包煎),麻黄15克(去上沫),杏仁10克(去皮尖),炙甘草6克,浙贝母10克,全瓜蒌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黄芩10克。这些药是在药店抓的。后加入了一些新鲜采摘的草药,因为住所临近郊外,想采到鲜药并不难。鲜药为枇杷叶、鱼腥草、薄荷全草、车前草,这些鲜药并没有掂称重量。



我一直对我拟的这个药方自评为功过参半,当时顶着全家人责骂的压力,以及作为妈妈希望小孩尽快恢复的着急心情,把剂量开得很大。但恰恰是这大人的剂量,以及野生鲜药的力量,在频繁喂服下,起效很快,一剂过后,小女儿上吐下泻,咳嗽、喘息、痰鸣立马缓解大半,两剂后,不咳不喘,痰鸣音消失,呼吸顺畅,二便通,世界清净。

之所以起效如此神速,首先选方思路对了,其次大剂量的药物和鲜药起到了立马催吐和催泻的作用,给邪以出路,从上下两道以排出,所以病情能立马缓解。但是也是由于这大剂量,闯了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个时候顾脾胃
是必须的


小儿脾胃娇嫩,前期疾病的消耗以及医院的治疗折腾,脾胃已经受到损伤,如果不顾护脾胃,大剂量寒凉药为主的方药会进一步损伤脾胃。事实也是如此,两剂汤药后,小女儿的喘证是痊愈了,但是脾胃受伤不轻,面色苍白、食欲差、精神差、嗜睡,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及食疗方调理了好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也幸好是止步于两剂汤药,能够比较快地补救回来。

小女儿这次发病过后,后面还发作过很多次,但再也没住过院。早期反复发作还是会酌情配合西医疗法,之后随着自己医术的精进,以及对于各种中医疗法的掌握,从去年开始就是纯中医治疗,并且是以中医外治、食疗为主,连中药汤剂都很少用,因为中药汤剂难喂,而且有了一次中药汤剂伤肠胃的经历,有些阴影。

外治以拔罐、刮痧、扶阳疗法、小儿推拿、药浴为主;食疗主要是平时健脾胃,改善体质;中药汤剂先后用过麻杏石甘汤、竹叶前胡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等一系列方剂的加减。自从介入中医治疗后,小女儿发病病情是越来越轻,次数是越来越少,而我也越来越从容,家人对我也是越来越信任。

如今就算她发喘证,只要她有鼻涕,有咳嗽等表证症状,精神尚可,二便通,我都不再盲目焦虑、担心,从容镇定用中医的办法处理,因为只要有排邪的通路,病情就不会严重。

我的经历只是属于个例,并不适宜模仿,因为如果没有中医师这个身份,我也不能处理如此复杂的病情,但是至少还是可以给大家以启发,中医育儿还是有优势的,平时可以加强体质,病时可以缩短病程。

作者简介:刘艳红,主治中医师,执业中药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师从刘渡舟先生。

相关阅读

中医育儿背后的家庭阻力

一岁内9次惊厥,让我走入中医育儿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小儿推拿实操课


    关注 羊爸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