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制到预防,他汀在AMI的应用

 

AMI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原因,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而他汀类药物是一线降脂药,且具有诸多降脂之外的作用,对改善AMI预后及房颤具有一定效果。...

图片来源于全景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造成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部分心肌缺血坏死。AMI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高致死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原因,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而他汀类药物是一线降脂药,且具有诸多降脂之外的作用,对改善AMI预后及房颤具有一定效果。

AMI与冠状动脉硬化
在AM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普遍接受的观点是AMI由并不严重的冠脉狭窄病变引起,突出了冠脉临界病变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但是也有研究提示AMI多继发于严重的冠脉狭窄病变。

既往就有研究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前不同的冠脉造影基础病变特征和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MI的发病机制。该研究纳入2005年6月到2011年11月因AMI行介入治疗的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心肌梗死前都曾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行冠脉造影术或冠脉支架植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定量分析基础病变的狭窄程度,将患者分成3组(70%狭窄程度即严重狭窄组)。比较3组的基础病变特征,分析其基础病变狭窄程度和心肌梗死发病时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冠脉轻度病变与临界病变,狭窄程度严重的病变(>70%狭窄程度)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AMI。冠脉轻度病变和临界病变部分是随时间不断进展为更严重的狭窄后,导致了AMI的发生。研究中,发生心肌梗死的时间在轻度病变的患者为(39.46±24.65)个月、临界病变的患者为(32.11±19.65)个月、严重狭窄的患者仅为(17.81±18.53)个月。

这对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决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冠脉正常或是临界病变的阶段,可积极预防病变进展,并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对部分高危的患者,可以考虑在严格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的冠脉造影随访或是介人治疗,期望减少因病变进展后发生的心脏不良事件。
AMI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的AMI注册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超过1/4的AMI患者有3个以上传统、可干预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吸烟、超重/肥胖和高血压是AMI患者中最常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近80%的AMI患者有肥膩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超过半数(54.3%)的AMI患者主动吸烟(包括目前吸烟和既往吸烟);51.2%的AMI患者合并高血压。

因此,这使得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大大增加,从而促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进一步攀升。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率在不断增加,同时也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

CAMI研究结果显示,我国AMI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2岁,略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数据。相对年轻的AMI患者(≤55岁)的危险因素构成与相对年老的患者(>55岁)有很大差异。年轻患者中男性比例更高,且合并超重/肥胖、吸烟、血脂代谢异常和肥腻饮食的患者比例较高;而相对年老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者比例更高。可以说,相对>55岁组而言,不良生活方式对于年轻AMI患者更为重要,需引起更多关注并积极防控。
他汀改善心肌梗死预后
AMI后一段时间内房颤发生率高达6%~20%,院内房颤发生率为6.0%和8.4%。据报道,房颤的发生和炎症反应关系密切,使用抗炎作用确切的药物治疗房颤可能是提高维持率的新出路。相关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除具备调控血脂的功能外,还具有多个其他功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其在预防房颤发生及复发中的作用。

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64例AMI后发生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AMI患者心房颤动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否具有积极影响。结果发现,治疗组(使用他汀)治疗后3个月TC、TG、LDL-C、HDL-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未用他汀)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注 嘉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