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学术界拒绝负面数据,或影响医生用药

 

你真的了解你开出去的药吗?...


导语:你真的了解你开出去的药吗?



如果问一个医生大学时代是怎么度过的,他/她估计会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然后给你看这张图。

但是即便是度过了地狱般的本硕博,真正进入医院里实战,还有更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复杂案例让人头大。

一个人再强大也不可能对如此浩瀚的医学知识全部一一实践,更多的时候,我们通常会依赖于文献上的内容作为“依据”。

但是这个依据,靠谱吗?

乍一看这有什么争议可言。医学杂志都有专门的审稿人,如果连文献都不能再相信了,那还怎么了解前沿的医学讯息?

不过看过这份让人“细思恐极”的TED演讲之后,你搞不好会有一种浑身发冷的感觉……

这篇演讲的题目叫做:医生对于自己开出去的药物有哪些不知道的事儿(What doctors don’t know about the drugs they prescribe)

主讲人Ben Goldacre 是一位对现有科学十分不满并且还一定要说出来的英国医生及科学作者。

他写过两本书,分别叫《坏科学(Bad Science)》《坏药学(Bad Pharma)》,个人的小情绪在书名上简直表现无遗。

在开头,Ben就提到,这世界人没有人能预知未来,而这个事实在医学方面难免会带来血的教训。

期刊杂志在文章选择的时候难免根据一些理由有所取舍,却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种情况的帮凶。

Ben举了一个例子,2011年有一项关于大学生“预知能力”的研究上了某个期刊,说有证据证明大学生有一定的“预知能力”(吐槽一句,这莫不是一本玄学期刊?)。

很多人表示,行吧,不过反正我是不信的,这基本上是凑巧导致的,因为如果我写个论文说我发现没有证据能表明大学生有预知能力,这文章肯定发不了。

事实上,好几组人尝试重复这项研究,但均已失败告终,当他们把这项结果提交给同一个期刊时,期刊的人表示:我们对重复研究不感兴趣,对负面的数据也不感兴趣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例子很扯淡,因为所谓预知能力本身就是扯淡。但是它确实反映了真实世界中,学术界对于研究结果发表方面的一些偏见。

而且,这种偏见可不止存在于这些扯淡的问题上。

2012 年,一群科学家向《自然》杂志提交了一份对于潜在癌症治疗靶点重复53项临床前基础科学研究,其中,只有6项成功重复,其他47项均不可重复,团队认为,这47项是反常情况下所得出的成果。

人们做了无数次研究,其中偶然成功了一次,于是文章发表了,而那些不成功的案例则永远不会发表。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Ben提出,期刊应当更多地接纳那些“负面”的数据。只有改变了这一激励机制,科学家们才会更愿意将这些负面的情况公诸于世。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会说,这事儿出在临床前研究上,离药物上市给病人用还有十万八千里,临床试验数据难道不足以把这些偶然性纠正了吗?

好吧,为了更响亮地打脸更有说服力地陈述这个事实,Ben又举了另外一个例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公司对一种名为Lorcainide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了研究。

研究称,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很容易发生心率失常,我们通过这种药物来抑制心律失常,增加生存率。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他们做了一个百人规模的小型临床试验。

50名患者服用了Lorcainide,其中十人死亡,另外五十人服用安慰剂,只有一人死亡。

于是,药物的开发宣告失败停止,而由于这是一项“失败”结果,它并没有发表出来。

然而不幸的是,多年后,另一个药物公司也有了同样的想法。这一次药物被推向了市场,进入了医生的处方。

由于心率失常实在太普遍了,这种药物使用量巨大。我们花了好多时间才发现了它也会使死亡率上升。

在发现这一点之前,在美国已有100,000人原本不必因此送命。

事实上,在1993年,那些参加过第一次试验(即前述未能成功导致研发停止的药物试验)的科学家向科学界发布了一份致歉书。

他们表示当时参加八十年代的研究时,认为死亡率升高的结果只是出于偶然,他们以为Lorcainide的开发是由于商业原因停止,所以试验结果并未发表。

这极好地证明了我们的科学界在发文章这件事情上的偏见,也是对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的一个警示。
看到这里也许还还还会有人说,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这么多年过去难道我们伟大的学术界会毫无长进吗?

说的确实有些道理。

比如现在有一本期刊叫做《临床试验(Trail)》,投稿给这份期刊的话,无论试验结果好坏都可以发表,它不以试验结果的成败作为可否发表的依据。

可即便如此,漏掉负面结果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威胁着循证医学的核心。

Ben自己也被坑过。他声称,自己曾开过一种抗抑郁药,名为Reboxetine。他发挥了自己书呆子的精神,寻找了有关这种药物的大量文献。

他找到一项研究称Reboxetine的效果要好于安慰剂,另外三篇文章则说这种药的效果和其他抗抑郁药一样好,因为患者服用其他抗抑郁药的表现并没有优于服用Reboxetine。

于是他觉得这要可以拿来试试。然而……

他还是掉坑里了。

因为他后来发现共有七项临床试验研究过Reboxetine和安慰剂的对比,显示优于安慰剂的那一篇发表了,然而剩下六篇说效果不如安慰剂的都没能发表。

三篇得出Reboxetine和其他抗抑郁药效果一样好的文章发表了,可结论为效果不如其他抗抑郁药的研究所收集到的患者数据至少是前者的三倍,且都没能发表。

如果这段“个人经历”还还还还还还不能让你信服的话,那就只有祭出FDA的大招了。

有人统计了12种抗抑郁药提交给FDA的临床试验,结果38项为正面数据,36项为负面数据,差不多一半对一半。
但是如果统计的是发表出来的结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38项正面结果中37项得以发表,而36项结果中,仅有3项发表。
这个数字差对于科学家和医生的误导非常要命,它相当于抽走了大量“辟谣”和“论证无效”的结果。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医学界居然也如此适用。

若不是当年通过外部刺激能让细胞变回全能这一论调太过匪夷所思引起了多方质疑,恐怕小保方晴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术界的大牛。

可是又有多少研究结果,尤其是不那么“石破天惊”的研究结果能够得到这么严格的重复试验和反复论证?

如果在自己的实验结果只选取有利的一部分而舍弃效果不好的行为是一种学术欺诈,那么期刊对于发表论文的选择偏向,算不算是一种更大范围、引起更严重后果的的欺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Ben 提出,所有的试验,无论结果,无论内容,均应该获得发表,科学界获得完整的数据。

医生在用药的时候,对于自己开出去的药的功效、适应症、并发症、副作用等内容也才会有更具体的认知。

不过,巨大的历史遗留问题注定了这是一条无比漫长的道路。至于现在,我只能说……

广大的医生朋友们,开处方的时候,手可别抖啊……

所属播单地址:

https://www.ted.com/playlists/70/what_doctors_worry_about

这份播单名为医生担心的那点事儿,来看看有没有你“扎心”的问题吧!

来源:梅斯医学

#您对于负面数据有何看法?欢迎分享#


视频地址:

https://www.ted.com/talks/ben_goldacre_what_doctors_don_t_know_about_the_drugs_they_prescribe?referrer=playlist-what_doctors_worry_about#t-782935
梅斯小可爱



推荐阅读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梅斯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梅斯置顶起来——
80%专业医生都在用梅斯医学APP


改善医疗质量


    关注 MedSci梅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