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云】人才为什么都出在刘邦手下?

 

韩信没看走眼。李左车的确是人才,他向李左车请教下一步的方略。...





韩信没看走眼。李左车的确是人才,他向李左车请教下一步的方略。

李左车不仅是人才,而且很识时务。

看着韩信如此谦虚,李左车也颇客气。说我不过是您的战俘,哪有资格和您探讨大事。

韩信继续给对方戴高帽。说你之所以成为俘虏,那是因为你的领导不行,没有听你的计策,倘若采用了你的谋略,没准现在的战俘是我。

这话让很多后人发出感叹,韩信小子确实是运气太好:不是本身强大,而是对手太愚蠢。

其实不然。宋代学者洪迈认为,这不过是韩信场面上的客气话,是为了寻求和李左车作进一步的沟通。(《容斋随笔•韩信周瑜》:[韩信]盖谦以求言之词也。)

洪迈继续判断,以韩信的段位,即使陈余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也一定会有其它对应奇策破赵(必有他奇策矣)。

毕竟,成功不能寄望于运气;毕竟,历史不能假设。

既然双方都摆低自己的位置,呈现高姿态,会谈的气氛更加融洽。

李左车向韩信贡献了他对战局的分析和建议。

李左车指出,韩信的大军看上去固然很强大,实际已是疲惫之师,如果继续向北攻击燕国,向东攻击齐国,必将陷入僵持,前景堪忧。

他的建议是,韩信暂时按兵不动,安抚百姓,然后派出使节威吓、说降燕国。

有之前灭魏、灭代、灭赵的辉煌战绩,燕国必然会不战而降,于是,齐国孤掌难鸣,天下将在指掌之间(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李左车的名言是,实力做后盾的威吓,是最管用的(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

大棒是军事,胡萝卜是外交,两相交替使用,是高水平的政治。

现在,是抛出胡萝卜的时候了。

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

一切如同李左车的分析,燕国望风而降。

现在,项羽终于感受到北部韩信军团的巨大压力了,他陷入两线作战的痛苦境地。

一方面,他分出部队,北渡黄河攻击赵国的韩信、张耳兵团。

一方面,他继续亲率主力,向西攻击刘季构建的荥(荥阳)成(成皋)防线。

在赵国,韩信对项羽的进攻应付自如,不光能应付,还能从赵国战场征集、锻炼部队,送往荥阳。

在荥阳,刘季对项羽的进攻深感吃力,他感到压力巨大。

急则思变,刘季召开智囊团会议,寻求应对方案。

会上发言最踊跃的是郦食其。这酒鬼老汉建议,将刘季的国土大肆分封给原来被秦帝国灭掉的六国的后人,这样,他们就会对刘季感恩戴德,全天下人也必将敬佩汉王的道义。如此,刘季就是真正的霸主,项羽一定屈服。

这主意听起来似乎不错,刘季决定采纳,他雷厉风行,马上刻制印章,并有劳郦食其先生带着印章去分封六国后裔。

好在张良出差回来了。

张良到底有何公务出差,不详。知道的是,他回来得恰到好处。

刚制订了打击楚国的方案,刘季显然很得意、很开心,看见张良回来了,刘季决定显摆一下,并把这开心和张良分享。

当时刘季正在吃饭,大家边吃边聊。

听完刘季的显摆,张良很吃惊,心想:这么馊的点子是谁出的?照这么搞法,你就完蛋了。(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

看着刘季还有心情吃饭,张良把刘季的筷子夺了下来:别吃了,借用你的筷子,我给你分析一下形势。(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根据史书的叙述,张良长篇大论、唧唧歪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不可为的道理共计八条。

其实没必要搞这么复杂,我总结归纳后以为,只有一点就够了:

试问,大家玩命跟着你刘季干为啥?现在你把自己一刀一枪,兄弟们流血流汗抢到手的地盘领土都分给不相干的六国后裔,以后谁还为你卖命?

另外,你刘季又怎么能保证土地分封后还能控制住六国后裔?怎么能保证人家和你联合起来打项羽而不是和项羽联合起来对付你?

刘季听傻了,连吃到嘴里的肉都忘记嚼了。

片刻,刘季醒悟,他一口吐掉吃到嘴里的菜(吐哺),跳着脚骂:这个酸货差点害死老子了(竖儒几败而公事)!

马上下令,把刻制的印章销毁。

可见,人才也有犯迷糊的时候。好在,还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的另一个人才。

 
反间计


张良老师已经切中要害地指出了郦食其的点子很馊,十足昏招。

刘季果断否决。然而问题依旧摆在那里,如何打击项羽?

张良好像也提不出什么高见。

那么继续开会讨论。

这次会上,郦食其不发言了。

有两句顺口溜: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郦老汉现在很受打击。

综合来看,郦食其能力是有的,苦劳是有的,功劳也是有的,然而在考虑问题上总有些不够周全,他容易头脑发热。

头脑发热是感冒的症状,倘若不幸染上H1N1型感冒,也是会搞出人命的。

后来,郦食其在关键的时刻头脑再次发热,最终搞丢了老命。这是后话,将来细表。

使这次会议不致冷场的,是刘季的另一位智囊——帅哥陈平。

陈平的思路源于对郦食其思路的逆向思维:既然暂时没法从外部打击敌人,那么就从内部分而化之。

陈平到底是在项羽手下混过的,对项羽的性格和其骨干班底非常熟悉。

他认为,项羽生性多疑好杀,而麾下真正打得赢、不变色的铁杆部属,不过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寥寥数人。陈平拍胸脯表态,有办法让项羽对他们产生怀疑并行诛杀。

陈平预言,只要他们内部乱起来,我们再从外部发动攻击,楚国就一定完蛋(破楚必矣)。

当然,这项工作也是要成本的。陈平狮子大开口,向刘季申请活动经费黄金四万斤,这是个让人目瞪口呆的巨大数字。

刘季一点都没含糊,他当即同意,并响亮拍板,陈平全权掌握经费的使用,不用报账,绝不审计。(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刘季绝对信任陈平,他知道陈平会把每一厘钱用在该花的地方。

刘季同样信任萧何,他知道萧何总有办法提供他需要的一切后勤物资。

陈平的办法说穿了其实简单,他花重金在西楚阵营收买间谍。

按陈平安排,拿到高薪出场费的间谍们粉墨登场,他们大造舆论、散布谣言。内容无非钟离昧之流认为功劳和奖励不能对等,于是决定和刘季合作,共同干掉项羽,瓜分楚国云云。

据司马光说,陈平此帖烂药,药效明显,自此,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龙且等等。

我以为,司马光太给陈平面子了。从后来钟离昧及龙且等人事业发展和实际表现来看,他们不仅没被项羽诛杀,反而过得很滋润,依然手握重兵,依然独当一面,依然不屈不挠地给刘季集团制造困扰和麻烦。

在我看来,刘季的钱,基本上是被陈平打了水漂。

好在陈平非常执著,他围绕分化项羽阵营这一中心工作继续花样翻新,不放过任何机会。

机会突然降临。

随着项羽对荥阳形成合围,刘季感到坚持不住了,于是在城头上打出白旗,表示认输,发出和谈邀请。

刘季开出的条件是带队撤离荥阳。自此,以荥阳为界,荥阳以东是你的,荥阳以西是我的。

在范增看来,刘季小子异想天开,他根本不具备谈判的资格。

荥阳以东是我的,荥阳以西也是我的,你的人头还是我的。

他建议项羽,不用在刘季身上浪费时间和口舌,一个冲锋,彻底解决问题。

范增已经够老了,他像所有的老人一样,理智而现实。

他显然不能理解项羽的快乐和激情。项羽现在成功在握,他是猫,刘季是掌中之鼠,项羽要一点一点地品味成功。

项羽派出使者,谈谈吧!谅刘季玩不出花样。

项羽错了,刘季和陈平真的在这事上玩出了新花样。

谈自然是谈不拢的,按照国际惯例,饭还是要吃。

这饭局,陈平做过精心安排。

菜肴中竟然上了全牛(太牢),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

项羽使者非常高兴,刘季打仗固然不行,礼貌倒是很懂。

安排接待的礼宾人员还陪着使者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亚父(范增)身体还好吧?他老人家来前还有其他的交待吗?他对我们还有啥要求?

谈着谈着,项羽使者觉得很不对劲。

您搞错了吧,我是代表项王出使的(为项王使)。

什么?接待人员听到这话表现出极其错愕。

对不起,真是搞错了。

人家又开始忙乎,高档菜肴全部撤下,上工作餐。(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太牢没享用上,闹了一肚子气。

使者回去后向项羽大发牢骚,大倒苦水:显然跟着您混不如跟着亚父混来得风光体面。

项羽也是直肠子,本来他就对这天天指手划脚的老汉不满。怎么?范增居然还和刘季有勾结?

说项羽十分相信范增生有二心,是不正确的,但这事情大大降低了范增在项羽心中的伟岸形象是一定的。

具体外在表现是:对范增态度不客气了,意见不采纳了,表情不耐烦了。

范增眼睛不揉砂子,很快发现项羽对他态度有异。

陈平的反间其实并不十分高明,这事其实很好解决。

化解矛盾的方法只有一个:沟通。

大家开诚布公,消除误会,化解矛盾,加强团结,增强友谊。

偏偏范增是姜桂之性,越老越辣。他拒绝解释,反而冲项羽发火:现在您已经成就大事了,天下已经在握,不需要我老家伙了,您从今往后自个儿玩吧,成全我这把老骨头,放我回老家吧。(范增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

在项羽看来,这老家伙是发牢骚、摆资格而且撂挑子!

事情就此无法转圜!

项羽当即批准范增回家。

范增,一腔抱负、半世心机就此烟消云散。

老汉在回老家彭城的路上越想越气,越气越想,终于,这一切都停止了。

范增因怒气淤结导致背后疮发,死在了回老家的路上。

斯时,公元前204年4月。

   
牺牲


关于对范增的评价,后世颇有争议。

有人说范增是忠诚的,他对领导忠心可鉴。

其实不然!

范增最早的领导应该是楚怀王芈心,在项羽排挤并最终无谓地谋杀芈心时,范增冷静地站在旁边,没有表示异议;

范增还曾经给卿子冠军宋义当过末将,结果项羽在虎帐中一刀切下宋义的脑袋时,范增抄着手在旁边看热闹。

有人说范增的能力是很强的,项羽如果不是被陈平离间,继续倚重范增,楚汉之争的成败尚在未知之间。

其实也不然!

在项羽活埋二十万秦军将士时;在项羽杀死秦王子婴,屠咸阳城,火烧阿房宫,大泄私愤时;

在项羽全凭个人好恶,任意分封天下时;在项羽拒绝定都关中,坚持要回彭城老家显摆时;

在项羽每一次胡乱出牌的时候,范增都在现场,从没有阻止劝谏的记录。

南宋学者洪迈曾经对范增做过评价:范增是战国大混乱时代纵横家的残余,他只看重个人利益得失从不知道天下大义,水平有限,疏失很多!

我认为:范增没有推翻暴政,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情操;没有扭转乾坤,运筹天下于指掌的能力。

他不过是一个不甘心碌碌一生,妄图有所作为,证实自己的读书人。

活过做过已经足够,是非成败由人评说。

如此而已。

陈平的反间计终于成功,项羽损失了首席智囊。按说,刘季和陈平应当弹冠相庆。

但现在的刘季和陈平完全没有庆祝的心情。荥阳已经被项羽大军围成了铁桶,滴水不漏。

最要命的是,萧何从关中运送物资兵源到咸阳的后勤补给线(甬道)已被项羽完全掐断。

守是等死,突围是找死!

总归是死路一条,时间待定。

正当刘季和他所有的智囊束手无策,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乱转的时候,刘季手下有个叫纪信的将领站了出来,告诉大家,不用着急,他有办法帮刘季及诸位逃出生天。

大家洗耳恭听。

纪信的办法说来并不复杂,找人冒充汉王刘季从荥阳东门出城向项羽大军投降,而刘季则抓住项羽大军受降时的片刻混乱和疏漏,从西门逃出,向西逃进英布驻防的成皋。

按说这个办法可行,但是大家心中都闪出一个疑问:谁当替身?

在这出戏里,替身是绝对的主角,他要从容不迫地演完他所有戏份,最大限度地吸引住项羽军团,尽可能多地为刘季争取逃跑时间,最后,这出戏圆满落幕,作为主角的替身也将迎来他的最终归宿——死亡。

一时没人接话,大家面面相觑。

最终打破安静的还是纪信,他很平静地告诉大家,我来冒充汉王。

纪信,我不能确定这是不是他的准确名字。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作纪信,在《汉史》中,班固写作纪成。

我分析,他可能姓纪名成,字信,如同项羽,姓项名籍,字羽。

在史书上,我找不到关于他的更多介绍,只知道在之前,纪信曾经和樊哙、夏侯婴共同陪刘季出席过项羽摆下的鸿门宴。现在,纪信甘愿为刘季牺牲,付出生命。

是出于对朋友的义?对君王的忠?抑或他坚信刘季就是那个天命所归,最终可以带给天下和平、安宁的人,他要上应天命?

鉴于史书没有更多的记录和评论,对此我不好猜测。

我知道的是,纪信是个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从容地选择为他的信仰牺牲。

大家对纪信将军的牺牲精神深表钦佩,对纪信提出的逃跑方案也无异议,在执行之前,陈平对这计划又做了两点补充。

第一,确保逃跑的隐蔽性。逃跑,要保持低调,全部人马倾城而出,目标太大,绝对不行。

正解是,除刘季带少数精英跑路外,主力依旧留守荥阳,继续和项羽死扛,牵制对手。

留守荥阳是绝对的苦差,百死一生。刘季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委托给他最信任的三位将领:周苛、枞公、魏豹。

其中,刘季信任周苛、枞公都好理解,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二位都值得刘季信赖,

他们尽职尽责,用忠诚乃至用生命兑现了刘季的托付。

而魏豹曾有前科,当过叛徒,何以刘季对他毫不怀疑,信任依旧?

我分析,魏豹是个善于见风使舵,容易获得别人谅解的家伙。而刘季,确实心怀大度。

不过,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像刘季一样有容人之量。

刘季刚跑,周苛和枞公就对魏豹的历史问题进行清算,以消除安全隐患的名义,砍下了他的头颅。

第二,突出逃跑的技术性。陈平强调,这出大戏,主要舞台是荥阳东门,由纪信乘坐刘季的黄绫作盖的拉风专车(乘王车、黄屋),敲锣打鼓、大呼小叫出城投降,吸引项羽军团。

为保证投降的排场够大,又不至于牺牲太多的战士,陈平临时征召两千名妇女,组成红色娘子军,化装成士卒陪同纪信。

而刘季,则要抓住受降的片刻混乱及时从荥阳西门逃走,目标是成皋,有多快跑多快。

剧本很清楚了,没时间彩排了,大戏开锣。

一切如同纪信和陈平的预料,项羽果然上当,刘季成功脱壳。

而纪信,在完美扮演刘季愚弄了对手之后,从容就义。他被恼羞成怒的项羽放火烧死。

死节古来虽有矣,大都死节少如公。

惟图救主重围内,不惮焚身烈焰中。

龙准有因方脱祸,猴冠无计复争雄。

如何置酒咸阳会,只说萧何第一功?

以上是宋代名臣,王安石的政敌文彦博在缅怀纪信时所写的一首诗,文老在极力推崇纪信慷慨死节的同时,似乎以为纪信死得太早,未得封侯颇为不值。

其实不必。名岂生前计,功应去后思。

纪信,以欺诈的手段昭现忠信,他求仁得仁,夫复何求!

图片 | 摘自网络   编辑 | 黄手帕


    关注 十米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