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职场毒技巧,让我的公司破产了

 

经历过自己的磨难,转化为自己的管理真经,才是真正有用的真经!...



其实,鸡汤都是好的,营养身心,问题在于需要看每个人的体质,中医有云:虚不受补,又讲究辨证施药,所以喝鸡汤也要得法。

无论是参加培训,请咨询公司,还是向先进企业学习,对待先进经验,不少领导习惯于拿来就用,甚至于为了简化来用,完全不考虑背景、实力等等因素,最终这些管理真经,反而害了自己害了团队。
01
管理真经一:优胜劣汰,末位淘汰。

这个听着很正确,有助于激励员工,鼓励了优秀,淘汰了不合格员工,并且简化了不合格员工的评价方式,只要是末位,直接淘汰即可。

操作简单,效果良好,看似是领导绩效考核、岗位升降的法宝。

但实际了?看一下实际情况如何:

一是成为领导排挤非自己派系或者解雇得罪自己员工的借口。

某公司的市场部老张业绩优秀,敢于直言,无意中得罪了领导。

领导强行把一些偏远片区划给了老张,到了年终,借口老张绩效排在末位,将老张划到了专门安置转岗人员的后勤部门。老张一气之下,辞职,公司也流失了不少优质客户。

二是陷于平衡关系之中,领导和团队成员都因为排序苦不堪言。

某公司,每季度要按照绩效要求自我打分,领导打分,考核小组打分。但升级是有名额限制,有的部门一个升级名额都没有,连续两个季度末位,就会降薪,连续一年末位,就会被开除。

但实际上末位不一定不合适岗位要求,有的是因为任务分配、任务难度等等不同。考评结果出来以后,排在末位的一定会主动找领导谈心;领导有的为避免给员工造成影响,尽量要避免连续排在末位的情况出现。

实际上该公司的领导和考评小组,处理的好的,提前和员工沟通好,然后把住重要环节:先排好顺序,再打分;处理不好的,只知道闷头打分,按分排序,考评结果一公布,员工内部分化,末位员工打上门来,闹得鸡飞狗跳。

无论好与不好,公司上下都对绩效考核产生了反感、厌恶,可谁也不愿意去反应,因为制度披着竞争的外衣,又是打着公平的旗号,有一些属于人情人心的事情,和公司领导也无法开口。

时间长了,造成了各部门内部矛盾重重,效率低下。再加上部门间升降级的不平衡,部门间慢慢产生了隔阂。

三是因为末位淘汰,闹上了法庭,因为其忽略岗位的特点,企业往往是处于劣势。
末位淘汰的不合理在于:淘汰的员工,不是因为无法承担岗位工作,不是因为违反了公司法律法规,只是仅仅因为排名,而排名受限于很多因素,如前两条的例子。

并且一味的末位淘汰,会造成用工成本升高,因为始终要用优秀的员工,而不是合适的员工,形成“大马拉小车”,优秀的员工诉求必然高,排在第一的自然有升职加薪的需求,但企业位置有限,当满足不了“大马”的要求,“大马”就成为了不稳定因素。

所以看似公平的“优胜劣汰,末位淘汰”,反而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是否升降,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按岗位能力要求与业绩完成情况来评价,基本原则是:

能岗相适,“大马拉大车,小马拉小车”,业绩优秀能力突出的升职到更高要求的岗位,做更大的贡献,拿更高的薪酬;业绩合格能力适应的留职,业绩差能力差的降级或调岗直至被裁。
02
管理真经二:薪酬设计,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提高绩效工资占比,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这个听着更正确,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但实际了?看一下实际是如何做的:

一是工资总额不变,只是改变了比例,换汤不换药。

原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4:3,现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3:4,实际没有改变,绩效完成的不好,还可以降低薪酬发放。

就如“朝三暮四”所讲,早晨给猴子三个枣,晚上给猴子四个枣,猴子不满意;改为早晨给猴子四个枣,晚上给猴子三个枣,猴子很高兴。

真的把员工当猴耍了,其实员工不傻,这样做,只是在员工心中产生了对企业的排斥。

二是绩效部分过高,基本工资无法保障员工甚至领导的基本生活需求。

某体制内企业,考察外企回来后,觉得外企的薪酬设计很先进,决定仿照推行,比例如下:

员工,基本工资:绩效工资=6:4;拿年薪的领导,基本工资:绩效工资=5:5。

此制度一执行,造成离职率上升,对于入职新毕业学生,每个月没调整前税后收入5000,没调整之前基本可以拿到,调整之后,很难拿到40%的绩效工资,只能拿到3000,无法保障生活。

对于年薪领导,低一些的,没调整前税后收入月16000,调整之后,因为属于年薪,每月只能拿到基本工资部分,只能拿到8000。

而作为领导,年龄大致在30到40岁之间,刨去房贷、孩子报班、家庭开销,一线城市根本不够。

迫于生活保障,很多人不得不跳槽,而内部又缺乏对离职率的监管,企业的业务每况愈下。

三是一刀切,不考虑岗位特点,全员推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提高绩效占比,对部分岗位产生了负面作用。

某公司,实施后,市场部业绩有所上升,办公室、运营部等部门指标不好确认,最终确定为一是与当期负责工作项目挂钩,二是与公司营收指标挂钩。

办公室与运营部等管理部门意见很大,项目承揽、产品生产与销售,他们并没有这个职能,也无法决定这些指标,反而要有牵连。

收入只要降了,大家怨声载道,带着怨气工作,严重影响了内部的办功效率,形成了部门间互相指责、扯皮以及推诿。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按照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与业务的特点,特别是薪酬的水平,来决定是否采用绩效工资,是否提高绩效工资的占比,基本原则应该是:

业务变动较大,受员工主动性影响大的岗位偏向绩效收入;业务成熟,受员工主动性影响小的偏向固定收入。
03
管理真经三: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延伸出来的还有:让领导做判断题,而不是选择题!

又是看的很美好,该做法,强调的是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周密性,能否站到领导的位置考虑问题,能否把问题考虑清楚,体现了员工的素质。

但实际了?看一下实际是如何做的:

一是成为领导懒政与推卸责任的理由。

有了任务让下属做,有了难题让下属解;出了问题,下属的馊主意,完不成任务,下属不得力。

某公司,决定开拓华南市场,市场部岑部长,叫来两名助理,问该如何做?

李助理说派出精兵强将,多跑跑潜在客户;赵助理考虑现有的市场维护,建议派出一名新来员工,先摸摸市场情况。

岑部长,让两名助理,分别按着自己的思路去完成工作。到了年底,部门述职时,开拓华南市场未见成效,一些老客户出现了流失,岑部长把责任推给了两名助理,进行了考核。

两名助理很是不服气,但是没说什么,从此,部门班子彼此间工作配合越来越困难。

二是逼得上进员工越级汇报,普通员工能拖就拖。

领导的简单操作,不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又推卸责任,员工不得不采取相应对策。

上面例子中,李助理从此在岑部长交待工作后,华南市场的开拓工作,除了和岑部长汇报,直接与主管市场的周副总汇报,提出协调赵助理的员工配合工作,并请周副总出面帮助与华南市场的重要客户洽谈。

从此,华南市场开发工作,周副总经常直接安排赵助理,而岑部长安排给赵助理的工作,经常被耽误和忽略。

而赵助理,对于岑部长的工作,从此不发表意见,布置的工作,明确了内容和时间就完成,没明确的就不做。

市场部的工作陷入了被动。

三是造成工作成本增加,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有的甚至出现方向性错误。

下属为了让领导满意,给出两个以上的方案,做出大量的准备工作,考虑领导有可能要问到什么,反复思考,内部多次讨论,多方征求意见,筹备工作做很长时间。

某公司计划兼并一家上市公司,班子对于可行性拿不准,要求战略部拿出方案。

战略部郭部长为了拿出让班子满意的方案,联系证券公司、关系客户以及产业园等关系,对多家公司进行了考察,涵盖了上下游与同类型公司,并对兼并流程进行了多次考察。

一个月过后,董事长问方案如何,战略部郭部长说考察刚结束,起草汇报方案,简要汇报了正在做的工作。

董事长听完后,认为郭部长方案虽然很周全,但是有问题,兼并工作并不想大张旗鼓的开展,这样操作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前期班子已经有两到三家意向公司,直接考察,有意向后,再往下操作。

郭部长觉得自己很委屈。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不要动不动的要方案,要选择题,要判断题,管理要是如此简单,是个人都能当领导,而不是优秀的人才能当领导。

领导的位置,决定了领导要承担方向,承担带领,承担压力的责任和义务,决定了比普通员工有更多的权力和资源,所以需要自己思考和拍板的必须给出决策。

而员工,在自己的权力和职责范围内,想方设法把工作完成好,就是优秀员工;想让员工具备领导的素质,那就给员工机会,感受到领导掌握的资源和权力,经过锻炼,自然就会具备领导的视野。

有句话说的好:屁股决定脑袋,想让员工具备领导的素质,很简单,让他屁股坐到领导的位置,来接受考验!
结语
很多管理真经看的很美好,因为你参加培训,假如培训师不让你看到结果的美好,你就不会掏钱了;而交流中,介绍的企业经验看着不那么美好,就谈不上先进经验,你就不会去交流了。

管理真经的美好,是美好在大道理上,但要落到自己企业、自己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不理解怎么来的,往往容易走偏了,用个比喻来说:

你学到的真经,只是唐僧取回来的真经,他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你却不知道,而你的九九八十一难很可能和唐僧经历的不一样。

所以管理真经虽然看的很美好,但最终需要经历过自己的磨难,转化为自己的管理真经,才是真正有用的真经!

否则,你只有看着他成了佛,但你却依然是一介凡夫俗子!


    关注 管理技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