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辆在美国连放异彩的车,是在中国设计的

 

关于它,最初的设计灵感和概念就诞生在中国。...





有一台车,今年让美国人连续吃惊了两次。

一次是在年底压轴登场的洛杉矶车展上。

洛杉矶车展啊朋友们,按照另一种算法,它是北美车展季的第一个展,许多世界大厂都会在此祭出硬核的新车和概念车,让世界汽车工业开启一年一轮的敬仰。至今,洛杉矶车展还保持着一项纪录,一场竟然hold住超过65款全球和北美首发车型。

换句话说,随便一个展台,就有惊喜等着你。比如今年就有某厂连车都不带一款,就来裸秀概念的。而在这个时代先锋们集体高潮的场合,有一台车很出挑。

不止于此,它在今年的圆石滩车展上已经完成过北美首秀了。

圆石滩啊朋友们,全球车迷一生必去的圣地,没有之一。从七八十年前的古董车,到最新奇的概念车,圆石滩的准入门槛就是——无与伦比的豪华,可以跨越时间的豪华。而在这个经久不衰的,争奇斗艳的场合,被核准出席已经是莫大的荣誉,那台车当时就出挑过一次了。

那台车,是这两次车展中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拜腾,所带来的BYTON K-Byte Concept。这个值得人吃惊两次的设计,才是拜腾发布的第二款概念车。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在做车展特辑时,把拜腾放在高光位置,称K-Byte Concept为“洛杉矶车展上最惊艳的概念车”,和Audi Sport e-tron GT concept、BMW Vision iNext这些大厂大制作摆在一起,毫不违和。

这很能说明拜腾团队的世界级设计水平。

——确切的说,是拜腾中国的世界级设计水平。
K-Byte Concept,最初的设计灵感和概念就诞生在中国。

在拜腾做设计师,用谁不用谁,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

拜腾有一支国际化的设计团队,德国和中国团队会一起做项目。比如K-Byte Concept的设计,就是设计师们来到中国,由中国设计总监陈辰带领完成前期设计,在德国一起选出有潜力的几个方案,在综合考虑更好的工程可能性等因素下,制作物理模型,做进一步完善。

最后,在中国的团队凭借突破性的设计探索,其作品脱颖而出,才有了我们眼前的K-Byte Concept。

当然,这个竞争上岗的过程,被内部佛系地称为Teamwork。
推进K-Byte Concept前期设计工作的陈辰,你或许不认识他,但你不可能没见过他的作品——广汽传祺GS8、广汽传祺GS5。在拜腾之前,他在广汽集团担任首席外观设计师,后者因此有了整容级的飞跃,实现了洋气的人设转型。

对于更多人来说,他在本田和讴歌的经历是更加华丽的背书。他领导了第三代讴歌MDX和NSX概念车的外观设计。

再往前倒推,他毕业于全球知名的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俗称ACCD,汽车设计师的黄埔军校。自带传道授业光环的陈辰,与其说是一名设计师,不如说是一名被艺术耽误的人民教师。
在拜腾总部见到陈辰,他给我们解释了K-Byte Concept的造型为何如此清新脱俗——

普通的设计师会说,因为电机体积远小于发动机,减少了对前机舱尺寸的需求,从而给电动汽车设计带来更多可能。

他一个曲线穿越回生物动力时代:

以前,马越多身份越尊贵,这种带有阶级的比例关系,延续到了内燃机时代,后驱车正是得此精髓以长发动机舱为美;后来,因为动力车型发生变化,人们不再追求强烈的方向感,而是追求实用为上的空间膨胀感;现在,汽车出现了电动变革,电动车也应该找出自己的设计语言……
那一天,我站着听他飞流直下近一个小时,大概听明白了为什么拜腾的设计直叫人生死相许。

一个设计之所以是今天的模样,并不是某一个时刻一个设计大师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时代叠加市场的自然选择,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会重新定义设计的边界和审美趣味。一个极致的设计也有可能败给不合时宜,一个尚未成熟的设计却能因为赌对时间,而得以延续。

在这样的理念下,拜腾的设计,是埋伏着对汽车发展历史的思考的。它始终在自我设问,我的产品和品牌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时代和市场。

对于陈辰来说,他在设计的时候,甚至不会把拜腾想象成一辆车,而是想象成自动驾驶时代的一个移动空间,去解决用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
他在日常指导里,从不讲空泛的道理,而是走实用主义路线,对每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提出明确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并且随时上手画图示范。

事实上,整个拜腾都是采用这种扁平化培养模式。每周五是拜腾全球设计团队的Design Day,通俗来说就是设计评选日,设计副总裁Benoit Jacob会跟他的设计总监们一起,细致点评每一位设计师不同方向的作品,对好的idea进一步指导,并在项目中变成现实。是不是有一种VP来给你当TA的即视感?当然,这位VP Benoit大神在汽车设计界的地位我就不多赘述了,自行百度可知。

从K-Byte Concept开始,中国设计团队的作用愈加重要,按照Benoit的意思,他们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设计工作。毕竟总部在中国,立足于中国,中国团队对市场有更本能的理解。

当然,这种理解并不是在办公室里闷头创作就能自动产生的——太天真了!

在拜腾当设计师,你只是title上是设计师,实际上是市场调研x产品经理x公关小妹x品控大爷,为了全链条的理解,啥啥都要做一点。

两地设计师的第一个工作,通常就是去对方国家待一阵儿。中国团队在德国充分汲取老牌汽车国家的设计经验,德国团队也会来到中国。陈辰带着他们四处采风,除了上海和南京,西湖、苏州园林都是他们了解中国、碰撞灵感的地方。这样的文化双向渗透可能也只有在拜腾这样的品牌才会发生。

碰上展会,设计师都要下场social,直接跟观众、媒体同行讲解,了解他们对拜腾的疑问。当然,他们的画图能力、三维造型能力、工程师思维、给老板和各个部门卖idea的表达能力等等,这些所有设计师必备技能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的团队,反映到设计上,就是K-Byte Concept所体现的取向:这是一款面向无人驾驶时代下的智能汽车,应该要让智能从“车壳”上就能体现出来。

好比内燃机时代,设计师都会用夸张的进气格栅和前唇尾翼,来彰显马力和运动感;那么数字时代,什么特征能传达出智能感呢?

拜腾的方案是外露的传感器和雷达。这是K-Byte Concept上最醒目、最标志,也最反叛的设计。车顶上张扬的BYTON LiBow弓形激光雷达,还有车身两侧可伸缩的BYTON LiGuards侧方激光雷达,可根据模式场景,自动伸缩点亮,线条简洁、造型优雅,但没人这么干过。
别人家的雷达,通常优先考虑隐藏,因为多出来的元件会破坏整体的流线。从理念上就没有把自动驾驶作为汽车的基因,而是作为附加功能考虑,以老地图想要登上新大陆。

想象一下,在自动驾驶时代,传感器和雨刮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谁都知道车上应该有几个传感器,甚至会像现在比较轮毂大小一样,来比较传感器的多寡。这个认知差,就像我们习惯没有键盘的全面屏,随着市场普及接受起来会很快。何况高频使用自动驾驶模式将是常态,从实用的角度也不可避免。

现在的突兀,只是一时的;从汽车未来的发展来看,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设计风格。
同样反叛的,还有K-Byte Concept车身上的联接线。M-Byte Concept上就有,K-Byte Concept上得到了升级。

行家是懂的,在传统的设计理念里,车身的腰线和肩膀的特征线,是不允许交叉、甚至不允许离的近。因此没有车型有这样的设计语言。这是拜腾的原创个性,加在K-Byte Concept身上是点睛之笔。

K-Byte Concept的大线条很高级,和所有豪华车大同小异,扎实稳重,线形较平。简洁,是人类对于豪华的第一感受;但过头的简洁,反而会让人感觉便宜,没有用料、没有细节、没有耐看的东西。

所以留白的大身、干净的曲面之外,一定要有精彩的地方。联接线就是它的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而是代表了拜腾的智能理念——让人跟人、人跟车、车跟车都能联系起来。
有意思的是,联接线的设计师,不是科班出身的汽车设计师,而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事实上,在拜腾团队里,还有自带服装设计背景的设计师。

陈辰说,汽车也可以说是一种服装,因为我们对车的期待,不仅仅只是从A点到B点,不仅仅是驾驶,是生活,也是穿着。

正是因为有这些生活的“杂音”,才会让K-Byte Concept显的与众不同。

同样的理念,也体现在智能表情,取消格栅之后电动车多了一个屏幕特权,现在或许还是装饰,但它提供了传递信息的可能。比如人车相遇,车给人让行,现在是老司机使劲挥个手,或者雄浑地吼一声“走啊”;以后或许就是一键微笑,打个会跑步的小人在车头。
车,在未来,并不是只是司机和堡垒相濡以沫的温情;它将从各种意义上扩大你和世界接触的范围,带你去任何地方。它可以通过大屏,让你和朋友连接;通过雷达,和道路与车辆连接。虽然目前体现只是初露端倪,但拜腾是奔着这个愿景去的。期待它在未来会变成潮流。


    关注 autocarweekl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