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之后要防心衰 心衰的奇怪症状,必知!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目前我国心肌梗死发病率达80/10万,且中青年患病人数越来越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心梗病情凶险,可危及生命,幸运被抢救后,也可能会面临各种并发症。

心梗造成的直接表现是心肌供血突然中断,只需30分钟,心肌细胞就开始坏死且无法再生,心肌会被疤痕替代,导致收缩力下降。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越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心梗1年后,心衰的发生率高达23.4%~25.4%;心梗康复后还存在不稳定心绞痛的,1年后发生心衰的几率约为16%。

防范心衰需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防住心梗,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其次,一旦心梗发作,要保证尽快获得合理救治,越早开通血管、恢复血供,日后患上心衰的风险就越低。一方面,人们要提高对心梗的认识,如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持续数分钟不缓解,尤其伴有出汗、面色苍白等不适,应拨打120,及时到胸痛中心就诊,避免院前延误;另一方面,大医院应设专业的胸痛团队24小时待命,提供全天候的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再次,急性心梗缓解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规范服用药物,以减少复发风险,并有助减缓心力衰竭的进展。
心衰的奇怪症状
老病号都知道,典型心衰的可用FACES来判断,即疲劳(F)、活动受限(A)、胸闷(C)、水肿或踝部肿胀(E)、气短(S)。但某些情况下,症状表现并不明显,甚至让人感觉跟心衰都扯不上边。近期,美国《预防》杂志邀请专家,对此进行了总结。
久咳不愈。

久咳不愈,除了呼吸道的问题也可能是心衰。这一症状在老年病患者中比较多见,患者常在夜间睡眠时出现阵发性咳嗽,并伴有胸闷、憋气等症状。如果将枕头垫高或咳时坐起可减轻。某些情况下,病人会因突然胸闷而被憋醒,坐起或站立后才能逐步缓解。
食欲不振。

对于右心衰的患者而言,右心回流血液受阻伴随的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会导致内脏(胃肠道、肝、胆等)瘀血,从而影响消化,诱发食欲不振等症状。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焦虑不安。

引起焦虑不安的因素,除了情绪以外,还有可能是心衰的早期表现。这类患者在情绪稳定时仍觉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这是因为,心脏泵血能力衰退会让脑血流量减少,脑细胞缺氧则会诱发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早期干预,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夜尿增多。

右心衰患者,由于心排血量降低,体循环瘀血,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会让肾血流不足,从而导致24小时总尿量减少。但卧床休息时,由于回心血量相对增加,心输出量增多,从而引起夜尿增多。需要提醒的是,心源性水肿多从足踝、小腿等开始,而肾源性水肿常常从头面部开始。并且,心源性水肿的患者尿常规多数正常,同时伴有心衰其他症状。
头昏头晕。

睡眠差、颈椎病、高血压等都可能引起头昏头晕。但是,如果患者头晕头昏的同时,还出现血压明显偏低,就可能是心衰。特别严重还可能出现晕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应迅速就医。
心衰患者的生活指导


中年:减肚子控四高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的约翰·威尔金斯博士发现,中年时没有患上高血压、糖尿病或肥胖症的人,晚年患心衰的风险也较低。研究者通过对数万名美国人的数据资料分析发现,45岁时,不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这3项危险因素的人,未来发生心衰的概率比3项危险因素均存在的人低73%;到55岁时仍不存在危险因素的人,心衰风险更是降低了83%。存在3项危险因素的人比正常同龄人的生存时间减少了10~15年。这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这3项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伴发性,被合称为“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由于机体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代谢发生紊乱时所引起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疾病,以腹型肥胖为主,同时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后果都是心力衰竭。

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特点,可通过测量体重身高指数和腰臀比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体重身高指数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对中国人来说,高于24即为超重,高于28则意味着肥胖;腰臀比是腰围与臀围的比值,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即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表示腹部和内脏脂肪堆积过多,会增加其他代谢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一旦出现肥胖,应通过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积极减脂。

糖尿病是诱发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糖长期偏高的患者几乎不可避免地都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绞痛和心梗,最终导致心衰。同时,高血糖对心脏的直接损害也会导致心肌肥大、变性,供血不足,诱发心衰。

高血压也是损害心脏的重要因素。持续血压高一方面会让血管长期压力负担过重,导致其损伤、脆化,另一方面也会持续增加心脏负担,使其不断增大,供血不足。这些都是引起心衰的重要原因。此外,高血脂、高尿酸都是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腹型肥胖,所以,防心衰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来控制体重。同时也应辅以药物,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对心脏的不良刺激,预防心衰发生。这项工作,最起码从中年时期就要开始,并长期坚持。
心情:抗疲劳防抑郁

前不久,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治疗心衰患者的疲劳和抑郁现象,会大大缩短他们的住院时间。研究者将582名心衰患者按是否有疲劳和抑郁进行分组,观察他们的住院时间。结果发现,与没有疲劳或抑郁的病人相比,同时有疲劳和抑郁的病人住院时间更长,看急诊的次数更多,急诊留观时间更长。尤其是女性患者,会因为抑郁而显著延长住院时间。

疲劳是心衰即将发作的一个重要信号。心衰发生时,心脏供血量不足,导致全身氧气和能量供应受限,因此带来疲劳感。疲劳并不仅由过度劳累引起,饮食过多导致血容量增加、患了感冒或肺炎导致供氧不足、漏服药物或者心脏疾病加重都会导致疲劳,其他更严重的症状可能不久就会随之出现。因此当患者感觉到疲劳时,就应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测一测体重、看一看尿量,若出现异常或疲劳感持续,一定要及时就诊。

现在,临床上对心脏病患者的治疗要求达到“双心健康”,即心脏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双重健康。抑郁的实质是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的失调,它是导致心衰进展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要及早进行干预。很多患者得了心衰后,总是焦虑、紧张,对日常体力活动也畏首畏尾,这样很容易引起心衰发作的恶性循环。保持适度的锻炼是缓解抑郁和减少心衰发作的重要手段,长期静养反而不利于情绪调节和症状控制。当抑郁症状较为严重,比如持续的心情低落、感觉到人生没有意义、经常想哭,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时,可能已经发展成为了抑郁症,患者更应及时就诊,并接受正规的抗抑郁治疗。
饮食:用豆类代肥肉

美国最近有一项大型研究表明,高动物蛋白饮食的老年女性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

此次研究涉及10万余名年龄在50~79岁之间的女性。布朗大学阿尔伯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和尿液分析记录了参与者的蛋白食用量,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长达10年的观察。结果显示,与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最少的女性相比,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女性发生心衰的风险会增加60%;而饮食中蛋白质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女性,心衰风险降低了近20%。研究进一步分析还发现,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生心衰的风险与其体重增加有关。

但是,这里的“高蛋白饮食”与我们平时提及的高蛋白饮食意义不尽相同。我们一般认为的高蛋白饮食是指蛋白摄入量在一天的饮食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而这项研究中,高蛋白饮食只表示蛋白摄入总量较高,并未探讨其在饮食中的占比。这就意味着,动物蛋白摄入量较高的参与者,其脂肪摄入量也可能相应升高,这很可能是导致心衰风险增加的原因。

这项研究对我们的饮食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首先,饮食总量不宜太高,防止肥胖。其次,应适当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如豆制品,减少动物蛋白,尤其是脂肪含量丰富的肉类的食用。换句话说,饮食中用适量的植物蛋白代替大量的动物蛋白,能够降低心衰风险。
护理:打疫苗,护好肺

英国牛津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副所长拉希米通过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风险。该研究团队对英国超过5.9万名心衰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接种流感疫苗后的300天内,患者因心脏问题发病的住院风险降低了30%,呼吸道疾病住院风险降低了16%,其他疾病住院风险也降低了4%。

心衰是一种慢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都依靠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来控制其不再进展,减少发作。而绝大多数的心衰是由冠心病和慢阻肺引起的,尤其在冬季,心衰高发,大多是由于肺部感染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所致。因此,预防肺部感染是抗心衰治疗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年人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较差。流感病毒不同于普通感冒病毒,一旦感染,极易发展为全身疾病,出现持续发热、肺部感染等症状,显著增加心脏负担。此时,流感疫苗就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保护。但是,流感病毒变异非常迅速,每年都会有新的病毒亚型出现。所以,老年人应在每年秋季注射流感疫苗,秋冬季节注意保暖、加强锻炼,预防病毒入侵。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心衰的发作频率和住院风险。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关注 人民网健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