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打了一场官司后,我告别了律师行业

 

如果你对脚下这条路不满意,这就是改写未来的时候了...

最近大环境不好,很多人又动了转行的心思。

但是随手上网一搜,就逼退了本来就薄弱的热情:
如果一个新机会摆在你面前,你是放手一搏还是固守领地?

转行可能让你失去现有的一切,但同时,整合新资源、重新编织关系网甚至是对新行业的巨大热情也可能让你的事业迎来成功。

Quara答主Lukasz Laniecki从一个具有十年经验的诉讼律师转行成为调解律师,最后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亲子教育博主。

伴随着事业转型成功,他的思考我觉得对迷茫中的年轻人很有参考意义:

关于转行,《Promiseof a Pencil:How an Ordinary Person Can CreateExtraordinary Change by Adam Braun》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抛开年龄或社会地位,如果你对脚下这条路不满意,这就是你改写未来的时候了。”

我曾是一个有十年经验的律师。短短两年内,经历了两次转行。
第一次转行是由于某个导火索,让我发现没法在原行业待了。否则的话,我现在应该还在当律师,毕竟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也在这行挥洒了许多青春。

第二次转行则完全是个人决定。那时候我已经有自信可以在不考虑沉没成本的情况下,随时实现转行的目标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那就应该抛开之前的投入,果断转行。拿不定主意的话,先尝试着做一些兼职,再做决定。

总之一句话,想转行你就转,而且要趁早。

本文由LinkedIn编译,原作者Lukasz Laniecki,编译者Marshall。
转行到底值不值?


在某个行业里学东西、积累经验非常花时间。不投入时间、精力的话,职业成就从何谈起?

但难道因为过去的付出,就要一辈子绑在同一份工作上吗?当然不是。

举个追女神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假如你给女神花了很多钱,又买东西又请吃饭。一段时间后,女神告诉你“我们不合适,你更像我哥”。

此时此刻,不管之前投入了多少时间精力,有过过少幻想,坚持下去都不会转正,而你能做的就是及时止损并转换目标。

大不了就是换个女生追呗。

转行这个事吧,很多人想都不敢想——花了这么多年才爬到现在的位置,不干了多不值啊。

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投资认知,就是在做决策的时候把之前投入的成本也计算进去了。
这种认知偏差会不断地告诉你“别退出,坚持住!”即使从客观来看,“退出”完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打官司的时候这类情况也很常见。你想啊,花了大量时间、精力、钱和对方那个傻X打官司,现在撤诉,那之前的费用不就打水漂了。

所以当事双方一般都觉得回本的唯一方法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或者转锦鲤祈祷对手输掉官司,自己胜诉,好用赔偿把律师费交上。

放在“教育投资”上道理也一样——你总想靠这一份工作就赚回以前投入的所有。

很多人卡住的点在于他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我是学法律的,怎么能去当会计呢?”

有什么不能的。你之前学的东西都在那儿,转行还学了新的,不是一举两得?

我决定考法学院都是二十年前上高中时候的事了。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啥也不懂的二逼青年,也没什么经验,更不知道当律师要面对什么。

靠,幸亏我还有机会转行。真是十分开心地和将近十年的深耕领域说再见了,光荣地成为“法律辍学生”。

别误会,以上只是我个人的选择,别影响你考律师执照啊。

忠告一:

如果是受兴趣驱使,可以先尝试从兼职做起,使自己有退出余地。对一个行业的了解只能是逐渐形成的。

隔行如隔山。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业外人和业内人对行业看法存在较大差别。

如果刚下决心转行就一不做二不休,断掉后路,很容易在转行不顺利后进退两难。

推荐尝试线上、线下兼职的方式对行业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对之前的想法进行检验。不适合的话退回原地即可,对原职业不会有较大冲击。

我为什么决定辞职?


2012年夏天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诉讼律师职业生涯到头了。

花了将近十年上法学院、进行专业学习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得走!不夸张地说,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保持健康不发疯,我必须得辞职。

三年前,我作为当事人在法庭上亲历了一场撕逼大战。我想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执业律师有过这种经历。

不是普通律师在庭上指点江山那种,而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因为和我打官司的人是我妈妈。
幸好后来我们走了出来,重新缓和了关系。但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家人没办法正常沟通并指望律师能拯救全家的命运,是一件多绝望的事情。

但这就是我职业生涯里不断要去做的事,无所不用其极地帮我的客户证明他们的对手是错的,不管那个人是谁。

而2010年的诉讼律师资格考试,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疯狂地备考,却没通过。

之后两年,我为了资格考试又打了一场官司。因为我发现几乎相同的答案,别人的分就是比我高。

我再一次作为当事人上庭,彻底成为律师群体里的少数派。

事实证明这都没用,打官司的过程只是徒增我的困惑。

我没仔细想过我是什么时候对整个法律系统的公平性失去信心的,等我反应过来时,我已经决定退出,不想再经历之前的那些烂事了。

那时候,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不干了。

然后我突然对非诉讼纠纷解决和谈判产生了兴趣,它让我第一次摆脱了法庭上原被告之间的针锋相对。

也许,这是一个崭新的机会,我可以做庭外和解的律师,或者彻底转行。

我开始意识到目前处境有很多正面可能性。

首先,作为诉讼律师,因为不同的法律体系、语言等一连串问题,我基本上只能待在自己的国家工作。

可现在作为一名调解人,我可以搬到任何一个国家。自由选择的感觉很好。

另一个好处就是,我的创造性思维派上用场了。

法律行业不是个发挥创造力的地方,也许在一定程度内可以创造,但总体上倾向于传统思维,这并不适合我。

就这样,我开始阅读关于调解和冲突解决的书、文章、博客,甚至考取了一年制的研究生。

忠告二:

做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教育实习经历等一些沉没成本,新行业同样需要不断学习进取。

之前投入在本职业金钱、时间、精力等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沉没成本,已经发生的成本不作为下一次决策的考虑因素。

同样,对于本职业长达数年的投入也不能成为你坚持的理由。

要评估当下时点各方面的成本收益做出是否转行的决策(不光是金钱层面的,甚至还包括精神层面)。

进入新行业后,也只有不断学习新行业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使得自己价值最大化。

我发现波兰关于“冲突解决”缺乏见解深刻的博客,所以我就开设了一个。后来我又发现律师们对于调解也知之甚少,于是我开始针对他们写一些文章。

让我惊讶的是,三个月后,由于很多律师纷纷转发我的文章,我去了国家广播电台做嘉宾。

慢慢地,我越讲越好。一年之后,我开始受邀在学术会议、研讨会上发言,甚至给年轻的律师授课。

之后我想到,组织一个类似于TED那样的演讲对于律师可能会有帮助。
没想到办起来之后,飞来了更多offer,其中有三个是我研究生时候的项目,只不过换成了我教别人。我那时感觉事业正在腾飞。

与此同时,我把咨询费提高了100%,因为冲突解决方面的工作还是一个蓝海。而我那些律师朋友们却在竞争激烈的红海中厮杀,费大力气才能维持业务。

忠告三:

新行业资源人脉的积累会增加转行后事业成功率。

从教育、职场等多方面结交新行业人脉。比如可以报名新行业的线上、线下专业培训班,利用社交网络和业内人士建立关系。

参加业内企业组织的交流会,甚至可以报考专业对口研究生等。业内人的带路和帮忙可以使转行障碍大大减少,增加竞争优势。

二次转行之路
然而从事调解两年后,我再次意识到,调解并不是我最理想的职业。于是我决定再次转行。

这时候,我发现我用英语写的博客阅读量还不错。就这样,我开始写亲子教育博客。

为什么选亲子教育?

其实五个月前我就开始更新了。作为一个父亲,成为世界顶级的父母一直是我人生的首要目标。

加上我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于是我把过去两年中学到的经验(冲突心理学,争端解决,调解)都用来在家庭中实战了,效果不错。
而且地球人都知道,做亲子教育带货超来钱的!

 

忠告四:

对所转换的行业要有一定了解,最好和现有行业形成过渡,降低入行难度。

转行到和本职业相关的行业有诸多好处。现有的行业经验、人脉资源能够得到极大地得到利用,同时对行业熟悉度也能够减少错误发生的概率。

比如本文主人公就是先从律师转行到了调解律师,之后由于对家庭官司、家庭生活的一些思考进而转行做家庭教育博主。

你能从我的故事学到什么?
大多数人的问题在于,转行只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

但转行成功后,我意识到2010年的那场困境虽然让我的律师之路走到了尽头,同时也拯救了我。

那次失败的考试可能是我人生中发生的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而和我妈的那场官司,则让我们的关系拉近了许多,最重要的是它使我意识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决定去影响和激发其他家长。

你看,这些点在我之后的事业上其实也连成了线:从转行调解律师,到发现自己写博客666,再到亲子教育。

彼此看起来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好像一个文员突然开起了飞机。如果没有“不干了!”的那个瞬间,这之后的所有都不会发生。
那瞬间好像我关闭已久的眼睛突然张开了。

我从安逸生活的幻象中逃离出来,意识到不必因为花了十年学习法律知识就必须成为律师。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人生充满更好的选择。

那时我做了一件迄今看来最正确的事——抛开眼前的困难,冷静头脑,想象把生活快进到几年后并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吗?这就是我终身为之奋斗的吗?

答案是,不。

那之后的事情,其实是水到渠成了。

现在有人问我要不要转行,我的回答是:想干就干,你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干肯定是没法成功。

文章来源:

https://www.quora.com/How-can-I-choose-between-two-very-different-carreer-paths



本文由LinkedIn编译,原作者Lukasz Laniecki,编译者Marshall。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百度截图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关注 LinkedI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