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网综结构化升级必由之路:有“流量”更须有“能量”

 

《吐槽大会》第三季的自我调校、迭代,映射了网络视听节目的一些趋势。...



作为头部流量网络综艺,《吐槽大会》第三季的自我调校、迭代,映射了网络视听节目的一些趋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从早期发轫到2014年“集中爆发”,再到成为当下文娱生态的重要组成,网络综艺在较短时间内走过了一条从粗放到精品的迭代路径。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篇)显示,2018年网络综艺节目创作十分活跃,上线数量从2017年的197档增加至385档,市场增量不断扩容。

伴随着整个网络视听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网络综艺的发展秩序也日趋规范。在政策监管与市场引导下,从小众文化到主流文化,从追求“流量”到传递“能量”等,成为近年来网络综艺的发展趋势。

作为头部流量网络综艺,《吐槽大会》第三季在今晚迎来收官。三季以来,《吐槽大会》通过不断自我调校,参与、见证了网络视听行业的成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进阶中的网络综艺
网络综艺兴起初期,部分网络综艺借助话题、表达自由的网络空间快速获取了大批“流量”。但“低俗化”“泛娱乐化”问题也很突出。

2017年6月,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造播出管理的通知》强调,网络视听节目要坚持与广播电视节目同一标准、同一尺度,把好政治关、价值关、审美关,实行统筹管理。

在“台网同标”的政策要求下,网络综艺创作者也开始调整创作方向——重新探索边界与强化主流价值。

《吐槽大会》上线之初,节目开创性地把吐槽作为传输观点的主要方式,通过编剧精心设计的吐槽段子来传达笑点、包袱,获取了不俗的关注
但在监管趋于严格、观众审美从满足单一娱乐消遣,变成寻求价值共鸣和文化滋养的复合型需求大环境下,这种营造游走于娱乐事件的“新鲜感”,显然不是这档网络综艺长久发展的题中之义。

节目三季以来的调整非常直观——在追求喜剧效果的同时,更为强调正向价值。例如,节目主旨从“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转变为“吐槽,一种年轻的沟通方式”,将吐槽从单纯的喜剧脱口秀形式,重新释义为一种社交中的睿智表达,让吐槽内容更趋温和并值得深思;增设隔屏吐槽环节,让普通观众参与进来,也使吐槽方式更为多元等。

节目立意和形式的调整,或许让《吐槽大会》显得不那么“先锋”和“锐利”,但这并没有影响年轻受众对这档节目的关注。数据显示,节目第三季仅前四期的播放量已破10亿,超过前两季的同比播放量。如《吐槽大会》编剧程璐所说,“‘犀利’有一个上限,它会让你很快的审美疲劳,这个节目不仅是在吐槽别人,也是在分享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种更能够持久。”
《吐槽大会》的变迁路径,印记着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轨迹。用“流量”快车搭载主流价值,使其“双向赋能”,节目第三季进一步探明了网络综艺的进阶方向。
用“幽默”体察生活
喜剧脱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我国最早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为1996年的《实话实说》,近年随着《吐槽大会》等网综的兴起,这一文化形态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

在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烽看来,喜剧一定是正能量的,《吐槽大会》是很典型的喜剧脱口秀,“用尽量自嘲自黑的解压方式来跟这个世界取得和解,这是幽默带给大家的积极意义”。
《吐槽大会》第三季首期节目,京剧演员王珮瑜在现场说,“在电影《霸王别姬》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是个人啊就得听戏,这猫啊狗啊的,就不用听戏。我当时泪流满面,我怎么就没有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并表示,如果自己再不出来推广京剧,京剧演员的谋生之路也就断了。

围棋棋手柯洁在第三季第九期节目中表示,作为棋手,他上节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广围棋。“输给人工智能,有人说我不自量力,但我拼上的,是人类最后的尊严。”
不仅仅靠输出“犀利”观点来博人一笑,可以看到,这一季节目更为强调吐槽在沟通层面的正向作用,它可以是呼吁、传达等交流方式的代名词

在嘉宾邀请方面,不止于演艺圈艺人,《吐槽大会》第三季还邀请了运动员张继科、邹市明、王楠,作词人方文山,微反应研究专家姜振宇等。节目把镜头对准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群,并以幽默的方式来传递生活感悟。

在清华大学副教授常江看来,《吐槽大会》到了第三季,吐槽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或一套表演程式,它内化于节目内容的叙事逻辑和观众的接受逻辑,同时借助现象级节目的影响力对社会产生着积极意义。

作者:何久

编辑:饶文渊 叶晨玮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关注 广电时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