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反击匈奴第一战,30万大军马邑设伏,结果无功而返!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彻登基,成为汉王朝的7位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刘彻登基,成为汉王朝的7位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虽然还没有到弱冠之年,但是作为这位少年天子的汉武帝在内政外交上表现出罕见的“叛逆”。

毕竟,此时已经不是国家初定,民生凋敝,国力羸弱,迫使高祖不得不依靠“黄老之学”制定无为而治政策的时代。在经过文景两朝的积累和经营,西汉王朝的经济实力已到达空前的发达。于是,汉武帝准备抛弃“黄老之学”,希望有所作为。对内,采用董仲舒等人提出的“大一统”思想,这种用儒家的“仁义”外衣暗藏着法家“霸道”思想的“王道”学说,非常适合汉武帝准备开创一番文治武功的雄心。对外,面对北方的强敌匈奴,汉武帝准备结束屈辱的“和亲”政策,用武力彻底解决困扰自汉王朝建立以来就无法摆脱的边患。毕竟,汉王朝的国力已经足以支撑汉武帝对外大规模用兵。



虽然,对外作战的意图早已确定。但是,作战的时机却需要等待。要知道,“白登之围”的心理阴影,让汉军汉将对于北方匈奴有着无法克服的恐惧。而且,高祖刘邦在汉王朝历代帝王中绝对是英明神武的象征,让刘家子的子子孙孙只可以仰望拜服,否者就是大逆不道。同时,刘邦手下那一帮助其夺取天下的谋臣大将,更是那些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汉军将领们所不能媲美的。虽然,以周亚夫为首的汉军汉将已经在“七国之乱”中得到了实战经验。但可惜,周亚夫如同一颗绚烂的流星,在苍穹划过一道亮丽的轨迹之后,就在景帝的猜忌中含愤而死。

于是,汉武帝只能继续选择隐忍之路,一面维持着与匈奴的“和平”,一面积极备战。汉武帝先是提拔李广和程不识这样的优秀将领,担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并且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络大月氏对匈奴实施东西夹击。同时,为了培养强大的骑兵,汉武帝更是鼓励民间养马。不过,就在汉王朝全力备战开始不久,一次稍纵即逝的战机摆在了汉武帝的面前。公元前134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和亲。是继续执行和亲政策为备战继续争取时间,还是彻底撕破脸痛痛快快的与之一战,成为汉武帝需要迅速进行决策。



于是,汉武帝召集朝臣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初,汉武帝言道:“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X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寥寥数语已经显示出这位年轻的皇帝早已按耐不住与匈奴一战的意图,现在他只是需要获得朝中大臣们的支持。于是,当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主和派以匈奴兵强马壮为由,提议应该暂时与匈奴和亲,并且得到大多数朝臣的支持时,汉武帝却不置可否。但是,当以大行令王恢为首的少数派,认为应该利用此次机会彻底停止“和亲”,并对匈奴进行一战时,立即获得了汉武帝的支持。

在得到皇帝的支持后,王恢制定了“诱敌深入”,然后关门打狗的作战方案。至此,西汉王朝自白登山之围后,第一次对匈奴大规模反击战即将拉开帷幕。为此,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此三人率领汉军主力埋伏于马邑城外的山谷中,准备对匈奴单于进行伏击。而主战的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与被任命为材官将军的中大夫李息,率领一旅偏师准备从侧翼截断匈奴大军的退路,并袭击匈奴的辎重部队。为了能达到全歼此次进入马邑的匈奴大军的目的,汉武帝共调集了30万精锐大军。

此次作战的关键在于如何诱敌深入,毕竟在汉匈边境上掳掠近百年的匈奴骑兵不是三岁顽童,会轻易的自投罗网进入汉军的包围圈。所以,担任诱敌深入工作的人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面对气势汹汹的匈奴而不胆怯;还需要巧舌如簧,能够编撰一套让匈奴人相信的辞令;更需要此人能够得到匈奴人的信任,获得军臣单于的接见。最终这个重任落在了马邑豪强聂翁壹的身上。



为了能够让匈奴更加相信聂翁壹,汉朝边境官吏与他上演了一出双簧戏。聂翁壹受汉朝的指使,故意违反交易禁令,私运货物和匈奴交易。然后,“违法”的聂翁壹以间谍身份逃到匈奴。并且向军臣单于献计议说,“我能够斩杀马邑县的县令等官吏,拿城池来投降”。如果占领马邑,对于军臣单于而言绝对是一举两得的的事情。毕竟,此举匈奴不仅可掠夺汉朝城池获得大量财物,还能顺便敲打一下汉朝年轻皇帝的雄心。于是,军臣单于欣然应允,准备出兵马邑。为了能够继续获得单于的信任,聂翁壹先行回到马邑,并且斩杀了一个死囚,将人头悬挂在马邑城墙上冒充马邑县令的首级。见到此情景,与聂翁壹一同返回马邑城的匈奴使者深信不疑,将情报传递给了军臣单于。得到报告的军臣单于欣喜若狂,立即率领10大军向马邑城进发。

10万匈奴骑兵快马加鞭,30万汉军张网已待,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汉军会利用伏击一雪当年“白登之围”的耻辱之时,匈奴人的“狡猾”改变了一切。当10万匈奴骑兵,如入无人之境的冲入汉朝境内之时,发现漫无边际的牛羊,居然无人放牧。生性狐疑的军臣单于命令大军放慢了前进的速度,并派人袭击了临近的一个汉军的哨亭。或许,是天不绝匈奴,正在此哨亭视察的武州尉史成为了军臣单于的俘虏。结果,这位尉史在军臣单于的威胁下,将汉军准备伏击匈奴的计策全部告诉了军臣单于。被吓出一身冷汗的军臣单于,立即命令全军撤退。



或许是因为汉军长期处于和平时期,或许是因为汉军长期居于守势,对于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式缺乏足够的判断。所以,当匈奴大军开始撤退之时,30万汉朝大军的“诱敌深入”已变成了守株待兔,却没有进行任何的应变。等到汉军发觉情况有变,发动大军进行追击时,匈奴大军早已无影无踪。其实,就在匈奴大军如同惊弓之鸟进行撤退之时,率领三万大军准备截断匈奴大军后路的王恢曾经与匈奴主力相遇。虽然王恢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是匈奴大军此时已经只顾仓皇逃窜根本无心恋战。所以,如果王恢发动侧击,虽然无法全歼匈奴大军,但是杀伤一定匈奴有生力量还是可能的。结果,在朝堂慷慨激昂的王恢,在战场上却缩手缩脚,选择了避战自保。于是,10万匈奴大军不损失一兵一卒顺利逃出汉军包围圈。

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就以徒劳无功的形式终结。汉军在浪费了大量军费,却无功而返。或许,王恢的避战自保导致此战没有任何斩获。可除此之外,汉军需要总结的东西太多。比如,为何让主和的韩安国作为伏击的主帅,为何没有进一步派出侦骑探听匈奴动态?当然,此次伏击战也让曾经畏惧匈奴的汉军获得信心。但是,无论如何总结,无功而返还是激怒了年轻的武帝。于是,汉武帝以王恢提出战争却临阵脱逃,将王恢下狱。廷尉判处王恢畏敌观望死刑。王恢虽买通田蚡通过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求情,但仍无法平息汉武帝的愤怒,王恢被迫自杀谢罪。



王恢虽死,但是汉匈之间的“和平”局面已经被打破,汉朝对于匈奴的大规模征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本文为中华网军事原创,作者潞安通判。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关注 中华网军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