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剧当道、正剧回归、短剧渐起:国剧启示录

 

温故2018:爽剧当道,正剧回归,大数据成了笑话;展望2019年:正剧为主,短剧当兴,科幻剧总会有发展。...





文 | 老邓

来源 | 影视独舌

回顾2018年,影视剧市场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寒冬”。税政千层浪,大剧延后开机,横店趋于清冷。

提及内容,则是先挫后扬的趋势。上半年只见萎靡,暑假过后,《延禧攻略》为代表,爽剧开始在网络当道,年末《大江大河》的热播,则意味着优质正剧在卫视播出平台回归,且不完全是因为政策市场需求。



2019年,“强情节、快节奏”的爽剧也许会爆发性增长,正剧品类则会有着前所未有的播放需求。这是冬天中的好兆头,但不一定是寒冬已去。

健全的影视内容市场应该多元化,要有快餐,也要有正餐。但是,那大部分快餐不过是“强情节、快节奏”换了个新概念,主基调不再强调“虐”了而已,新商业模式下更精品化、类型化的付费剧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大江大河》也是稀罕物,大部分“正剧”还是没味道。

很期望新一年里,爽剧可以没营养,但请多一点追求,多一点健康,多一点智商;正剧只能也必须是主旋律,但请多一点人话,多一点文艺,多一些社会信息。

温故2018:
爽剧当道,正剧回归,大数据成了笑话


1.卫视播出剧:正剧回归随着年中郭靖宇对收视造假的炮轰,暗流之下的市场潜规则再次浮现水面。“打假”之后有震慑吗?当然。行业脱胎换骨了吗?未必。有收敛,但未见根除。最被打脸的反而是不见得参与造假的大数据信仰者,因为只他们会痛苦地发现自己信奉的“大数据”,大多是假的。

年度收视排行榜的数据当然还是要看,不见得所有剧目都被逼良为娼犯了“原罪”,也还是可以作参考。总结2018,全国网只有1部央视8套播出的剧《娘亲舅大》收视率破2,与前年多部剧破2甚至破3的整体表现有明显的区别。省级卫视收视率最高的剧目是湖南卫视的《谈判官》。



一如既往,全国网收视率前15剧目,基本只有央视播出剧和湖南卫视播出剧。但有不同,此次全国网榜单可以说基本都是央视剧,省级卫视集体下滑。

北京卫视和江苏卫视只有联播的《娘道》分列29、30;湖南卫视上榜剧目比往年少了一半,只有《谈判官》、《甜蜜暴击》、《我的青春遇见你》上榜前30。



CSM52城,2018年没有一部剧平均收视率破2,年度收视率前3的剧目是《风筝》、《娘道》、《恋爱先生》。《香蜜沉沉烬如霜》只能在省级卫视播出榜单中排第4,在含央视的榜单中难进前10。



当然,就整体而言,城市网数据也明显不如2017年。例如跨年播出的剧王《风筝》放在2017年,就算不跟双网收视率都破3的《人民的名义》相比,也整体排不进前5。

最后,如果不计算央视播出剧,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也进入了年度前10。这部剧获得了8.9的豆瓣评分,是近三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卫视播出剧。

豆瓣评分不一定代表高口碑,因为豆瓣也不是清净地,水军依旧横行。豆瓣网友的戾气也是甚嚣尘上。只论卫视播出剧的内容品质,笔者认为2018年水准最高的电视剧应该是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跨年播出的两部:《风筝》和《大江大河》。



《风筝》与其说是谍战剧,还不如说是结合了谍战类型手法的年代剧。《大江大河》则代表着这几年来“献礼剧”的最高艺术水准。所谓“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2部电视剧都算达到了均衡。



2018年卫视播出的偶像剧,内容综合水准最高的则应该是湖南卫视播出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尽管台词文本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故事脉络清晰、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在线。在《琅琊榜2》《欢乐颂2》接连受挫之后,正午阳光这2部剧以综合实力重新为自己“国剧担当”的招牌正了名。



可以说,2018年也是正午阳光的“回归年”。2.卫视竞争:日渐与观众、收入无关的样本户游戏

单论省级卫视尤其黄金时段的竞争,全国网和城市网的前6都是湖南、北京、东方、浙江、江苏、山东,只是排名不同。

在全国网,无论全天还是黄金时段,省级卫视老大依然是湖南卫视,但山东卫视成了黄金时段第二,江苏、北京、东方、浙江分列其后。



从城市网全年晚间收视来说,北京卫视上升明显,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都有排名的下降。北京卫视的综艺,无论话题还是收视当然不在省级卫视前3之列,排名第1主要靠剧场。当然,就剧场和剧目而言,分列2、3的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比起2017年的自己是有所下滑,但对比竞争对手则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不如。

这两家卫视在2018年都遭遇了“非战之罪”的竞争

湖南卫视是其他卫视都只需播出2部献礼剧,它必须连播3部献礼剧,而且是毫无准备的突发安排,只能临时去各大卫视过了一轮的剧目中选剧,然后将黄金档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改档周播。

东方卫视剧场的“王牌”《如懿传》,则是反复定档、反复改期,最后只能网播了之。



《人民的名义》的“爆款”当然不能年年复制,湖南卫视领先优势有所缩水在意料之中,如果没有上述扰动因素,2018卫视全天收视率的霸主是谁仍然难说。

当然,芒果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重大宣传期的趋势如此明显,不管是平台与市场顶级团队的合作储备,还是自制公司对市场创作资源的掌握,都有明显的准备不足。

同时,视频网站以年轻观众为主,其崛起最大的分流观众冲击也必是湖南卫视,其次是浙江卫视。当然,这也意味着台网联动效应强带来机会,是加码台内制作公司的制作,还是加快芒果TV的平台建设,就看他们的战略选择。

即使原计划与江苏卫视联播的《如懿传》上不了星,东方卫视整体剧目的品质其实不亚于北京卫视。



近年来,东方卫视主要大剧大多跟北京卫视联播,这是战略选择,因为北京卫视之前是“老五”,不像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可以形成竞争威胁。因此,也可以说北京卫视播出效果好的剧目,大部分东方卫视也在播。

2018年,北京卫视有一部不与东方联播的《娘道》,但东方卫视也有一部不与北京联播的《恋爱先生》。往常只有中老年观众为主的剧才会在北京卫视收视高,然而第三季度以来无论播什么剧,基本上都是北京卫视收视高。



这一变化跟索福瑞样本户的调整不无关系,北京样本户的数量以及所占的比重比2017年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使得北京卫视在播出上会有一定的收视优势。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央视剧的表现上。但实际上,东方卫视剧场的横向竞争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对比下滑。

各省级卫视在本地的收视都会偏高,这无可厚非。但如果离开本省市,在全国其他范围都没有明显的领先表现,那么不论行政意义还是实际影响力,就都只能真是“省级卫视”。对于志在全国进行宣传的广告商来说,认知上难免有所保留。

当下直接使用全国电视观众的海量数据已早不是技术难题,也可以使收买样本户的收视污染手段毫无作用,却仍在试运行之中,这才是一个问题。在收视率或播放量换广告的TO C商业模式下,容易污染的收视率既不能代表观众,也不能代表广告和市场,这是一种不小的尴尬。3.
网剧市场:爽剧当道


整个网剧市场,年年换新类型。2016年,“盗墓剧”流行,头部不是天下霸唱就是南派三叔的IP剧。2017年,大导演来拍盗墓剧也不顶用,最红火的是刑侦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

2018年,“宫斗剧”从《延禧攻略》到《如懿传》全面占了上风,网剧市场也变为“虐不如爽,男性向不如女性向”。



观众如此“喜新厌旧”,原因很多。从内容来说,网剧不管盗墓剧、宫斗剧,还是玄幻剧、权谋剧、青春剧,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一定是偶像剧,也可能是类型剧,区别只是男性向还是女性向,但一定都是追求让观众最大程度代入、意淫、猎奇的“爽剧”。

为什么称之为“爽剧”?就是合审查且观众爽就够了。类型品质和制作品质虽然不断升级,但本质上跟“思想精深”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这种剧很容易批量复制,所以需要换汤不换药来保持观众的新鲜感。或者说,需要换题材不换风格、换故事不换人设,来避免第二年观众“审美疲劳”。“爽剧”换句话说就是“快餐剧”。

好莱坞的“爆米花”超级英雄大片可以年年不衰,但那是因为一年也就那么十几顿,而且有视觉奇观。影视剧意味着月月、天天、顿顿吃,即使还是喜欢快餐,也还是得换个口味、换个菜吧。

2018年网剧播出市场,最火的是爱奇艺播出的《延禧攻略》,其次是腾讯视频的《如懿传》和《扶摇》。当然,还有一些表现不错的剧。爱奇艺在《延禧攻略》之外,还有竖屏短剧《生活对我下手了》,可能会引领碎片化的市场新潮流。



腾讯视频播出的《将夜》、《古董局中局》、《沙海》都可以算制作不错,但爆发力有待提升。《将夜》配角出彩,主演的演技嫩稚。

《古董局中局》、《沙海》还是往年网剧爆款的延续,依然大IP,明星大咖的演技以及制作有提升,也有一定的观众和口碑。但是,题材、人物、故事都没有创新,爽感不够。



优酷的《北京女子图鉴》算是话题十足,作为话题剧是成功的,但体量还不足以撑起其头部市场竞争。

大IP剧《回到明朝当王爷》、《天意》依然是大IP+小鲜肉+平庸制作,无声无息地播完毫不意外。《媚者无疆》等都只能算中规中矩。优酷应该是2018年三大视频网站优质剧目最少的一家。



2018年最大的网剧竞争,是两大“宫斗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较量。

这两部剧制作都精良,但从叙事来说正好代表两个极端,《延禧攻略》不在乎逻辑,一浪高过一浪“爽点密集”,女主如开挂,几集一次“反杀”。其实这并没有反宫斗剧传统套路,还是打怪升级模式,只是更强调“快节奏”。



《如懿传》的主创在创作表达上有追求,这挺好,但一虐到底,也就没有了观众期待的“爽点”和代入感。

传统宫斗剧例如《甄嬛传》《芈月传》《武媚娘传奇》,大女主在不同阶段会换不同款的“情人”,以便女性观众们代入和意淫,也会先虐后扬最后成为“女皇”来形成“高潮爽点”。

《如懿传》违背了观众对宫斗剧的首要定位和需求,那就是“爽”。但是,不可否认它依然是网剧中仅次于《延禧攻略》的爆款,且艺术品质高于《延禧攻略》。

展望2019年:
正剧为主,短剧当兴,科幻剧总会有发展


未来三年,卫视剧场的关键词应该是“重大宣传期”。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小康社会建成之年(2020),以及建党100周年(2021),必然带来节点剧、献礼剧的“卫视一片红”。

作为逆反需求,视频网站的“爽剧”也会有更大市场,只是最流行的题材类型可能又得换,不一定是宫斗剧。

当然,视频网剧最大的趋势应该是短剧当兴。这一短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单集时长短,这是填充碎片化时间和移动互联网趋势的市场需求,讲究善抓话题,善造段子,善玩形式;

另一个方面是集数少,但时长会加长,多是时长60分钟一集,但集数见好就收,不会注水来解决集数,集数来消化成本。

1.正剧需更强调创作

正剧回归、现实主义回流这一趋势下,因应而生的影视剧创作,最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是:所谓的“现实主义电视剧”挂羊头卖狗肉,属于披着现实主义“外衣”的悬浮剧,即刘和平老师所批评的“商业上的投机”和“内容上的虚无”;

其次,就是主旋律剧的“低级红、高级黑”,不尊重戏剧规律,创作手段低劣,将正能量基调的电视剧拍成传播效果不佳的图解剧,最后却归因为主旋律题材的审查限制。

现实主义缺佳作,镣铐不一定来自审查制度。影视剧的工业化、产品化,这些年被反复提及,连编剧工种都如此。但是,连编剧都公司化,真是创作需要,还是商业所致?

电视剧当然是工业化的产品,但从剧本变为拍摄台本之前,笔者一直相信作品属性必须大于产品属性。



团队化作业或许可以应付偶像剧、类型剧的剧本生产,可以批量复制出良品。但尤需思考和沉淀的现实题材和历史正剧,就越不能适用。

 

好莱坞的工业化,也主要是生产机制和制作流程。试播集依然会给制作人、编剧足够的创作空间,只要证明观众买单,可以说既给创作最大空间又最市场化。

相反,国产剧多是一锤子买卖,一方面迎合观众,却又全都是揣测。另一方面,因为创作带来不确定性,所以大数据推导出了大IP加大流量加大制作等于成功大剧的模式,但是,影视剧却不是卖给过去的市场,是拍给两年后的市场。

在正剧和现实主义作品创作中,被提及最多的问题是尺度和力度。文艺作品不是献言献策,不需承担“解决问题”的功能。也正因如此,因其传播,也就尤其需要讲究尺度和分寸。轻了,一地鸡毛不痛不痒。重了,曲高和寡,乃至沉重暗黑。

笔者认为要获得最广阔的创作空间,可能最讨好的方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其一,“无声处”指的是避开大人物,“大”是陷阱,政府都不知道如何给某些历史人物下公开定论呢,这不是戏剧该做的事。

从小切口、小人物、小事件入,但一叶知秋。“听惊雷”是指深度和力度,但不一定击穿。例如《我不是药神》直指“看不起病”的问题,但又始终保持克制。现实主义要有深度,但浓度需要恰当。

2.短剧化必然成为视频网站的趋势

传统电视台播剧一直是TO B即收视率或流量换广告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下一旦播出效果好,平台方、制作方、广告方会想办法一起拉长集数。

同样,因为无法对剧本有专业判断,在预售的基础上,广告商会更多看重主创的大众知名度,例如大IP+流量明星。尽管这两点可能都会伤害内容本身,却是难以根除的死结。

如果让一个观众为之付费,要求会不同。视频网站付费剧探索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一度只是跟一线卫视周播剧场一样,变为卫视黄金时段消化库存大剧的 “后晚间剧场”。

2017年的《琅琊榜2》、《军师联盟》、《九州海上牧云记》,包括2018年的《如懿传》、《延禧攻略》,虽品质不错,但依然是传统“流量剧”的套路。



还有一个不那么起眼的新创作趋势:5集《东方华尔街》、12集《无证之罪》,这种美剧式的季播剧开始风起云涌。这种集数和时长是传统电视台不敢尝试的,却是视频网站可以随意容纳的。

当然,随着移动互联网、观看碎片化的趋势,《生活对我下手了》这种时长较短的短剧、竖屏剧也会蓬勃发展。

笔者一直相信:国产付费剧的方向应该是高度类型化的美剧,而流量剧的对标应该是韩剧、日剧。

同时在中国,正剧的播出平台必然会以卫视平台为主,因为电视台是国有单位,但也因为如此,政府也迟早需要承担起给予卫视倾斜性扶持的责任。当然,现实主义话题剧在网络播出市场还是会作为一种类型更好地存在。

3.国产科幻剧“破冰”应该很快会来

虽然都是出自斯皮尔伯格之手,虽然都有世界观,但《人工智能》、《头号玩家》明显代表科幻题材两种方向。《头号玩家》即使放在好莱坞,也属于只该电影做的“硬科幻”。

而《人工智能》很明显可以适用于电视剧,科幻只是一个世界观设定和故事大背景,它最终的故事核是具有社会伦理和人性探讨的情感。



反例,美剧《西部世界》以机器人觉醒并逐渐有了“主观能动性”为核心设定,但它情感只是浮于表面,最终在腾讯视频的播出效果是只有高口碑,观众并不广谱。

国内没有成功的科幻剧,当然问题不在“不言情”,恰恰相反,备受推崇的“软科幻”通篇只是在谈情。

这里头问题很大:其一,作为科幻剧,也许可以不需要科幻世界观作时代、人物、故事的基础背景,但连最基本的科学逻辑和常识都没有,与其说科幻题材还不如说异能题材;

其二,通篇只有很“悬浮的爱情”,这种情不但不可信,而且不是科幻题材所最需要去探讨的具有社会伦理人性思考的情感。

故事从一开始、人物从一出场,观众就不但不信服、不代入、不感同身受,先入为主地产生这是“烂剧”的定论和“排斥”的观感,那么,如何言情都不会有好效果,还不如纯粹去做一个偶像剧,起码观众不会先天排斥。

当然,政策鼓励,市场有需求,科幻剧这块空白迟早会被占领,但“雅俗共赏”的成功科幻剧应该来自于扎实的科幻基础背景设定与有社会伦理探讨的情感相结合。

视频网站肯定利用自身的审查优势,做上不了星的题材去进行“台网竞争”,台网互动也还是要分清谁为主导。即使审查标准统一了,网剧也是等于后晚间的播出尺度,还是比“古装有限额、许多题材受限、节点必须播献礼剧”的卫视黄金档剧场宽松许多。


    关注 有点儿内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