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想要的,就是我们要给的!

 

医生是左腿,患者是右腿,相互照顾才能走远。...



欢迎下载健康界客户端 查看更多医疗资讯



来源:健康界



我国是胃癌大国,癌症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0%。可以说,胃癌已经悄悄地侵袭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给众多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此严峻的形势,对我国每一位胃癌专业医疗工作者来说,都是考验,同时也激励着他们积极地探索着攻克之道。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胃肠肿瘤中心,多年来在胃癌、结直肠癌诊治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顶尖水平。在这支团队中,既有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比如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也有深耕临床多年的高年资医生(比如一病区主任李子禹教授),还也有刚刚入行、热血和才华并举的青年医生,他们所取得卓越的成绩,正是源自人才梯队的建设。
然而,这支闪光的“大医梦之队”背后,却是一道医学难题、一个危急病患、一次两难的抉择……对此,团队核心成员李子禹表示,年轻时的“一腔热血”在十多年的工作中逐渐付出到病区的每一个患者身上,而“以患者为中心”,恰恰是胃肠肿瘤中心多年以来的优良传承与团队之魂。
  医患双方共同决定治疗方案  
长久以来,由于医患双方在知识和认知层面上存在巨大差距,疾病的治疗方案往往只由医生说了算。

然而在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医患共同决策的模式叫SDM,它是指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医务人员首先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通过权衡这些利弊,与医务人员充分沟通,最后共同作出决策。

据李子禹介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胃肠肿瘤中心实行SDM模式其实是源于一次巧合。“在一次临床研究中,我们在设计路径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当研究一些未知治疗方式的时候,有时候医生也不知道患者做什么样的选择是最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无论怎样选择,可能都有其片面性。” 李子禹说,团队就此进行学习,发现了国际上一直有SDM医患共同决策的方法,所以就把这个方法引导到临床研究里来,进而发现其实跟平时的医患交流的很多做法其实是类似的,就此把SDM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过渡到临床医疗路径上来。
科室医生李双喜表示,SDM也体现了医患双方的尊严需求,改善了医患关系。有的患者的知识和文化层次比较高,对疾病有比较良好的认识,可以理性地做出选择,这个时候医生可以往后退一退;有些病人可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这时医生就要勇于承担,替患者做一些选择。在SDM下,医患更能够和谐相处。

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也不一样,经过充分讨论,医患共同决策的方式可能也是相对最合理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不断涌现,面对于某一个病人的一种特定病情的治疗选择,有时候绝对的事情反而是少数的,需要去讨论的事情反而是多的。”李子禹说。
  多学科讨论为患者找出最佳选择  


肿瘤疾病的治疗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医生,而以往专科医生只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医院推崇。

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的MDT模式已经实行了十几年,这与季加孚院长一贯以来倡导勤奋好学的传统不无关系。“病区里每个医生在门诊收治的病人时都必须进行多学科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胃癌病人适合外科治疗,然后给予一个治疗方案以后,才能将病人收治入胃肠外科。”李子禹介绍,“每个周五的早晨六点半,雷打不动的,无论科主任、季院长在不在,一病区都必须进行多学科的早查房,对病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病区的MDT可以将内科、病理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各科室掌握的最新知识汇集起来,结合病人疾病、经济、身心状况等多方面情况来权衡利弊,综合出一个最适合的治疗方式,使病人获得最大受益。
科室主任医师张连海坦言,他一开始对MDT还比较抵触,认为外科医生就是动手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去参与讨论流程,但是后来他逐渐地接受了MDT理念,到现在已经非常支持。促使他的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MDT确实使病人获益了。

对于医生来说,MDT也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主治医师苗儒林表示,他在MDT当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思想的碰撞,能看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同一个病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促使自己从不同角度的来理解疾病;也能看到不同层次的医生对同一个病人的看法,不一定专家说的就一定对,有时候低年资的医生可能会跳出常规思路,带来一些新的观点。

当然,MDT讨论不会是一团和气。据青年医生李沈回忆:“有一次MDT讨论,患者在外院治疗了很长时间,且手术后又复发,当时本院和外院的专家一起参加,大家都谁也不相让,觉得谁说的都有道理,最终各专家讨论了一个觉得比较折中的办法,大家都比较满意。像这样的讨论经常会进行,有时候一个病人能讨论半天,讨论的结果可能真的就是对这个患者最有利的一个方案。”
MDT讨论绝对是以患者为中心,不能是单一的专家认为怎么治就怎么治,多个专家可以考虑到临床上各种情况,综合做出决断。
 35年磨砺,终得认可  
2017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负责的项目“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副主任医师陕飞介绍,这套体系是我国过去三十年一个胃癌防治的一个总结,是一个包含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一个整体体系。

这一体系的亮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上首创胃癌防控的可行性策略,有效降低胃癌发病风险。从1983年开始,团队在山东临朐开展了我国目前最大的胃癌的现场研究,通过近30年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造成胃癌的关键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第二,季加孚院长牵头制定了进展期胃癌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规范与方案。和其他国家不同(日本、韩国的胃癌主要是早期胃癌),我国胃癌以中晚期为主,比例高达70%,因此日韩的一些成功的诊疗经验对于我国并不是完全适用。团队借鉴其他癌症化疗的经验,把术前化疗引入到胃癌的整体治疗,开拓性地通过一系列临床研究,证实了术前化疗结合手术,可以有效地延长进展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一致认可。
第三,依托一系列胃癌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生物样本。团队建立了规模最大、随访时间长达20年以上的胃癌及癌前病变样本库,样本量高达21.1万例。样本库解决了胃癌研究样本资源短缺的难题,依托这个生物样本库可以对胃癌的生物靶点进行研究和开发,为以后的精准治疗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前提基础。
  以患者的利益为重  
在胃肠肿瘤中心一病区门口,可以见到“尊严、安全、公平、正义、幸福、未来”十二个大字,这是胃肠肿瘤中心的科训。
李子禹说,从他2002年刚到医院直到现在,科室固定成员从只有季加孚季教授一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几位,无论科室规模大小,以患者的利益为重的服务的宗旨一直没有变。

在科训这十二个字下,医生对自己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医疗。对于外科医生来说,除了肿瘤的切除治疗,还要从方方面面关注患者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青年医生李浙民表示,“我可能说不出某一个具体的事件,不管是季院长还是李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都给我非常深的感受,他们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已经把这个概念内化成一个非常自然的东西。”

科室的心语墙、患者的许愿树,很多小细节都体现了胃肠肿瘤中心的这一理念。李子禹说,“我们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不会单纯地只考虑技术层面的事情,会把人性化,把对病人的全方位服务的理念贯彻得更好。”在他看来,心语墙和其他医患沟通的细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团队的文化精神,这种重视病人的精神,一直都伴随着团队的发展。

医生不是解决问题的机器,医生是左腿,患者是右腿,轮流默契地迈开步子,才能走向最满意的未来。
 近期热点 
 年度新药报告 | 药价围剿战 
 “一元村医” | 告别门诊输液 
隆鼻死亡 | 头孢过敏致死 | 不只权健 
医患正当防卫 | 医疗“神盾局” 
自拍如整形 | 强致癌毒素家家有 
 刘德华中招 | 张惠妹发福 
网购处方药 | 染艾滋自救 
 DGRs试点 | 带量采购 
火爆手术室 | 爆笑急救法 | 百年协和 
产后修复 | 28岁确诊HPV 
 怕体检的年轻人 | 90后中风 
2018爆款热文 | 博鳌峰会前瞻 
  版权声明

注:转载仅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健康界。
文章转载,请关注“健康界”公众号

点击“福利”菜单,——转载联盟
  相关阅读  


一块钱就想看病?医生家也没矿啊~



中国药改二十年巅峰论剑





“19岁女孩隆鼻死亡”涉事企业紧急停牌?主刀医生是重要股东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健康界客户端,认证赢好礼!
人生不是你说了算,但好看是!


    关注 健康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