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翻拍盛行,幕后原因何解

 

剧研社,国剧鉴证实录!...



作者 | 方雁橙
前不久微博博主“青春影视圈”发消息称,某影视公司正在筹备新片单,其中除了已经官宣的《九州·斛珠夫人》,还包含了众多将被翻拍的作品,其中日剧《非自然死亡》、韩剧《宫》、泰剧《天生一对》成为被讨论的焦点。
石原里美主演的医学悬疑剧《非自然死亡》包含了很多体现日本国情的内容,其中很多剧情展开都与当时的社会因素息息相关,而将其放在中国的国情下,怎样使之合理化是一项技术活。

另一部韩剧《宫》是由同名漫画改编,是讲君主制度背景下,皇子与平民联姻的现代故事,如若翻拍,这样的故事背景又怎样融入于国产剧当中,也值得思索。而随着这些经典作品将被翻拍的消息传出,网友纷纷发表言论,言语间全是对这些作品“未来命运”的担忧。


愈挫愈勇的翻拍剧
尽管大多数翻拍剧都难逃口碑扑街的命运,但并未阻止经典影视剧被翻拍的步伐。作为国内影视剧市场的“造血干细胞”之一,翻拍已然成为影视圈的常态。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已播、未播及备案公示的翻拍剧数量达60余部。

《半生缘》《金粉世家》等一批经典影视剧也将迎来翻拍,《情深深雨蒙蒙》《天国的嫁衣》《王子变青蛙》等经典偶像剧也难逃被翻拍的命运。
金庸及古龙系列武侠剧一直是被翻拍的热门类型,其中《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小李飞刀》等武侠剧又将迎来翻拍,去年年末《神雕侠侣》主演阵容官宣后,小龙女造型和妆容引发争议,甚至相关话题被送上了微博热搜。

而《射雕英雄传》先后被翻拍过7次,翁美玲、黄日华主演的83版《射雕英雄传》更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经典。

除了金庸及古龙系列武侠剧,四大名著也是翻拍的重点领域。早期国家文化部为了传承经典文化,曾鼓励四大名著的影视化拍摄,一直到现在四大名著的翻拍热潮也一直未曾退却。

尤其是随着影视作品的越发普及,年轻一代的观众更喜欢通过电视剧来了解经典著作,也因此名著翻拍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翻拍剧=扑街?


事实上,扑街并非是翻拍剧的宿命,内容创作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兼顾大众审美和内容质量也成为翻拍剧能否得到大众认可的关键因素。

去年蒋家骏执导的新版《射雕英雄传》未播之前就听到不少唱衰的声音,被嘲“又是一部毁经典的作品”。没有用流量明星,全部启用新人演员,连以往凭流量明星赢收视的资格都不具备。不过新版《射雕英雄传》播出后豆瓣评分高达8.0,成为内地翻拍的三部《射雕英雄传》中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

事实上,新版《射雕英雄传》能够被观众认可与制作团队认真的创作态度不无关系。取舍得当,在结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融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保留了原著中大量经典的场景。诸如开篇大雪纷飞,丘处机在牛家村与郭啸天和杨铁心俩兄弟初次相会......据悉关于牛家村雪景的戏份,剧组用40台雪花机、1000余斤雪花油、上万米塑料布,拍摄两月有余。
在千篇一律的翻拍剧中找到突破点,尝试新的创作模式,也是翻拍剧走出套路化表达的有效方式。但这种创新并非指雷人的剧情,极具网感的台词,而是从内容和模式入手,在不改变原著精髓的同时,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诸如潘礼平团队打造的《小戏骨》系列作品就是翻拍剧出奇制胜的案例。

在故事情节和剧情内容上应该有所创新,“旧瓶”可以“装新酒”,在人物性格和特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故事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另外,在场景设置上做到更加精致,视觉上做到更加丰富,配合高端技术来提升视角效果,也是翻拍剧所占有的独特优势。
《国产翻拍电视剧研究》一文指出,尽管经典影视剧深受当时观众的喜爱,成为他们青葱岁月美好回忆的象征,但过去的摄影技术、后期处理效果、演员表演风格、拍摄场景都代表的是过去那个时代的特色,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及时代特色存在差异。

而随着当下受众审美愈发趋于多元,通过翻拍的形式对已有的内容进行重现演绎,用新的艺术形式来呈现,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翻拍已然成为国内影视剧市场重要的内容生产方式之一,翻拍剧在饱受诟病的同时,也为处于发展阶段的影视剧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思考价值。


翻拍剧的底气
事实上,尽管翻拍剧质量良莠不齐,却比原创作品拥有更加稳定的受众群体,在资金投入相同的情况下,翻拍剧能够借助经典IP的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关注度,其经济效益也更容易得到保障。

从政策方面来看,翻拍剧存在的风险比原创内容要小,就作品本身来说,经典影视剧经过市场和观众的检验,比较容易通过各项审核和考验。媒体人远方的远行人表示,原作的故事、剧本、观众群等早已通过政策、市场的验证,在监管趋严的大环境和目标观众喜好难定的情况下,翻拍剧相对而言承担着更低的风险。
另外,相较于原创作品,翻拍剧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在制作费用相当的条件下,比原创作品具有更加稳定的经济效益。相较于一切未知的新剧,投资商可能更偏向于有一定IP影响力的翻拍剧。

新剧在没有受众基础的前提下,需要靠流量明星和一线演员增加人气,在宣传营销上要比翻拍剧投入多,因此整部剧从筹备到拍摄完成投入的资金也更多。而翻拍剧能够凭借自身的品牌效应降低营销成本,“在同样的资金投入下,制作成本得到更为显著的保障,落实到制作的方方面面便是翻拍剧整体水准的提升,从而奠定了翻拍剧的经济回报”
有圈内人称国内一部长篇电视剧的通常流程是本子筹备、修改、审定需要大半年,组班子、找经费又是大半年,拍摄、后期制作花费大半年。“推向市场时已经跟不上行情,调动不起观众情绪。而翻拍剧不仅有观众基础,从筹备到发行播出的全过程也不过一年多时间,快节奏的制作方式符合目前观众的收视习惯。”这么看来,无论是对片方,经纪公司或是投资方而言,翻拍经典影视剧似乎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也难怪无论外界如何评价,翻拍剧依旧是剧集市场的香饽饽。


源头缺活水,供需不平衡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得从创作的源头说起,最近随着一波又一波经典作品被翻拍的消息传出,“影视圈没有编剧了吗”被送上热搜。追根溯源,翻拍剧的盛行其实与编剧行业人才匮乏及不健康的运作方式不无关系。

编剧行业人才及创意匮乏导致故事不接地气,观众对优质作品的需求和创作者输出能力不成正比,而经过市场和观众验证的经典影视剧通过“二次创作”投入市场,不仅平衡了供需关系,还满足了经济效益,自然不失为一种捷径。

编剧余飞曾说,目前专业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好的创作者,再加上影视剧播出量太大,降低了电视剧质量,“很多编剧都是外行,很多盲目的资本无处可去,都一哄而上,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

经过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人才不足,反而有很多外行涌入编剧这个行业,切断了优质原创剧本的生产源,粗制滥造的现象越发严重。就像白一骢说的编剧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很多人进来,好编剧多了,差编剧更多。”
而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优秀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少,宋方金曾在采访中说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每年都会有一两部现象级作品,包括红极一时的《士兵突击》《黎明之前》《闯关东》,但在2010年之后这样的作品出现频率降低了,“大部分都是匆忙制作出的作品,票房和收视率都显得虚高,但是所有人仍然为此忙活。”

观众对优质内容的迫切需求与编剧行业原创能力不足所形成的矛盾,也为翻拍剧的盛行提供了沃土。“编剧这门‘手艺’从文艺创造变成工业化生产,必然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快消品’诞生。”而这时候有着大量受众基础,且经过市场和观众检验的经典影视剧自然就成了电视人眼里的“最佳选择”。

剧研社的大家庭,热烈向你敞开怀抱~
推荐阅读


《大江大河》中评:浪奔,浪流
刘江:慢工出细活的“手艺人”


    关注 剧研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