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晚清官员在骂声里上任,结束了中国一段愚昧历史

 

硬骨头大使...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国

当代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852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稀里哗啦的大清朝,就进入到落后挨打的年代里,一次次悲催战败和丧权辱国条约,叫一百多年后的国人,都常深感羞耻。这糟心的晚清王朝,就没有过知耻后勇的时候?1877年1月21日,伦敦码头上的一幕,却绝对算得上一个。

这天的伦敦码头上,诸多英国人诧异的目光下,一位正遭到清王朝举国痛骂官员,带领30多个随员走下游轮——清王朝首位驻外使节,大清朝驻英国大使郭嵩焘,正式走马上任。



派驻外交使节,这是近代国际关系中的寻常事,怎么就成了近代中国“知耻而后勇”的大事?因为叫清王朝勇敢迈出这一步,那真是千难万难。

一、可怕的愚昧

叫晚清王朝在国外建个使馆,派个大使,真有这么难?那就要说说清王朝自开国后,一桩比挨打还可怕的毛病:极度愚昧的自大。

从“康乾盛世”年间起,清王朝的君臣们,就视外国人如“蛮夷”,自大心理严重爆棚。以至于那个闭关锁国年代里,大清百姓学外语就要坐牢,英国使团刚进入大清,就给扣了个“贡使”的帽子。清朝的地方官员,更视与外国人接触为耻辱。比如道光年间时,英国商务监督律奈皮尔向清朝两广总督送信,结果两广总督傲慢拒绝,各级官员纷纷躲猫猫,可怜送信的英国人阿斯特被晒在广州街头三小时,差点晕倒当场,闹出外交大笑话。
待到两次鸦片战争后,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清朝,已被打得丧权辱国,那是不是该长点心了?也确实“长心”,那些保守固执的晚清高官们,以前看外国人如“蛮夷”,这下更看人家如妖怪,特别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他们看来更是刮妖风:洋务运动早期引进的铁路火车,全被当成妖物,竟都给拆毁了扔进海里。负责培养翻译人才的同文馆?那更被当成了妖洞,就连大清朝水灾瘟疫这类糟心事,都被守旧官员总结为“同文馆坏了大清风水”。这深入骨髓的愚昧,洋枪洋炮都打不醒。

见点洋玩意都会如此,更何况派驻使节这类大事?虽说在两次鸦片战争后的好些不平等条约里,都写明了清王朝有权向国外派驻大使建使馆,但放在这些愚昧的晚清高官眼里,这事儿就是奇耻大辱。比如1877年1月,这位担当出使大任的郭嵩焘大人,还没出发就被骂做汉奸,连昔日要好的官场朋友们,有人对他翻脸狠踩,有人见他就躲得远,还有人送对联嘲讽:“未能事人 , 焉能事鬼 , 何必去父母之邦 。”

如此愚昧,后果也是想想都坑。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就像被捆了锁链,办点啥事都是铺天骂声。西方国家看清朝,也更像看怪物一般,每年各种嘲讽不停。直接严重的后果是:正是因为大清朝连公使都不派,对国际外交当然也一抹黑,碰上外交争端,只能白白被人当傻瓜耍,本就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又被人接连狠宰好几刀。倘若这愚昧风气持续下去,近代中国从“半殖民地”变“殖民地”,也是指日可待。



万幸的是,并非是所有的晚清官员,都是这么愚昧。比如,这位顶着骂声来到英国的郭嵩焘。

郭嵩焘,湘军的创建人之一,早年仗义营救左宗棠的铁汉,更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干将。亲历过鸦片战争的他,深知西方列强的先进之处,从此多年如一日为“洋务”奔波,为了造船建厂等洋务大事,早把满朝守旧派得罪光。1876年,英国人借着“马嘉理事件”,嚣张要求清政府派使节去英国“道歉”,这么一口大黑锅,也就顺理成章由郭嵩焘扛。兴奋不已的守旧派们,这下各种口诛笔伐,追着慨然赴英国的郭嵩焘狠打。

但扛着滚滚骂名的郭嵩焘,却早下定了决心:清王朝连驻外使节都不会派的愚昧历史,誓要从此结束。

二、硬骨头大使

凭着高超的外交手腕,郭嵩焘圆满完成了“致歉”任务,接着亲自选址伦敦坡兰坊四十五号,建起了近代中国第一座中国大使馆,同时也听到了英国人的嘲讽声:“中国人送来一个可怜的老头”,“不过是送给英国一个靶子而以”。
但很快,他们就领教到了郭嵩焘的厉害。

虽说出任驻英大使时,郭嵩焘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英文对于他,更是一片空白。但凭着惊人的毅力,他竟练出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但日常交谈很轻松,而且还能用犀利的英文辩论言辞,跟英国官员面对面硬杠,每次妙语连珠,都叫对手直冒冷汗。

如果这几样,还都是近代外交官的常规素质。那么面对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郭嵩焘接着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理:大清国弱,却也有外交。

尤其叫整个西方刮目相看的,就是“太古洋行事件”:1876年5月,英国太古洋行船舶无视中国法律,嚣张挤占镇江江面,导致江水断流江岸被冲塌。总理衙门愤怒向英国政府交涉,但英国人却是一贯傲慢态度,别管清政府如何抗议,就是置之不理。就任驻英国大使后,郭嵩焘接过这烫手山芋,接着请来英国知名律师,将英国相关法律研究个透彻。接着致书英国外长,把英方谬论驳得淋漓尽致,顺便发动媒体攻势,几招就叫英国外交部灰头土脸,不得不主动责令太古洋行——乖乖给我移船。
在晚清外交史上,看似“小事”的“太古洋行事件”,却是晚清一场重要的外交胜利,不止是维护了尊严,更给年轻的近代外交,树立了智慧的典范——如何成功利用国际外交规则,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利益。

以这智慧的手段,就任后的郭嵩焘,也不停打出漂亮仗:英国商船撞沉江西盐船的“盐船赔偿案”,在英国政府混赖不认账的困局下,郭嵩焘以实锤的证据施压英国外交部,逼着英国政府乖乖赔钱。加拿大华工遭到横征暴敛?英国船只华工被拖欠工资?也是郭嵩焘强硬站出来,为这些流落海外的华工们撑腰出头。甚至,当郭嵩焘的挚友左宗棠抬棺出征,发起收复新疆战役时,也是郭嵩焘坚决交涉,阻止英国对叛军的支援。

在这个大清朝落后挨打的年月里,郭嵩焘就这样,如一匹黑马般,每次都站在外交的最前线,为近代中国据理力争。

就在这呕心沥血的年月里,郭嵩焘还忙里偷闲,把他在海外的见闻,写成《使西纪程》一书。这本记录西方国家风貌的心血作品,自然惹得保守官僚们破口大骂,甚至还有人提议,要派太监去英国传旨,把郭嵩焘直接“斩立决”。但那一代晚清的年轻人们,却从中看到了全新的世界。许多近代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时都深受此书的影响。

更不要说两年里,郭嵩焘不停牵线搭桥,助清王朝造船机械等行业,积极引进外国技术。那个落后挨打的年月,他几乎拼尽晚年全力,为近代中国,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三、黯然落幕

但多次硬怼欧洲列强的郭嵩焘,担任驻英大使仅仅两年,就遭了身边黑枪:他的副使刘锡鸿,本身就是个死硬的顽固派。郭嵩焘为国家利益奔波时,此人却在整郭嵩焘的黑材料。1877年,刘锡鸿悍然给清政府上奏,列举了郭嵩焘“十大罪状”,虽说全是谣言与吹毛求疵的小事,却惹得守旧派们再次兴奋,纷纷跟风狠骂,骂到1879年,终于叫心力憔悴的郭嵩焘,黯然辞职回国。

虽说就连此时执掌大清国政的慈禧太后也承认:“郭嵩焘是个好人,其出使之后所办之事不少”。但为国奔忙数年的郭嵩焘,回国后遭到的,却更是心寒齿冷的一幕:他返回湖南老家时,长沙等地的街头上,都出现了辱骂郭嵩焘是“汉奸”的标语。就连湘阴家乡的乡亲们,都围着他破口大骂。此后他在家乡,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1891年去世,享年73岁。
泱泱大清,竟容不下一个郭嵩焘?

只看这一场遭遇,就知那落后挨打的近代中国,曾经落后到怎样绝望的程度。而在那个绝望年代,承担骂名却不曾放弃的郭嵩焘们,无论沧海桑田,依然是不容忘记的真英雄。

参考资料:《清史稿》、《使西纪程》、《清实录》


    关注 我们爱历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