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沉迷学习,无法自拔”,这些老师做对了哪些事?

 

让每个孩子“沉迷学习,无法自拔”,这些老师做对了哪些事?...



人类社会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家长和孩子集体被社会一种无形的焦虑的力量推着向前走。今天,稍微提到作业,学习,考试这些字都会让很多人头疼。学习从来不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而言,学校成了无聊和无用的近义词,从学校毕业后无法马上着手工作。我们在高三的时候达到知识储备的巅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后在毕业一年后,基本做不了物理化学试卷,或者绘制出一张大概的亚洲地图。我们达到了知识的广度,但是那些东西对于“特定“的一个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摩尔系数除了应付考试,还有什么用?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学渣”真的是学习能力不好吗,还是没有被激发,被推动?

大部分老师们把重点放在 ”应该教什么知识“上,学校里充斥着分数,成绩单,测试,评语,比赛。鲜有人真正关心如何学。

学校似乎只是一个颁发证书的场所,学生通过伪学习,成了知识的消费者,期望借助知识得到一个大学的入场券,一份工作的敲门砖。老师变成知识的搬运工,掌控着知识,尽可能清晰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述。教材是只有老师才能破解的谜题,教学大纲是被分门别列拆卸的知识点。如果学生无法理解,那就是他不用心或者“懒惰”。
在电影《上帝也疯狂》里,一个野蛮人部落突然得到了一个从飞机上坠落的精致的可乐瓶,大家完全不知道这有什么用。这样的“剧情”也在很多课堂上上演,学生们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老师们教的知识和他们似乎毫无关系。

是这样吗?

我们还可以有怎样的老师呢?

有一个叫巴布的老师在开学第一周问6年级的学生两个问题:“你们对自己都有些什么问题弄不懂?对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呢?”学生列出他们的问题后,巴布把学生们按相同问题分成小组,要他们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就有关自己的和有关世界的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序。接着全班汇总,达成统一。这些问题成为巴布班级课程的基础。“我会活到100岁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从遗传学,家庭,统计学,心脏病,癌症等角度广泛的调查研究。学生们有机会从家庭成员,朋友,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互联网,书籍那里获取信息。调研结束,学生们弄清楚了他们的调查研究和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他们记录下他们的经验: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学生们惊讶地发现,他们仅仅感觉在玩耍,却竟然学了那么多。

我们每个人也许也都曾经在人生中遇到过某个老师能让我们和知识建立联系,让学习发生,将我们打开,不断探索,寻找,对知识如饥似渴,而且最终丰富了我们某一方面的思想。

这些老师,到底做对了哪些事呢?


老师,应该传递欲望


卢梭说,让孩子产生学习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是好方法。那么带着张力的欲望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可以尝试把一根皮筋拉开,假设一个手指代表现实,另一个手指代表期望,随着两个手指的距离加大,压迫感越来越大。松弛的皮筋就像没有学习动力的学生,而拉伸的皮筋则就像学习动力被激发的学习者。这种现实和期望的差距带来张力,就像引发的个体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能带来一种力量,促使他自我超越。期望来自每个个体的需求。婴儿一出生就具有激励自己学习的潜能,他对新行为的学习和掌握就是出于多种多样的需求。人类从早期的生理需求慢慢衍生出更多的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我们节日聚餐的饮食活动已经和饥饿没有什么关系。所有这些都是推动人们在不同方面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的源头。

所以如果要把学生带入学习状态,老师设计的活动必须根据情况,将学生的需求,兴趣和愿望考虑在内。尽力让学生意识到“这可能有什么用“。知识必须回应一种需求或一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接触一项知识之前感到一种“空虚“和”匮乏”.


让孩子亲自动手
卢梭认为,老师应该不断地向学生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好奇心,思考甚至能让他们激动的活动。康德把这一原则树立为“人类理解力的基础“之一。心理学家皮亚杰借助实验证明,儿童能够在行动中获得动力以进行学习。同时,学校活动必须尽量接近真实情境及其所包含的挑战和风险。对于各年龄层的学习者,都要寻找他们的深层兴趣,激励他们采取行动。


开展知识调用活动
教育科学博士安德烈焦尔当提到,学习者在一个与他的学习环境差别很大的环境下再次利用记忆中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调用。今天的学生很难进行知识的迁移。我们学习了电流传导知识,在考试中应对自如,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我们的车出现电源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去修车厂。这是学校和生活的鸿沟,两个意义世界相互错位,甚至对立。传统教学让学生快速吸收大量杂七杂八的信息,却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知识的调用可以通过自我教学实现,也可以在行动中迁移。迁移可以和相应的职业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制作软件,小机器人,设计游戏作为商业产品的雏形。可以开展“真实角色扮演”,真正进入地方政府,企业组织的操作层面。

从来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需要我们学会学习,燃起学习的渴望。十八世纪时,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装进一本百科全书里,而如今,仅神经科学领域每年就要生产出50米厚的出版物。我们必须超越过去的学校提倡的简单的“读写算“。在视听材料大爆炸的背景下,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比他储存在大脑中很快贬值的知识更重要.
在宁波,与知名的教育集团——诺德安达教育集团战略合作的宁波奉化区诺德安达学校,从2018年9月开始,第一批学生已经在诺德安达学习了近半年。近期,宁波诺德安达的郑校长和在校学生家长分享了孩子们在学校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家长们普遍的反馈是发现,在诺德安达,孩子们真正爱上了学习。有一个家长说:“每周五来接他,他总是愁眉苦脸,每周日送他过来,居然是兴高采烈,这怎么回事啊?“


其实,诺德安达的老师们,正是基于学习的本质,从学习者出发,让学校成为最应该成为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场所。

近日,作为学校课程合作方的茱莉亚学院音乐课程专家正在宁波诺德安达为学校的音乐老师进行培训,并在不同班级进行了课程教学。

从了解孩子出发,才能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有哪些想法可能阻碍着孩子进入表演艺术的殿堂呢?

“我以后不需要上台表演。”

“表演艺术对于我要上的大学,要找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帮助。”

“学习表演艺术需要天赋,我没有天赋。”

……

如果我们曾经尝试和一群人一起唱歌,舞蹈,体会到那种简单的发自内心的快乐,就知道孩子们对于表演艺术的理解是多么片面和狭隘。老师们热烈分享了如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环境,让孩子们的兴趣,欲望和热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
在诺校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从熟知的触觉探索开始,进而感知发声的不同方法及其带来的不同声音的质感,而孩子们熟知的游乐场上的跑跳攀爬里则蕴含着音乐的节拍节奏,大自然里的瀑布,河流,融化的雪水里也藏着大自然的交响乐。

今天下午学习贝多芬第五交响乐,老师先让孩子们通过图片表现各种情绪,体会情绪里不同的张力。然后孩子们通过拍手,自由创作,聆听,模仿,感受,慢慢进入了贝多芬创作时的情绪和音乐的表达。
在动手实践上,诺德安达一直遵循STEAM课程合作方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心手合一”,教室的布置分成“头脑风暴”和“动手实践”两个区域,课堂上处处是孩子们分组讨论,实践,探索,纠错的身影,每堂课从发问开始,到意味深长的思考结束。校园各个角落也摆满了孩子们独具匠心的作品。在作品背后,我们可以读到孩子们无处不在的自我探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世界和我有什么关系?“…...学习,只有和学习者产生关联,才有意义。

同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为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学生们带来一项挑战。诺德安达集团有遍布27个国家57所学校的“全球大课堂“,集团计划通过教学,视频,漫画和创意内容,把可持续发展目标带到全球课堂。学生们会关注以下两大目标:

可持续性发展二-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可持续发展目标三-确保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诺德安达教育集团的学生将会直接与他们所在的社区合作,深入研究并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努力建设更可持续的未来。

高速发展的技术引发的巨变给全人类带了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学校,应该是我们让孩子们为人生做好准备的场所,今天“做好准备“意味着未来他们不再害怕改变,甚至期待改变。




You want your child to excel. 

So do we.

为了孩子出色的明天,

我们与您同行。
— END —
广告
授权 商务合作丨加微信:panxxqq
法律顾问:金雕云法务

▼ 点击“阅读原文”,玩转大宁波


    关注 宁波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