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活成了我妈最害怕的样子,在她连续忽略我 20 年之后

 

陪你就赚不了钱,赚钱就爱不了你。...

这是 新世相 的第 818 篇文章


Sayings:

今天想给你们介绍一下我的同事林小四。

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她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每次热热闹闹讨论亲情选题,她总是面无表情说:“你们和家人的感情,我不懂。”

你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或者你就是这样的人:

对大部分合家欢的亲情故事没办法感同身受,同时又有点羡慕那些家庭充满爱的人。

有点像广义上的留守儿童,童年缺少父母陪伴,感情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我想知道这样的人是怎么长大的,所以请小四写了这篇文章,她说: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爱的天枰。一边是被爱,一边是给予爱。

从小没体验过“被爱”的人,长大后真的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别说给予别人爱了。

从小没感受到爸妈爱的人,是怎么长大的?


作者:林小四

我不喜欢一切温情的家庭故事。

最近亲情选题有点多,但我对每一个都没感觉,一听到就直接拒绝写,理由是:

对家人没感情这事我骗不了自己。

有句话说:“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东西就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和一个性格塑造上的引导。

这是最好的,也是父母唯一能做的。”

恰好,这爱是我从小就没有的。

我爸妈年轻时忙着工作,我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长到 7 岁时去妈妈家,她邻居才知道她还有个女儿。

印象里,我们没有幼稚的、撒娇的时间,好像一开始就很懂事——

读者@米粒 说 五年级时,她就在县城上学了,但人生地不熟的,胆怯,拘束,不想跟大家一起吃饭。

刚去两个星期,天天吃馒头+辣条,回去就便秘了,瘦了十斤,但没跟任何人讲。

只是低头拼命学习,觉得优秀了别人(包括父母)就会主动来找自己说话。

但更多人是被迫懂事——


同事小阳跟我说,他 13 岁时,爸妈离婚,妈妈失联了,爸爸去北京打工。

有一天他给爸爸打电话说想他了,然后爸爸沉默几秒钟后跟他说:

“你想我有什么用,我总不能现在回家。你得学会独立,该长大了。

他说好的知道了。

心里不怨是不可能的,之后真的再没和爸爸说过什么。

这些被动学会懂事的人,最初的委屈只能悄悄往心里咽。

我爸妈外出打工时我还太小,我有时候莫名难过,但根本不知道是自己想他们。

有一次我妈突然中途回家,周末还专门送我去寄宿学校。一路上我没怎么和她说话,只是到了学校,我坐在宿舍的床上,就觉得不对劲。立刻沿着我妈送我的那条路追了过去,边跑边哭。

当我快追到家时,才反应过来,不敢进门。怕被骂不懂事,于是又原路走回了学校。

其实小孩是最敏感的一群人,从小感受到 10 分爱,长大后心里就会有 20 分;可如果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独立、坚硬、冷、闷,和渴望爱。

很多大事小事,比如考研、工作,都自己做决定;

默默承受过很多委屈,渐渐有了委屈就独自消化;

累了也不会抱怨,从不会跟家人提;

和朋友相处,经常被认为性格冷淡;

防御心很强,很难和人说心里话;

和恋人相处,总是想得到更多的爱;

……

我们这类人,就是这样从需要被关爱,变得遇到所有事,都能自己默默扛的。



因为爸妈很早就“拒绝”了我们的求助,而我们也主动的,或被动的独立,双方很少有感情交流。

长大后我妈打电话,让我睡前多喝牛奶,天冷了多穿点,我也只是回一个:

嗯。

从小被动养成“自己顾自己”的习惯,长大后,我们对他们是真的没什么需求。

同事小阳说,自从小时候电话里爸爸告诉他要独立,他就再也没有跟爸爸诉过苦,也没表达过其他感情了。

结果就是,爸爸也没有继续参与他的成长。

他第一份工作辞职后出去玩,出发好几天了,爸爸打电话问他在哪里,他说在哈尔滨。爸爸说:“怎么跑那么远?为什么不告诉我”。

他不自觉地说了一句:“我为什么要告诉你。”

做事从来不告知父母过程,只通知结果。甚至经常是一件事过了很久,父母才知道它曾经发生过。

我最难的时候是 2016 年,快要结婚时男友劈腿,因为对方忽然消失,而我们的钱都他拿着,所以分手时我一分钱都没有。

有大半年时间,发工资的前两个星期,口袋里只有 20 块,但最后就那么撑了下来。

身边朋友根本不知道,甚至父母也是在和我偶尔聊天时,才知道的。我爸问:“你没想过还有我们?”

我脱口而出:“我不需要你们帮忙”。太多事情自己都能解决,也根本没有向父母求助的意识。

觉得没必要。



只是当我们渐渐长大,觉得当时感觉天大的事,也就那样吧。我们开始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和父母的关系,也渐渐理解了自己从小没感受过爱,这不怪他们

有个读者说,当时奶奶生了病,自己要继续读书,爸妈是肯定要出去赚钱的;

还有个读者说,小时候爸爸在银行上班,妈妈怀着孕在银行找了份给员工炒菜的活,家里又穷又忙,是真的没人有空管他。

越长大我们越理解:

他们不是不主动参与我们的成长,只是在陪伴我成长,和给我更好的教育条件之间,只能选择一样。

但事情就是这么无奈——

我们长大后,父母渐渐开始给予关心,但我们已经觉得没有必要了。

很多人烦爸妈催婚,而我总觉得这件事和我无关。

有一次在老家,我姑姑来催婚,我爸在旁边特别紧张:

“别问啦,我都不敢问,就这就已经不回家了。你再催她还不得离家出走啊!”听到这句话我也很愧疚。我知道他想关心我,关心的同时也怕我不接受,但我真的软不下来了。



1、就这样,我们渐渐成了同龄人眼里比较冷的那个人。其实不是冷,是因为我们不会表达自己感情,而压抑了自己——

同事小阳说,和朋友相处时,自己不需要别人对他说谢谢,也不会给别人表达感谢。更别说互相关心了。

他大学时,奶奶去世,算是自己最亲的亲人了,他当时立马请假回了家。

只是好几天后他返校,朋友问起,才知道发生了什么,朋友当下就说:“你把我当好朋友吗?这种事情为什么不说?”

对我们来说,事情是不需要说出口的,而是需要被扛下来的,或者默默接受的。

2、恋爱时,我们也把握不好度。

恋爱时极度敏感,小心翼翼渴望爱;得到了又很多疑,甚至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一个人凭什么喜欢自己,明明爸妈都没对自己这么好过。

读者@Rebecca 说,她在国外生病了,一个男生第一时间飞去带她去医院,前前后后在医院奔波了一整天,毫无怨言。

但就这么无微不至的人,她想接受但又不敢,对方凭什么喜欢她。

“万一哪天他不喜欢我了呢。”

3、和父母相处时,要么有情绪,要么比较尴尬。

读者@米粒 有一次和爸妈吵架,伤心委屈了,竟忍不住说:

“我现在这样都是你们造成的,别家的孩子都是在温暖幸福中长大,我要的不是钱,是爱。”

爸妈当时就沉默了,她知道自己伤害到了他们。

直到现在,我想起以前那些事,甚至听到有人说“我从小缺爱,性格才这么冷、硬”,也会难受。

对父母的理解中,带有一丝怨念。

但是关系不可能一直僵在那里的——

我们也试过做一些缓和关系的事。

读者@ttcc陈 说 2017 年妈妈生日时,她在云南工作,刚发了工资,就花了 300 多给妈妈买个礼物。妈妈收到时特别惊讶,还专门发了朋友圈,说:

收到了女儿的生日礼物,开心。还配了一个老年人常用的微笑表情。

她没点赞也没评论,看完就翻页了。后来刷朋友圈,发现那条已经没了,妈妈当天就删了。

但那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因为付出爱,被肯定,然后不好意思的感觉。

关系当然被不会一下子就全部变化,但像冰墙一样的感情会松动一下——

彼此心里却的确有些东西开始发生变化了。



最后我特别想推荐你们看一看《马男·波杰克》第五季的第六集。(不需要前后剧情,只看这一集也能看懂。)

马男的妈妈去世,他站在妈妈墓前,说了二十分钟悼词。其中有一个小片段,妈妈去世前,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看见你了。”

英文里的 “ I see you ” ,非常感人,千言万语浓缩在这一句话里。

但他后来又想了想,妈妈可能是说 ICU 。

直到妈妈死的那天,马男都不知道妈妈是真的在意他,还是只念了一遍 ICU 的牌子。
一度冷、丧、“看起来不需要父母爱”的马男陷入纠结——

其实这么些年,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成年人的痛苦和难。现在的我会想,如果我做父母,可能也做不太好。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可以理解父母。

但同时心里还是会想:

你是我妈妈啊。你应该照顾我的。因为你不在意我,没照顾我。我就老想,如果我当初也是个在爱里长大的孩子,那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会幸福很多?我知道这种想法很愚蠢,但我还是忍不住想。
所以,我知道很多人早已接受,自己的家人就是这么平静冷淡。但总要有人走出那一步——

因为哪怕你不愿意承认,你心里最愚蠢的部分,依然握着一丝希望,你希望他们有一天看到自己。然后你能拥有一段美好的亲情关系。我们可以选择往前动一动,只在自己愿意时,多看彼此一眼。只要一眼,就可以了。

小时候父母没有陪伴在身边是事出有因。但我们被无视感情造成的伤害又真实存在。关于成长就是有很多无奈。东风风神拍摄的《你不喜欢吗》,就是想说,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和从小到大的陪伴。



这一次,你还可以“带 AI 回家”。东风风神推出的最新 WindLink 3.0 人工智能车机系统,只需一句“风神你好”就能被唤醒。全新的汽车 AI 生态体验,能满足你用车、出行、生活、娱乐的所有需求,“有温度、最懂你” 。

我们每一次和父母的沟通尝试,比如电话里多说几句话,比如说一句生日快乐……虽然表面上依旧会是平平淡淡,但底下一定会有温柔的暗流。



晚祷时刻:

过去的失陪我不怪你,接下来我想试着好好陪你。我们可以试着去表达爱 ❤️ ↓


    关注 新世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