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为何疯狂“扫货”中国平安?

 

科技再造平安,未来30年战略清晰...

作者 | 赵凌


中国股民今天一定心情不错,沪深指数分别上涨1.36%和3.06%,股市取得开门红。其中,保险行业领涨股中国平安上涨1.87%,64.39元的收盘价创下今年新高,主力净流入1.94亿元,居两市第3。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看准大势,提前布局,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平安节后首日的强势表现,既是水涨船高的势所必然,其实也属年前埋下伏笔的理所当然。


1月以来,摩根大通等超级资管机构,相继大手笔增持超级险企中国平安。据港交所披露,2019年1月15日,摩根大通以每股均价70.44港元增持中国平安H股,增持股数为1641.2万股,持有权益的股份数目11.91亿股,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16.00%。同日,贝莱德集团(BlackRock)也增持中国平安265万股,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为5.57%。

就在摩根大通和贝莱德出手的前一天,瑞银集团也增持了180万股,持有权益的股份数目约19.39亿股,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26.04%。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尽管这波外资大手笔增持中国平安,有外资普遍扫货中国保险股的背景,但是,中国平安因为被上述外资资管机构增持最多,成为最耀眼的明星。

事实上,在这些增持的机构中,有的已非首次增持中国平安。其中,摩根大通显然已经是平安集团的“忠实粉丝”,在过去几年曾多次增持,耗资超百亿港元。

什么是真爱?这就是!
1、押注头部为上策

三大国际顶级资管机构不谋而合,齐齐押注中国平安。要知道,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近期纷纷遭下调,气氛并不友好,手中余粮愈显宝贵,是什么让摩根大通们敢于“逆势而上”?

先看行业,尽管大环境遭遇下行周期,但保险业可能会率先走进春天。一方面,随着行业转型,保险业受开门红不利的影响逐渐减少,全社会对养老、健康等险种的需求正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尽管利率下行趋势仍在,但其对保险股估值的负面影响已基本出清。这是相当关键的因素,意味着目前保险行业估值已接近绝对历史低点,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当然,近年保险行业头部效应凸显,行业的春天若降临,最大的受益者必定是巨头。2018年,八大上市险企合计保费收入2.4万亿(全行业3.8万亿),同比增长约11%,远高于行业平均0.5%增速。强者愈强,这是谁也对抗不了的趋势。

来看下四大上市保险集团2018年业绩增长情况对比——
八大险企中,排名第一的中国平安作为头部中的头部,业绩亮眼,独占鳌头。中国平安2018年全年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191.44亿元,同比增长约19%。其中4家控股子公司平安财险、平安人寿、平安养老和平安健康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474.44亿元、4468.85亿元、211.12亿元和37.03亿元,成绩斐然,超出市场预期。

2018年是平安成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年富力壮,资管巨头此时大手笔增持中国平安,对行业和企业的前景可以说是相当乐观了。
2、“千亿回购”,彰显底气

不仅全球资管机构在增持中国平安,平安自己也曾“增持”过自己。两者相差两个多月,但在内行人眼里,内在却有着隐秘的关联。

2018年10月29日晚间,中国平安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根据资本市场、公司股价的波动和变化,酌情及适时回购公司公开发行的境内、境外股份,回购总额不超过公司发行总股本的10%。据测算,回购资金可能超过1000亿,有望创造A股回购规模最高纪录,被称为“A股史上最强的回购预案”。

对于回购的目的,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稳定资本市场,促进股东价值最大化。”如“千亿回购”得以实施,真金白银投入之下,将较大幅度提升中国平安的内在价值。这一重磅举措,无疑给投资者注入强心剂,这也是资管机构年初增持中国平安的重要因素。


3、科技再造平安,未来30年战略清晰

当然,大型资管机构持续看好中国平安,有的甚至被誉为中国平安的“死忠粉”,除了近期业绩亮眼、股价回升之外,根本原因还是认同中国平安的内在价值。

马明哲曾讲过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如果说过去30年,平安打造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这个孤品是“河东”。那么,站在新起点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近年来,中国平安持续推进“金融+科技”、“金融+生态”战略,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核心技术持续赋能集团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及智慧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并且成功培育了陆金所、平安好医生、金融壹账通、平安医保科技四大独角兽。

回顾2018年,中国平安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金融科技板块的异军突起。前三季度,平安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发展迅速,实现营运利润46.07亿元,在集团营运利润中占比7.0%,同比提升6.4个百分点。可以预见,再过三五年,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将成为这家老牌险企的全新增长极。



无独有偶,1月4日,全球知识产权权威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发布了“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TOP20)”,中国平安凭借1205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一。金融科技排行榜的冠军,由一家险企,而不是某家硅谷科技巨头摘得,可见平安科技转型的决心和成效。

平安不遗余力地加大科技投入,不仅基于未来趋势研判,也有来自现实变化的支撑。去年,平安新增的客户中,超过3成来自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此比例近年持续攀升。目前平安所打造的五大生态圈,覆盖了超过5亿人,试想一下,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用户画像将日益丰富和精准,转化效率如果能再翻一番,那该是多么有想象力的故事。

对于正在转型中的金融企业来说,用户争夺战、流量入口战、服务增值战、精准营销战,一切到了最后,能一子定乾坤的,其实都是数据战、科技战。

平安的厉害在于,它提前预判了这一点,早早布局,当竞争对手缓过神来,它已经甩开了好几条街。摩根大通、贝莱德和瑞银的此番增持中国平安,某种程度上,看中的正是这家三十而立的企业敢于顺应潮流、自我革命的魄力。



综合来看,中国平安既有金融板块优秀经营投资能力带来的价值潜力,又有科技板块上市带来的资产重估价值潜力。结合外资的操作风格,以及业绩的转向来看,中国平安过去几年持续在新业务,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奠定了长期的增长空间。

这种确定性的增长,才是最好的安全边际,也是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市场最需要的避风港。



    关注 天下经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