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应该了解一下的心想事成法则,避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

 

期待与赞美会产生奇迹。...







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撰文/小花妈妈  父母堂签约作者 中科院心理学硕士 幼儿动画编剧 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 全职妈妈 家有5岁女儿小花

何为心想事成法则?我们的每个情绪、思维和念头都会伴随着能量振动,能量组成了世界万物。个人思维就像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会把宇宙中与这个思维相关的能量都吸引到你生活中。正能量的念头会心想事成,负能量的念头同样也会成真。
1
在我小时候,记得姑姑家有个小阁楼,平时里面是堆杂物用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一般不允许小孩子们进去,我每次去姑姑家,都有一个很强烈的冲动,一定要去一次小阁楼。为什么呢?因为大人不允许小孩子去,孩子往往对大人不让做的事情充满了好奇。

阁楼里面到底有什么?会不会有好玩的东西,我一定要搞个明白。

终于机会来了,那天大人们都在下面喝茶,没人管我们几个小辈,时机正好!于是我就迅速爬上阁楼看了一眼,当然里面没有什么有趣的玩具,也没有藏什么宝藏,的确只是些杂物。

但是经过这一眼,我当时觉得人生上升了好几个档次,知道了阁楼上到底有什么,这个不能说的秘密,仿佛是我孩提时代最重要的见识。
很多孩子总有很多奇怪的想法,但并不是他们奇怪,只是孩子喜欢和大人唱反调。

如果桌上有一杯热开水,你叮嘱孩子不要去碰它,那么接下来的时间ta一定会对这杯水产生好奇的念头,并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碰一下。

“吃饭的时候安静一点”,结果闹得更凶;

“小心别把水洒了”,不一会儿,水洒了;

“明天别忘带作业”,到了学校,发现作业没有带;

“不要偷吃巧克力”,回家一看,巧克力少了一半;
……
这种,越担心什么,什么就越会发生的现象,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禁止”带有很强烈的暗示性,激发了孩子心中的好奇心,促使去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2
越是担忧,越会强化


就像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很多事情没有嘴上说说这么简单,当你越是担心某种情况的发生,那么它发生的几率也就越大。

在我上初中时,有一堂数学课令我印象深刻,通常教了新的知识点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让同学上去做。不知为何我那天就特别紧张,心里一个劲地祈祷别叫我,但老师恰好就叫了我,实际上那些题挺简单的,但我还是没有做出来。

自己给自己的担忧,都会成为一种诅咒,何况是大人给孩子的过度担忧呢!越是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这一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明显。
对孩子的过度担心,会成为隐形伤害


如果一个母亲总觉得自己孩子不懂事,事事要大人操心,将来一定会吃亏上当,那很容易这个担心成为诅咒,孩子真会变得越来越不懂事,总出状况惹人担心。

小花幼儿园班上有个“娇气”的孩子,她有个口头禅“我妈说了,我是早产儿,体质很弱的,不能……” 老师和小伙伴们也常鼓励她跟大家一起做活动,但她总说自己不能这个,不能那个。或许小女孩被自己妈妈的“早产儿魔咒”点了穴,由妈妈的过度担心使得她产生理所当然的无助感,这让她放弃了很多对世界的探索和挑战。

这一过度担心带来的危害远超过早产儿本身,实际上,班上这个小女孩并不是最早产的孩子,还有另外几个孩子比她更早出生,刚出生时体重也更轻,但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早产儿,白白胖胖看起来跟其他孩子都一样。

 

孩子习惯于把大人对自己的反映作为一面镜子,并通过这面镜子来了解自我。
在教育上的“墨菲定律”与“期望效应”不谋而合,在积极环境下不断传递向上的期望,孩子会进步地更好更快;相反,如果长期传递一种消极的态度,那对孩子的发展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期待与赞美会产生奇迹。
3
与其禁止孩子做什么,不如让ta尝试一下


有段时间小花对我做饭这个过程很感兴趣,每次我烧菜她都要跟过来看,“妈妈你在做什么,让我看看。” 一开始我当然不允许她在我做饭期间进入厨房,对5岁的孩子来说,厨房是很危险的。

但我发现小花会趁我不注意企图去扒开正在煮汤的锅,我明白一味地去阻止她,她的好奇心会更强,还不如正大光明地给她看。我便给她搬了个椅子过来,让小花站在上面与远远地看,让她看了几次我做饭后,小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再也不会进厨房悄悄做出什么危险举动了。

有位妈妈来找我咨询时说“我家孩子太皮了。” 观察了一下她儿子,果然很皮,动作几乎没有目的性并且带有冲动的倾向。妈妈就时常提醒儿子:你不要……你不可以……房间外有个积木桌,小男孩看得眼睛都直了,妈妈大概是怕他会玩得太疯,不让他去。

最后我还是带孩子去玩了,他不太懂怎么拼搭,就把颗粒拿过来,再拿过去,抓起又放下,时不时还用眼端详。他玩了很久,期间有看下我和他妈妈,从他的眼中,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突然就“皮”了,就只是担心ta会皮,从而对孩子过度担忧,结果就真的如大人所愿,孩子真的皮了。当大人严防死守,不让孩子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倾向,但忘了孩子都有主观能动性。

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与其不允许孩子做什么,还不如让ta去尝试一下。
用期望ta做的事,替换不让做的事
孩子更能接受正面语句,但大人往往会高估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常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他们。

小花在两三岁时特别爱乱扔玩具,奶奶常叮嘱小花不要乱扔东西,并认为孩子应该会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但小花不会想到这么多,不会去主动收拾。

这样说其实更好:“乱扔玩具的话,他们会找不到家的,你之后也找不到他们一起玩了,跟妈妈一起找盒子把他们放好吧!”

必须说“不可以”的时候
可以给孩子一个简单的解释


在孩子企图去做有危险的事实,当然要用不能及时制止,但在制止的同时,要附上解释说明。

“刚烧开的水是很烫的,不可以用手直接去碰,不然你的手会受伤,爸爸妈妈也跟你一样,我们不能直接去碰开水。”

试着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担忧,伴随着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孩子更能把精力集中在目前的事上,因为有父母积极的态度,孩子们更能关注事物美好的一面。

聪明的家长一定不会和孩子的本能对着干,别再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权利,如果转换思路,顺应着他们的本能,把“你不能……”变成“你可以……”,一切就能迎刃而解。
你会对孩子过度担忧吗
欢迎在留言区参与讨论
-End-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

info@fumutang.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关注 父母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