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警告!自杀成了孩子的沟通方式?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新学期还不到一个月,孩子们本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新学期,结果却爆出孩子自杀轻生的新闻,让人心痛。012月2...

新学期还不到一个月,孩子们本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新学期,结果却爆出孩子自杀轻生的新闻,让人心痛。


01
2月20日上午,郑州一个12岁的女孩从楼上跳了下去,现场鲜血四溅、肢体分离,极其惨烈。根据监控显示,当时女孩在该住宅的32楼顶层平台上把书包放在一旁后跳了下来,坠落在4楼的平台上。

据邻居介绍,该女孩平日见人会主动打招呼,比较乖巧。虽然平时不太爱说话,但一直是大家眼中听话的好孩子。

当时女孩家人知道孩子跳楼后哭着跑向现场,其父嘴里不停地说:“只不过是吵你几句,你咋这样做啊。”女孩母亲哭着说早上孩子出门前因为学习成绩的事吵了她,后来孩子出门,家人以为她去上学了,没想到……

可是再多的伤痛,一条鲜活的生命也回不来了。
如果家长平时可以和孩子好好沟通,出现问题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孩子就能积极面对,而不是用死亡来逃避了。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俨然已成为自杀高危群体。

2017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

9月1日上午,洛阳某小区一个10岁小男孩因为暑假作业没做完,让家长签字,家长不答应,孩子怕老师批评,就选择了轻生。

2018年6月2日中午,郑州市中原路秦岭路附近一居民楼上,一名十五岁的女孩因和家人怄气,爬到三楼楼梯间窗口要轻生跳楼。

……



02


《火星来的孩子》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有时我们忘记了,孩子只是刚刚来到这个世界。

他们就像外星人一样,拥有无穷的能量和潜力,他们带着考察的任务,试着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类。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会孩子一切前,最重要的是教会他——“活着就有希望”。

作为孩子,我们多希望听到父母温柔的话语——“你不必成功便是我们骄傲。”

十多岁的孩子本是花样的年纪,有朝气、有梦想,在课堂学习,在户外和同学玩耍。而屡见不鲜的青少年自杀噩耗,却冲击着家长敏感的神经。



03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个生命的毁灭很可能直接带来一个家庭的毁灭。而外界的一些报道,网络的一些评论,多半会指责学生本人不够坚强,经不起挫折,好像一个生命的逝去,只是他自己的原因。
从近年来多起自杀未遂的案例来看知,人际关系困境、学习压力大、情感问题等都可能成为中小学生选择轻生的理由。

对学生来说,这些不是小事,而是“过不去的坎儿”。

某中学的心理老师说,如今的孩子大多成长环境较好,缺乏挫折磨砺,相较以往更显娇气。

部分家长一味地赞美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听不得重话、受不了挫折。甚至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出现负面情绪,遇到问题只是一味妥协,尽量不让孩子出现负面情绪,而并没有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负面情绪。

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时,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不懂如何解决,就有可能采取极端方式。

也有不少家长坦言,原本一心一意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却忽视了孩子心灵成长的需求。


04
小编认真思考,认为导致学生自杀有以下几个凶手:

刽子手一:中年父母的焦虑,也向孩子输出焦虑

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父母自己也很拼,加班是常态,怕被社会抛弃,周六日学习充电,没时间陪孩子。
这么努力了,每晚还兢兢战战担心饭碗不保,有些父母还受成功学的影响,羡慕xx月入百万了,xx当上ceo了,xx的孩子送去贵族私立学校接受精英教育了,于是转而对孩子的期盼也很大:

“现在不吃苦,长大就要吃苦。”

“要活成人上人,不拼命哪儿行?”

“你一定要超过其他小朋友呀。”

父母只关心孩子未来能否头顶光环,成绩是否能给自己的脸面添光,却不会过问孩子过得累不累。

现在的00后孩子,哪个没有三五个补习班、兴趣班?没有的话,都不好意思在外面跟别人说自己是称职的父母。当孩子真的太难了,尤其是天赋不高、注定平凡的孩子,一边是父母的期望,一面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美国作家格雷格说:恰恰是你以为你想要的东西,阻止了你追求你真正在找寻的东西。



05


刽子手二:学习压力大,父母关爱不够

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

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

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而所有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45.5%)。

有个妈妈说,自己没给孩子什么压力,是孩子自加压力,这话很容易被孩子当作风凉话,给没给压力,问问孩子,家长就知道真实答案了。

很多父母是看到孩子快被学习压力折磨得失眠,甚至身体出现不良反应之后,或者孩子闹到要退学,才不得不降低要求,这种“不得不”的心态,更折磨懂事的孩子。

之前举办过多场教育专家讲座,很多父母表示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后,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但就是落实不了,一遇到具体情境,又给孩子加码,为此很苦恼。

其实,那些痛心疾首的父母好象在演戏,内心根本放不下那个高高的目标。
那些成为“孩奴”的父母,是自愿的,而不是被逼的。

当孩子因压力过大无法继续学习时,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把孩子的问题解决掉,赶紧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而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去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什么。

有些父母慨叹,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了,其中的原因是,父母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角色,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关系。

让孩子在这种关系中感受到关爱,而不是功利式教育,更不是威逼利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力。

作为父母,要知道孩子是一个成长的个体,尤其是心灵的成长,是不断变化的。


06
凶手三:成长环境顺利,00后普遍缺挫折磨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年来,独生子女被众星捧月,既没有兄弟姊妹的竞争,也没有长辈们必要的限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自尊心过分强大,外在表现就是“气性大”。

这样的人格,遇到挫折,容易因缺乏思想准备和因应能力,而出现过激行为。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引入挫折教育十分必要。让他们正确估量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位置,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避免他们一出家庭、学校的温室就变得弱不禁风,养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这样他们抵抗挫折、打击的能力也会提升,不至于挨一次骂、被批评两句就钻进死胡同,选择轻生。


07
刽子手四: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课,孩子不会珍惜生命

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死是什么感觉?”

“人死了以后会去哪里?”

你会怎么回答呢?或许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所以你只能敷衍的回答道:

“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

“人没有死,只是睡着了”

“死了就去天国了”

“死了就解脱了”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死亡是个不愿提及的话题,因为这代表着不吉利、晦气,并且连“死”字都不能直接说,而是要说“没了”、“走了”。

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如果家里哪个小孩不小心提到了这些字眼,家长马上会用“呸呸呸”给“呸”回去。
在给孩子人生的“乌托邦”与现实的血腥之间,在理想国与一切都会终结的惨淡之间,人们更愿意选择用一种温和的、假想的方式去让孩子们感受这个世界。

但是“真相”并不会因为你回避了它就不存在,学会如何面对它才是根本。

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中, “死亡教育”这一课一直是缺席的,面对死亡,我们常常表现出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著名思想家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著名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教育孩子认识死亡,他们才会珍惜生命。

栽花种草,我们知道关注土壤、空气和水,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花草自然就长的好。

照顾孩子不像照顾花草,仅仅吃饱穿暖是不够的,更众要的是给予足够的关心,这样孩子才可以健康成长。


    关注 作文指导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