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卖了房的深圳高管的出走

 

换个城市打拼,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换个城市打拼,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一个新城市的陌生感,不熟悉的街道,不熟悉的人流。

冷清清的房子,有距离感的邻居,多少有点孤独。

不是意味着新的城市不好,新的城市也有新的机遇,也许会遇到新的朋友、新的知己,也可能是你生命中的另一半。

只是慢慢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很难有勇气放下曾经积攒的人脉和财富,奔赴一个未知的未来。

特别是人到中年,如果有了家庭,尽管职场升职的机会就在眼前,是否举家乔迁,也是一个令人头疼和犹豫的决定。

换个城市生活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人到中年想换城市工作
是职场选择的最大障碍
读者X问我,年前经过多轮面试,已经接了另一个城市一家新公司offer,年后报到。

但在春节中和很多亲朋好友沟通后,都说异地工作风险比较大,说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考虑的问题。

X纠结不已,已经在当地买了房,再换工作成本太高了。

他左思右想:工作前途不确定,太太在研究所工作,轻闲顾家,放弃可惜,找工作似乎不现实。而且太太也比较依赖自己。

如果两地分居肯定不愿意,将太太孩子带在身边压力很大,太太也不大可能工作了,自己真没信心。

想放弃这个机会又觉得太可惜了,现在的工作也已经如鸡肋一样了。

X不断说自己,条件有限,能力有限,压力太大…….

X这种情况我们经常遇到,可见在职场relocate是换工作最大的障碍,尤其在中年人中特别明显。
人还是偏向稳定的,换房子、换岗位、换职能、换工作、换行业、换地点,这些更换都会带来不适。

只不过很多转换的确定性是极强的,都可以做“点”的调整,而换地点带来的改变很多是生活方式的“面”的改变。

这可能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时代职场变化之一。
在各个城市和国家间转换
异地工作已成常态
我们猎头公司每年大约有10%是换国家工作的,20%左右是换城市工作的。

我的朋友J的故事我曾经写过,她在美国读书,加拿大、海地、南美都工作过,四十多岁到中国开始生活。

前两天在北京,发给我一张和很多各国朋友一起在中国过春节的照片。

我身边有太多这样各国间切换工作和生活的朋友。

从中国到国外,或者也有从国外读书工作,人到中年又回国的,两边跑得就更多了。
我看过很多在异地工作人生面临重大挑战,甚至想打退堂鼓的人,也看过好多技能条件都一般,在哪里都工作生活得极好的人。

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完全不在于这些人本身的条件。
换个城市就是换个生活方式
建立新的朋友圈重新开始
我想到年前终于和一位十年没见的移民老友L在多伦多重聚。

上次我们见面还是在蒙特利尔。那时我们都在蒙特利尔生活。

十多年前我天真无知,一心想找个华人少的地方生活,当时脑子进水,从温哥华改到蒙特利尔定居,我在网上找落脚的民宿时找到L家的民宿。

第一次落地蒙特利,天正下着我从未见过的漫天大雪,街道积雪齐膝寸步难行。
全家碾转二十多个小时,我拖着两岁不到的老大,怀着老二,先生推着五大包行李,艰难到了她家。

我的脚肿得脱不下靴子,愁得不知如何是好,她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真实生活在蒙特利尔的人。

我们第一次见面她就抱着我和几个人努力帮我拔靴子,看到了最狼狈的我。

那时我在蒙特利尔没有一个熟人,更没想到蒙特利尔的天气那么恶劣、法语环境那么顽固。

对于根本不懂一句法语,无法出门的我来说惶惶然更甚于现在的X,在异国他乡不知道如何开始。

她让我不要担心,她40岁才移民,英文不好,法文不会,现在两年不到就扎下根来不也生活得好好的。

她对我说的话我现在还记得:

换个国家,就是换个生活方式,换个朋友圈,既然决心重新开始,一切都是新的,就当以前的事都不存在就是了。



我当时觉得三十岁已经是人到中年,后面的人生都没什么过头了。

一个40岁的人能在一个全陌生的地方生活得下去,还生活得很好,我当然也能。
可以说她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了莫大的鼓舞。

(其实后来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才觉得当时的自己真是无知无能。)

后来我了解,L二十五岁去从内地省份去广东一个地级市,结婚生子买房置业,三十岁先生在深圳找到工作,她从地级市到深圳,再次重新开始。

做到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已经是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了,三十五岁时生了老二,当时有计划生育,孩子上户口上学都困难,于是四十岁移民到加拿大。

她既不会法语又不会英语,还没有任何特殊技能,先生倒是技术移民,但语言不好,一直找不到工作,也失去信心,不愿意不断碰壁去找工作。

L来蒙特利尔工作完全没可能找到,十多年前即使她是上市公司高管,卖了股票,卖了房子(十多年前深圳的房可不像现在)。

但在加币比人民币是7时代的时候,积蓄也是有限的,在加拿大一买房就差不多了。
她当时唯一的技能是开车,唯一的资产就是房子,于是她做接机,做民宿。

一个女人,而且生活在国内相当不错的女人,经常二十四小时不固定时间去接机,后来很多人和我说起她,都觉得她很辛苦。

我有一次也很佩服的和她说起这事,谁知她说:

这事多好,本来我法语不认识,东南西北分不清,接机去哪儿的都有,很快蒙特利尔甚至周边城市的每条街就清楚了。



她对我解释时笑道:还有人付钱给我认路,我为什么不去?

慢慢她熟悉了这个城市(比绝大多数人都熟悉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熟悉了运作系统,搭建起人脉,考了RESP(加拿大教育储蓄)资格…….

后来,我的两个孩子的教育储蓄都在她手上买,也看着她从魁北克Top做到加拿大全境Top,不断拿大奖,进入主流…….

我离开蒙城后仍然保持非常好的联系,这次我们见面,她的大女儿大学毕业工作了,小儿子也上大学了,在蒙城买了六套房,在多伦多买了两套房。

上过当,受过骗,吃过亏,但从来不抱怨。

她觉得到了加拿大,极大地拓展了事业,改变了生活方式,现在朋友遍天下,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移民太好了。

她先生一直没找到工作,也一直在抱怨,总觉得错过了国内发展的大好时机,总觉得路走错了,总在想:

如果当年不离开深圳,现在会如何,不卖深圳的房子会怎样……

可是生活是单程的,没有如果,我们所能做的只有把当下的生活过得最好。
如果工作地点变化已成常态
何不大胆拥抱?
很多时候,转换城市的经济因素或许可以测量,但非经济因素其实是很难完全考虑的,任何决定都有风险。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长时间,定居一个城市,过稳定的生活都意味着令人羡慕的高质量生活。

曾经我们的上一辈能在一个城市,一份工作,一个房子里过一生,追求稳定是一种理所应当的状态。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得不接受所有外在的附属物都很难给我们稳定的生活,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创造在哪儿做什么都能稳定下来的生活。
我们很难在一生中做一份工作,很难在一套甚至两套房子里过一生了。

既然变换工作,变换生活方式,换一个朋友圈已经不再是问题,那在我们百年人生中在一个城市,甚至换一个国家生活也是不可回避的常态。

当一件事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所能接受的就只有适应,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发展。本文作者景红,专栏作家。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LinkedIn领英2017最强档案奖,领英2018年中国最强音得主。个人公众号“景红空间”(id:JinghongJoyce)。



LinkedIn招聘远程翻译实习生啦~~~

中英文底子好、喜欢阅读外网、能发现好故事好文章、国内外社交网络深度用户……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远程翻译”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领英洞察”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高品质线上专栏,已汇集来自科技、媒体、人力资源、金融、学术、咨询等多个领域的职场领袖人物和行业资深专家数百人。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9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关注 LinkedIn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