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期间,要不要狂喝水?

 

不想喝水的时候不必喝。...

点击上方“羊爸爸”,关注我们
来源 
| 妙手莲华
ID: miaoshou-lianhua


「老师,孩子有点咳嗽,多让他喝点水。」

「老师,孩子嗓子红了,多让他喝点水。」

「老师,孩子这几天没大便,多让他喝点水。」

「老师,孩子有点不舒服,多让他喝点水。」

孩子生病期间,应不应该多喝水?幼儿园、小学的班级群里经常出现家长这样的叮嘱。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生病多喝水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张仲景说过
很多病人喝水时是不舒服的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就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说: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仍强与饮之,因其成祸,不可复数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得了病(很多人生病的时候不想喝水,或者喝了想吐),但如果他忽然愿意喝水,这是病要痊愈的征兆——原来嘱咐生病的人多喝水的情况从东汉时期就已经在民间久为流传了。仲景哥了解这个情况后,在《伤寒论》 中特意做出进一步的解读。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什么叫“时气病”?简单来说就是季节性疾病。春夏秋冬,四时各有其气,《阴阳大论》上说:“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四时正气太过或不足,均可导致人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时气病”,现在我们所说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邪感冒、流行感冒应该都算作这个范畴。
那么一个人感冒后,觉得口渴,但喝了两口就不想喝了,这个时候要不要勉强他把一大杯热水全干掉呢?仲景哥说,不必。

从中医角度来讲,水其实是需要消化才能变成津液的。水属“阴”,需要消耗阳气来运化为有用的津液。我们都知道病人很多时候是吃不下饭的,所以其实消化能力是比较差的,体内的阳气都在体表对抗病邪,如果是喝了过多的水,必能转化为津液,反而会形成痰湿,水饮等等。

所以有的病人喝多水的时候就会想吐,头晕,其实是水饮,也就是水代谢不掉了。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症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

病了几天以后,这时候病人可能渴得厉害,让不让他多喝呢?仲景提出:“当依症而与之”。意思就是说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饮水,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与之常令不足”,意思是要让病人总觉得稍稍还有点一点点渴,而不是让他抱着水瓶牛饮。比如病人说能喝一杯水,那么只给他三分之二就可以了。这个有点点渴的感觉,其实会帮助身体更快康复。

如果有人病期喝水过多,会出现一些情况: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

就是说饮水以后,如果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顺畅,或者出现气喘、呕吐等情况,往往就意味着阳气虚弱,已经不足以运化饮入之水了,这时就不可以再饮了,否则会加重阳气的负担,让疾病缠绵难愈!
平常喝水也是一样
不要强迫自己必须喝够多少


什么才是给病人喝水要遵循的原则?不渴不饮,小渴则少饮,大渴适度饮。而且饮水时不要大口急饮,而是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地慢慢喝。

那生病期间津液不足怎么办呢?

生病期间津液流失过多时,需要及时补充。比如出现小便多、拉稀、出大汗、呕吐、高烧不退等情况,要及时地补充津液,以免脱水,造成更严重的病情。

补津液最好的是大米汤,不管是什么病,米汤性质平和,容易被脾胃吸收,生化为津液。也可以煮一些让孩子小口频繁地喝。

如果热证比较重,表现出来特别口渴想要喝水,则也是按照我们喝水的原则,就是小口的喝,慢慢的喝,喝热水,不要喝凉水,或者至少是开水和矿泉水参和的阴阳水。不要喝的太多,喝的觉得还欠一口的时候,就停下。

相关阅读

喝水讲究喝水需要矫情点儿 | 喝水的讲究

解渴多喝水能解渴,还是少喝能解渴?

下载羊爸爸APP向医生提问

羊爸爸APP全面更新,可在线提问啦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中医育儿基础知识


    关注 羊爸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