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在“该结婚的年纪”结婚,我不遗憾

 

结婚,是因为到了年纪,还是因为害怕孤独终老?...

焦俊艳在《我家那闺女》的每一场露出,几乎都会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大部分年轻人都在感慨,焦俊艳“简直是活在世上的另一个我”——她被父亲催婚的遭遇,她所面对的忠于自我选择与满足父母期待之间无法平衡的挣扎,她口中喊出的“不遗憾”,都如此似曾相识。
这种对立的核心,与许多处于所谓“适婚年龄”的年轻人一样,其实源于一个苦恼:为什么我们永远无法说通父母,自己并不想马上结婚这件事?

有一句话常被人提及: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比这更难以沟通的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以为自己醒着的人。「代沟」常常就是其中之一。

有时候,是我们理解不了父母作为过来人的苦心;也有时候,是父母无法理解下一代作为后来者,随时代变迁而变迁的新意志。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双方都以为自己是清醒的。

这无关乎哪方对或错,一切判断总应根据具体情形而裁定。只不过,如果我们站在最通常、最普遍的意义上来看待结婚这件事,会发现时至今日,两代人最难以苟同的地方不外乎这几点:

- 赶在应该结婚的年龄/最好的年纪结婚。

- 可,什么叫“应该结婚的年龄”?



- 不结婚生子,老无所依怎么办?

- 可,生孩子的作用就是给自己养老吗?



- 一直单身,不正常。

- 可,“正常的幸福”是什么?

这些理由并不是毫无道理,因此大多数把孩子排在第一位的父母,免不了要努力劝服孩子;而这个时代的年轻子女,对于幸福的定义早已与父母辈不同。所以,孩子也免不了要努力说服父母,结果就是:两方皆不得。

下面就这三个观点,简称“三观”,想和你分享《我们心中的怕和爱》一书中的三个案例,来自水木丁与网友在博客上的信件往来,也许对身为子女的你,也许对为人父母的你,会有一点帮助。
来源 |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
文 | 水木丁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理想国书店
01.
以实用主义要求完美爱情

我今年二十四岁了,一次正式的恋爱都没谈过,同事帮我介绍过,其中也有几个感觉合适的,但谈不到一个月我就跟对方说,散了吧,没感觉。您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一个月怎会了解透彻一个人?

是的,现在想起来,我确实犯了这样一个错误,这也与我的性格有关。我性格比较内向和含蓄,不知道如何与男人相处,一感到不适应我就想逃避,心想,散了吧。

到目前为止,我相亲的男生快有三十个了,我自己想想都不可置信。我已经二十四周岁了,自己也认为确实到了应该结婚的年龄,所以,今年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找对象。

但是,在找对象这件事上,身边的亲戚朋友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这样的话,以后的生活压力会小一些。我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他们讲的那些“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故事也确实吓住我了,我也有些动摇了。

水木丁:……大多数人,是按照社会既定的游戏规则去一个个做任务、打通关的,而我是个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去生活的人,我们在不同的游戏界面里,我的具体经验未必对你就是适用的。所以你如果说这个游戏好难,该怎么打通这一关呢?我可能干脆告诉你说,那就不要玩这种烂游戏好啦。

不过我想你可能做不到。所以,我只能简单地聊聊我对这种困境的看法,不是什么攻略,你就当参考就好。

文坛上流传着一段故事,是说作家铁凝年轻的时候去拜会冰心,冰心问她:“你有男朋友了吗?”铁凝说:“还没找到。”九十岁的冰心就对她说:“你不要找,你要等。”结果铁凝真的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等到了她现在的先生。

我身边的朋友们都开玩笑说,冰心这句话是把铁凝给害惨了。我也觉得是这样,但后来仔细一琢磨,老人家这话说得其实也没错。
爱情只能等,可以找的,其实是婚姻。无论你是去相亲三十次还是四十次,真正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爱人,还是要有缘分。如果命中注定你爱的人是第三十八号相亲对象,那么三十七号都绝对不可能是他,差一个都不行。如果注定你在三十岁的时候遇到那场爱情,那么差一天你都遇不到他。

有的人先结婚后恋爱,有的人初恋就一辈子在一起,有的人一辈子从来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滋味,有的人寻寻觅觅,爱过许多次,经历过许多男人或女人,最终内心依旧是空荡荡的。
但婚姻就不同了,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家庭是一个经济共同体,需要的是一个一起过日子的伴儿,这个伴儿当然可以用很多标准来衡量,有明确标准的人和事都是可以找的。虽然也有难度,但是标准毕竟是可以上下浮动的东西。

感情这种事,不来电就是不来电,死等不来也是没办法。不像婚姻,只要你标准定得合理、合适,撒开了欢儿去找,早晚还是找得到的。找不到,还可以检查一下是不是自己标准定高了,可以调整一下,将就一下,相对还是好处理的。

当然了,有的姑娘认死理儿,说我定的这个标准怎么就那么不好找呢?嗯,谈判还得互相让步呢,贸易大战还要相互妥协呢,谁要是非一口咬死一个标准,那真的就是自己的问题,不能怪命不好,怪只怪自己求全责备,眼光太高吧。



我身边也有些朋友就是和老公从相亲开始,到最后有了一种过命的交情。虽然没什么激情,但平平淡淡、相依为命的日子也还是过得不错的。至于遗憾嘛,人生本来就是怎么选择都会有遗憾的,当事人自己真的能接受就可以了。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更相信感情的人,就会始终坚信自己应该跟相爱的人结婚,心甘情愿地等,没有也没关系;如果你是偏重于实用主义的人,就会认为谈结婚的对象讲究的是一个条件般配。

这两者其实是很不同的,前者才应该叫作谈恋爱,后者其实是在谈婚论嫁。感情是艺术,婚姻是契约,我一直觉得,这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只不过,很多人分不清,常常把它们混在一起谈。

有趣的是,这两种人总又喜欢互相批评、互相纠正。实用主义者嘲讽爱情至上者不聪明、任性,爱情至上者说实用主义者现实、势利、太工于心计。

我倒是觉得这种事没有绝对的对错,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个性各取所需就好,这两者之间也并没有哪一种比另外一种更高明,说白了,大家都是在这茫茫红尘中谋生亦谋爱,想要得到的,都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只不过有个前提是,你必须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过于偏重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有可能就要有所放弃。虽然每个人都希望鱼与熊掌兼得,但那的确要靠太大的造化,和你努力不努力并没有关系。你一定要两者都有,就只能等老天给,至于老天给不给,那就真的不好说了。

所以你的问题可能就在于此,以实用主义为前提要求完美的爱情,这本来就是个悖论,因为真正纯粹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顾一切,不分贫富贵贱都和那个人在一起的感情。

钱、房子、工作这些现实层面的条件,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大时代里,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恒定。假如双方最初不是因为深爱着彼此才走进一段婚姻的,那么我觉得,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真有什么可能保证婚姻稳定的话,其实只有最简单的两点:第一是自己做一个好人,第二是嫁一个好人。

如果一段婚姻不是为了爱情而结合,假如有一天,你病魔缠身,还能对你不离不弃的,一定是那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出现了第三者的诱惑时,能够坚守婚姻契约的,一定是那个讲信义的男人;你的父母需要你帮助时,能够陪着你不嫌弃的,一定是那个心怀慈悲的男人;事业不成功,也会努力振作去赚钱养家的,一定是那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所以真要讲实用主义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人品好、性格好更实用的了,那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我一直相信,一对夫妻,如果人品好,勤劳肯干,只要他们不是笨蛋,运气不是差得没谱,他们的日子是差不到哪里去的。

等爱情,还是找婚姻?其实,人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不会那么纠结了。等爱情的安心等,找婚姻的积极找。重要的是,大家都要放宽心,该来的就会来,该找到的就会找得到。

怕只怕等来了爱情,又嫌弃对方条件不够;找到了不错的婚姻,又觉得没有激情太无聊。怎么着都不行,那就会像现在的你以及很多姑娘这样啦。
02.
不是老无所依的问题
是选择什么时候享受的问题


我是一名大一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所谓的知识分子家庭里,也就沾染上了不爱社交、不通世故的毛病,并且仍未打算做出改变。

我父母从小就告诫我,女孩一定要独立、有主见,不要过早谈恋爱,不要成为男人的附庸。再加上我身边有很多女生为所谓的爱情纠结着、拧巴着、折腾着,寻死觅活的,所以,虽然我并不是所谓的女权主义者,也不以女强人为奋斗目标,却一直努力建造自己的个人世界,告诉自己要保持人格独立、头脑清醒,并且渐渐不愿意与异性有超出友谊的接触。

我知道,我应该就是颇遭诟病的自我意识太强烈的那类人,所以,我老早就做好了当“剩女”的准备。我一直觉得,只要精神世界足够强大,拥有能填满自己生活的爱好和一群气场相合的朋友,终生独身,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

可是,我跟我妈表达这个想法时,她很现实地问:“那你老了之后怎么办?”

所以,我就开始纠结这个问题:年老之后,朋友们早已各自为家、四散天涯,我生病了谁可以来照顾我?还有,那些立足于精神世界的文学艺术哲学,是否能一直填满现实生活的刻骨孤独?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会不会老无所依?

水木丁:前几年国内有个很有名的婚恋网站,专门为大龄女青年举办过一个找老公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教大家如何用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把自己尽快嫁出去。为了给姑娘们洗脑,培训班讲师会带领她们参观老人院,然后指着老人院里“目光呆滞,神情孤独”的老人对姑娘们说:“看,你们现在不结婚,这就是你们的下场。”

你妈妈跟你说的话,其实和培训班讲师说的是一个意思,是真的拿这帮姑娘们没辙了,所以必须吓唬吓唬。当然了,婚恋网站的目的是赚姑娘们的钱,你妈妈是真的替你着急,两者的出发点有本质的区别。

其实不仅仅是你妈妈在焦虑,你自己的内心也是焦虑的。所以在今天的回信里,我们就不讨论如何应对催婚的父母了,只说说老无所依这件事吧。

你问我选择单身会不会老无所依,我的回答是,如果养老基本靠个人的话,那当然是非常有可能的啦。但是,我也想反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结婚生子了,就一定老有所依吗?其实也未必吧。

老人院里目光呆滞、神情孤独的老人,很容易被人拿来当作年轻时不结婚生子,最终老无所依的典型来用。可这本来就是扯淡的结论啊。

谁说老人院里的老人,就是从来没有结过婚,从来没有生儿育女呢?如果哪位有心人去问问他们的身世,我相信每个老人都会给你讲一个不同的故事。他们可能结过婚,而且不止结一次婚,可能有儿有女,甚至有孙子孙女,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生活在一起。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离婚,有人丧偶,有人的子女远走他乡,有人把孩子辛辛苦苦养大而孩子反过来啃老……人生的路是复杂多样的,你怎么能看到一个老人的表象,就随意猜测他的一生,并把这当作说辞吓唬别人呢?
就算是这些状况都没有,我们现在各种福利保障尚不完善,一个人工作了一辈子,养老还要靠自己解决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个问题不会短期内被解决。

所以,当你的孩子成家立业之时,他将要面对的是四位老人和自己的子女,谁要依赖谁,还未可知呢。

所以老无所依并不是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我想,未出生的孩子若有知,发现自己还没出生,外面就有这么多大人,正拿着一堆责任啊、依靠啊在这个世界等着他,等着把他养大了,就要他回过头来报这养育之恩,也会被这些大人们吓死吧。人生已是艰难,再加上这些枷锁,如果他有得选择,大概会拒绝来到这个世界上吧。
我并不是反对结婚生子,也不是号召大家去奉行单身主义,我只是真的很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下了决心结婚生子的话,那应该是因为爱自己的伴侣,爱自己的孩子,把生儿育女看作是生命的延续、爱的传承,而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未来上一个保险。否则的话,这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你看这世上的父母子女,有很多最后成为冤家,相互之间只有憎恨和冷漠。所以我一直认为,有孩子并不是有福气,有个好孩子才是有福气。你要想年老后有个好孩子可以依靠,那年轻的时候必定要实实在在地多付出,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也正因为这一点,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老了,身边却没有子孙绕膝的话,也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自怨自艾。别人的幸福,是他们用辛辛苦苦的付出换来的,那是人家应该得到的。

当我们四处游玩、纵酒欢歌的时候,为人父母要给孩子换尿布;我们安静读书,一心只想努力写作的时候,为人父母要陪着孩子做功课;我们喜欢什么就给自己买什么的时候,为人父母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准,给孩子攒奶粉钱,交学费。所以,别人付出的时候,你已经享受过了。

如果有一天看到别人拥有我们没有的生活,也要记得,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单身,就请尽情地去享受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人吧,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自我;如果有家庭,就请好好地爱家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都不是一无所得的生活。最怕的是,单身时每天抱怨太孤独,成家了又每天抱怨不自由。这种拧巴的人生,才是一辈子都白活了呢。
03.
没有标准的幸福
只有孤独痛苦的底色

相亲的第二十二个男人跟我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当初是想好好处一下的,可是现在发现我还是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我觉得有点可笑。这话傻子都明白,就是没看上我,干吗说得那么冠冕堂皇,还白白浪费我两周的时间,吃饭、看电影、聊QQ。当我觉得前方有一丝幸福的光亮的时候,它却又消失了。

我不是难过,只是失望。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一次真正的恋爱都没谈过,想想其实有点可笑——一个正常的女孩子,学业成功,工作算稳定,长得起码对得起观众,身材也高挑,周围朋友不少,大家都很喜欢我,可是偏偏这么多年,没有一个能好好恋爱的人。

自己也曾想过,其实只是缘分没到而已,或者幸福不单单是人生中的爱情,还有亲情、友情等等,可是好像得不到的永远都最珍贵,偏偏我最期盼的就是那种小小的爱情。

可是自己现在害怕了,前面的路不知道该怎么走了。即使是相亲,即使是只见了一面的人,也还是会有情感的付出,这样一次次地失望,还有多远才能看见幸福呢?

水木丁:你如果问我幸福与否,我的回答是:还好,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的缺憾,但是还好。因为我知道人生本来就有很多遗憾和无奈,这不是人生的附属品,这就是人生本身,所以我就会觉得这样的人生也还算不错。

比如昨天晚上,我给自己买了半斤虾,回来煮了,喝着小酒、看着美剧把它们消灭了;比如我刚才回信这工夫,北京正在下瓢泼大雨,我就在屋子里蹿来蹿去,趴在阳台上看下雨,兴奋得鬼叫鬼叫的。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美好,也很幸福。
当然,要说这幸福有多么巨大,倒也没有,我本来就不相信幸福是一种很巨大的东西。相反,孤独和痛苦倒经常是巨大的,可以压得人透不过气来,长久地包围着我们,笼罩着我们。相比之下,幸福的感觉却总是以星星点点的形式存在,任何快乐、高兴,都是稍纵即逝,感觉过后都是空虚的,就算是身在幸福之中,习惯了也会变得麻木,无法感知幸福。

所以孤独痛苦才是人生的底色,幸福只是点缀在上面的小星星。人和人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星星多,有的人星星少;有的人学会了在孤独中解脱,借着幸福的微光取暖,有的人则被孤独吞没。

在这个处处讲究标准的社会里,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用标准来衡量幸福:你有车有房,得一颗星;家财万贯,得一颗星;工作顺利,得一颗星;有个不错的老公,得一颗星……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这些星,都是来自他人、外物,没有一颗星是来自你的内心深处,没有一颗星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得到它们都很不容易,失去却都很容易。于是,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幸福”之后,甚至比拥有之前更焦虑了,开始患得患失。

同理也可以延伸到中国人的爱情观上。你虽然在来信中没有罗列出对未来男朋友要求的条件,但是你有罗列自己的条件,于是我大概也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我想起有个朋友在博客上写过的一件事,说她有个朋友逼问她:“你到底要找个什么条件的?”她想了半天说:“我想找个能让我笑的。”

然后那朋友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你喜欢郭德纲。”

我朋友的答案看上去很莫名其妙,却最贴近爱情和幸福的本质。就像你相了二十二次亲,介绍人肯定会说他的工作是什么啊,是什么职称啊,并且也向他介绍你的家境如何啊,身高相貌如何。但是如果你和介绍人说“我要找个好玩的人,找个懂得爱的人,善良的人”,介绍人可能会觉得你不切实际,把你教育一通。

可是,人品性格,这些难道不才是我们得以爱上一个人的本质吗?反过来说,不也才是我们能够被人爱的本质吗?
人们常常觉得这些都是虚的,有趣啊、能逗你开心啊、有爱的能力啊……这些都不能当饭吃。可是我不这么认为,一个人的品性、气质、爱好、生活态度和三观,这些都不是精神层面上的虚妄之谈,它们是除了物质以外,生活中很现实的一面。

在两个人相濡以沫的漫长岁月里,当大家变成老夫老妻的时候,不就是靠你哄我开心、我哄你开心一起走下去的嘛;未来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不就是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才能一起扛过去嘛;要知道,人在慢慢长大之后,没有了救赎情结之后,谁都希望能和一个乐观幸福的人在一起。

谁都知道和创造幸福的人在一起才有幸福可言,才可能是笑口常开的。两个人都很无趣,都等着别人逗自己开心,最后只能是两个人都活得无聊。

我曾经看到有的男人以标准方式来择偶,二选一地选择了那个所谓“适合”自己的、条件好的女孩,结婚之后又觉得人生无聊,四处搞婚外情;也曾经听过女人愤愤不平地说,“我条件这么好,他凭什么不爱我”。

可是,就算你有车有房、你前途无量,这些标准都和爱情无关啊,你能让人家和你待在一起感到幸福吗?你会让他笑吗?你想寻找被爱的感觉,那你自己有爱的能力吗?

我们时常质问生活为什么不给我们幸福,却常常忘记问问我们自己,你有给别人幸福的能力吗?最重要的是,你能给自己幸福吗?你有好好享受你的生活,而不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东奔西跑、向生活要这要那吗?你能不依靠别人,自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吗?一个人要是连自己都没本事哄开心了,你还能指望他把谁哄开心了呢?

你问我幸福到底有多远,如果你指的是这样的标准化人生的标准化“幸福”的话,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你。人生无常,没有人是预言家。不过,我记得赖声川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向外看,向外去寻找。但当年纪渐渐大了,就要开始学习向内心看、向内心去寻找了。”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关注 看理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