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虽好,但得小心“肝”!

 

他汀治疗的肝损伤情况该如何处理?...



导语:

他汀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核心药物之一,不仅可以降血脂,还可以抵抗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的降脂疗效及心血管获益虽然已经得到反复证实和充分肯定,但他汀的副作用仍时见报道。特别是在我国,很多患者非常担心他汀的副作用,甚至到了"谈他汀色变"的地步。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汀治疗肝损伤的情况。




1
他汀类药物肝损伤的发生率
早期临床试验及长期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均发现,他汀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目前认为所有他汀都可能引起肝酶增高。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

一般认为,单一、轻中度的肝酶升高(即不伴胆红素的升高)并不能作为肝脏损害的特异性指标。患者若同时出现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直接胆红素异常时,提示肝脏可能发生器质性损害[1] 。


2
他汀类药物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性别、年龄】女性、高龄(尤其大于80岁)患者服用他汀时更易发生肝损害[1]。

【服用剂量】他汀类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特点,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他汀类药物诱导肝损伤的可能性增加[2]。因此,服用大剂量他汀时应加强对肝功能的监测。

【联合用药】他汀类药物主要经过肝脏细胞色素(CYP)P-450酶系代谢,当具有CYP竞争性拮抗或抑制作用的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时,可显著提高他汀类药物的药物浓度,增加他汀类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可能[2]。因此,当患者同时服用奈法唑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吡咯类抗真菌药、环保菌素、维拉帕米等药物[1]时,应加强对肝功能的监测。

 

【合并其他疾病】

慢性肝病:既往有研究显示,有慢性病基础的患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且一旦发生,出现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更高;

慢性肾病:他汀类药物除经肝脏代谢外,也部分通过肾脏代谢。因此当肾功能不全,他汀类药物由肾脏中代谢受阻时,其血药浓度提高而可能使肝毒性增加;

其他:既往关于他汀诱导肝损伤的个案报道中,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等都是常提到的合并的疾病,但均不属于他汀类药物应用的禁忌证范畴[2]。

【其他】体型瘦小虚弱者,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强体力劳动),遗传因素等[1]。


3
他汀类药物肝损伤的监测[3]
美国FDA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检测肝酶,用药期间不需要常规监测肝酶。需要注意的是与国外指南不同,,我国共识意见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根据具体情况他汀类药物服用后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

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开始后4~8周需复查肝功能,如果未出现异常,可调整为6~12个月复查1次;但当AST或ALT超过3倍正常上限值时,则需暂时停药后每周复查肝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对于转氨酶轻度升高(


    关注 医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