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深夜背书包自首:恐吓见效一时,伤害影响一生

 

愿我们的孩子每一段人生,都没有恐吓的阴影存在!...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遇之

图片:pexels
 1 
你这是违法!

去派出所自首,争取宽大处理吧!

面对权威人士的严肃告知,你会不会害怕?

我想任何人遇到这样的事,可能都会惊慌失措。

那如果被告知者是年仅11岁的孩子呢?

如果,最后,这只不过是妈妈的教育“吓唬”呢?

你是不是啼笑皆非?是不是又会特别心疼这孩子?

3月9号,安徽铜陵市一个11岁的男孩就遭遇了这样的事。

他用零花钱购买了五百多张游戏卡片,妈妈发现后,因为生气和担心,用“违法”、“自首”等对孩子进行“恐吓”教育,孩子信以为真,害怕地哭着深夜去派出所自首。
一些家长为教育省时省力见效快,把“恐吓”作为教育的杀手锏,殊不知孩子乖乖听话的背后,早已伤痕累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恐惧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恐惧,会使人的神经中枢受到强烈的劣性刺激,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呼吸短促、血压升高、口干舌燥、四肢无力等等,严重者会促使躯体疾病的发展,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而除此之外,恐吓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危害更隐蔽和深远。
 2 
吓唬人的“小伎俩”,不少家长认为不就让孩子当时怕一下听话一下吗?

事实上,“恐吓”教育留下的童年阴影在许多人的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烙印,并影响着成年后的生活。

有网友曾发微博说:小时候,天一黑,要是哭闹,就会被吓狼会来抓走自己,被吓多了,长大后一直胆小,怕黑。
心理专家指出:经常性的恐吓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而一旦恐吓内化,就会导致孩子形成胆小、焦虑、敏感、压抑等性格,对成年造成影响。

有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家长会采用“中国式吓唬”的方式管教孩子。

有些家长哪怕明知可能对孩子不好,但是当孩子不听话,自己还是会下意识地选择“恐吓”来逼孩子乖乖就范,当对孩子无计可施时,“恐吓”更是成为对付孩子的“杀手锏”。

然而威胁和恐吓的教育,恰恰是最“无能”的教育。

孩子可能因恐吓而暂时顺从,但是这招用多了,就会变成“狼来了”,起不到任何效果,不仅会扭曲孩子的价值,混淆孩子的认知,影响亲子关系,还会使家长的教育越来越无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辨是非,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带来的相应后果,然后改正,而不是让孩子在惊恐畏惧中乖乖听话。
 3 
当孩子不听话,当我们忍不住想吓唬孩子时,不妨尝试这样做:

1、表明态度

有时孩子不听话,其实是根本没明白父母话语的真正意思。比如三、四岁的孩子互相打闹,你跟他说,不许打人,但是他会认为,我没打人,我们只是在玩而已,于是会行动依旧。

所以,当孩子的言行引起自己的不满,先第一时间用明确的语言和坚定的语气,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态度及想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先前被恐吓自首的男孩为例:

这起自首闹剧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妈妈发现孩子把零用钱都用来买了游戏卡片,担心孩子玩游戏上瘾,影响学习,于是就恐吓孩子这是违法行为。

其实,如果,孩子妈妈发现卡片后,先明确表示自己对买卡片一事的反对,表达对孩子玩卡片游戏上瘾的担心,表明自己希望孩子能把精力更多的放到学习上来,孩子未必就一定不会听从妈妈的话。

说不定孩子明白妈妈的担心后,还会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做出相关保证,来安慰妈妈焦虑的心。毕竟,从相关信息来看,孩子还是很信任妈妈,很听妈妈的话的。

2、了解原因

有时孩子不听话的背后,是因为家长没有了解孩子心里的真正想法,因此家长的规定、道理才成了浮云。

曾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家人出去玩,买了橡皮人的孩子,在看到棉花糖的摊子后,提出要再买一个棉花糖。

家长觉得棉花糖又贵又难吃还不卫生,就不想给孩子买,提出买其他好吃的来代替。

可是平日里懂事的孩子却死活不肯,哭着闹着一定要买,家长百般解释安慰都没用。

后来,才知道,原来,孩子要买棉花糖的原因是要给手上的橡皮人“孙悟空”配“筋斗云”。

不知道孩子心里所想的大人,所有安慰都没落在点子上,自然也就无法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可能还会觉得孩子无理取闹,恼火异常。

所以,耐心沟通,去了解到孩子言行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解决问题。

3、提供解决方案

育儿专家兰海曾指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用明确的语言表明坚定的态度是第一步,更重要是,应该要想办法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提供一个可替代的方案,去真正解决问题。
比如当孩子经常性的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是恐吓孩子,再打人老子打死你,也不是吓唬孩子,打架是违法的,会被警察抓起来。

而是在告诉孩子“这样的动作对别人会造成伤害,是不可以做的”的同时,给孩子创造条件,比如让孩子去学跆拳道或家里买上拳击套拳击袋等装备,让孩子打过瘾,满足孩子的发泄欲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用正当的方式发泄。

新闻里的妈妈如果与孩子约定玩游戏卡的条件和时间来解决问题,就既尊重了孩子,又可激励孩子学习。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爱,而不是伤害。

当孩子不听话时,当孩子犯错时,当孩子叛逆时,多点耐心,多点包容,多点引导,愿我们的孩子每一段人生,都没有恐吓的阴影存在!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