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低下头,父母闭上嘴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犯错在所难免。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置顶
 
儿童心理课堂
,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阅读、看见


作者:杨小阳

图片:unsplash
 1 
接孩子放学,在学校门口看见一妈妈在训孩子。

断断续续地听见她说:

“你这孩子怎么总是这样?老惹是生非,太不听话了……你以后还这样吗?”

孩子低着头,搓着红领巾,不说话。

我听着有点难受,仿佛自己是那个被训斥的孩子,默默祈祷这一刻赶紧过去。

同时,我也深知这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

妈妈的话要么“轻轻地走,一如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要么“像乌云遮住了阳光,在孩子的心底抹上一层自责的掠影。”

无论哪一种应该都不是教育的目的。

我这么说,不是要责怪妈妈。作为一名男孩的母亲,我亲身体验过孩子“总……”, “老……”“太……”等让人崩溃的时刻。

说白了就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屡教不改,明知故犯。

以前,我也像这位妈妈一样,训一顿了事。以为这样就教育了孩子。

直到发生了两件小事,让我重新审视,这样的行为,是在“教育”孩子,还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教育”孩子。
 2 
一次是豆豆在学校被一个小朋友推倒,额头擦破了皮,我和对方的家长被请到学校。

其实,没什么事,就是豆豆在操场上翻跟头,那个小朋友按了他一下,头磕在地上,擦破了点皮,仅此而已。算不上身体伤害,更造不成心理伤害。

老师在向我们陈述事件经过的时候,俩孩子已化干戈为玉帛,有说有笑。

对方的妈妈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不停地跟我道歉,也让她的儿子向我儿子道了歉。我说没事,小男孩嘛,磕碰难免的。

妈妈可能觉得过意不去,想给我们一个交代,训她儿子说:“你怎么老是惹麻烦?看把人家弄伤了吧,你要是再这样,我就告诉爸爸。”

小男孩低着头,一副“我知道错了”的神情。

妈妈或许正在气头上,依然在指责: “你真是太不省心了,不好好学习,净惹是生非。知不知道错了?啊?知不知道?”

正是放学时间,小朋友开始排队了,老师看孩子没事,家长也不介意,就让俩孩子去收拾书包了。

在门口等儿子的空隙,那个小男孩耷拉着脑袋受训的样子在我的脑海萦绕不去。

他无缘无故按别人的脑袋,是不对。大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又对吗?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那么,在孩子道歉的时候,实际目的已经达到了。

那么,“你老是……再这样……太……净……”这样的字眼,是教育孩子的需要,还是为了让孩子心存愧疚?或者是习惯性的抱怨?

从孩子耷拉着的脑袋看,显然是后者。
 3 
还有一次是,豆豆早上起床比较磨叽,当他坐下来吃饭的时候,我们已经吃好了。

如果等他吧,势必上班要迟到;

如果不让他吃饭吧,又担心他挨饿。

正在我憋着一肚子火的时候,对大人的情绪后知后觉的豆豆,慢吞吞地喝下了第一勺粥。

已经等得很不耐烦的他爹,一把抓住他手里的勺子,大喝一声:“你要么端碗喝,要么就别喝。全家人等着你呢,还用勺子?

豆豆也是气大,把勺子往桌子上一扔:“那我就不喝了!

这下,爸爸的“权威”受到挑战了,他把孩子逼到墙角: “你还扔勺子?你凭什么扔勺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知不知道?

豆豆低着头,似乎是哭了。

他爹余怒未消: “你还哭?你凭什么哭?全家都在等你,你知不知道自己错了?

儿子不知声。

他爹丝毫未意识到,现在不仅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自己还带有“恃强凌弱”的气势:“你磨磨蹭蹭是第一错,扔勺子是第二错。错了就要认,知不知道?

……

结果那天早上,豆豆没吃饭,我们也都迟到了。

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且能够吸取教训的话,那天早上的冲突显然没起到这样的作用。

因为,自始至终,都是爸爸在告诉孩子错在哪里,知不知道自己错了,还试图强迫孩子认错,几乎没有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再说,大人认为孩子在磨蹭,孩子意识到自己在磨蹭了吗?“磨蹭”的标准是谁定的?“磨蹭”等于“错”吗?……
 4 
回想我们的孩童时期,经常是莫名其妙被训诫一顿,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胆子大的,还嘴反击。

胆子小的,悄没声息。

场景往往演变为,一个低着头,心里默念:说完了没,说完了没,什么时候才能说完?

另一个唾沫星子乱飞,越说越来气。

或者,两个人唇枪舌战,鼻涕眼泪交织飞舞,最后两败俱伤。

如果说这是教育的话,无疑是无效的教育,也是情绪失控的教育。

好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在错误中得到成长。

像我儿子起床“磨叽”,比大吼大叫更好的解决方法有,

早喊他起床十分钟;

提前打开房间的灯并打开音乐;

告诉他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早餐;

若还是来不及,就不吃早餐,但是忍住不心疼不发火。

哪一种都可以有效地避开冲突。即使战争的警报拉响,只要父母放下手里的枪(闭上嘴),孩子在低头的瞬间,已然熄了火。

无声的语言,往往是最有力的语言。

再说我儿子同学的妈妈,她可以对孩子说:“我看见他的头上擦破了皮,你也承认了是你弄的,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

但是,你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且我们不希望再发生同样的事。”

陈述事实,表明态度,就事论事,解决问题。这比情绪化的语言更接近孩子的心灵。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犯错在所难免。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任何时候,记得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一旦他停止申辩,低下了头,要么是知道错了,要么是羞愧难当,要么是宁死不屈,无论哪一种,我们最该做的是,闭上嘴。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


欢迎投稿,邮箱:tg@yrbaby.c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回复 1 至 5 任意数字,查看热门文章


    关注 儿童心理课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