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马云有用吗?不想娃996,这样做或许才有出路!

 

孩子的童年真的需要多点快乐。...

1. 热议 996

这几天,满屏都是 996 (早上 9 点上班,晚上 9 点离开,一周工作 6 天)。网友调侃:工作 996,生病 ICU

超人马云四天三谈 996 ,更是把他自己和这一话题双双推上了风口浪尖。



可是,怼马云有用吗?

这个世界最怕的就是: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家长们深知这一点,丝毫不敢让孩子懈怠。上网搜搜「几岁报班」,你会发现满屏都是这类标题:



三岁 12 个辅导班,娃的日子不会比 996 轻松吧?

我们还是多想想,如何避免娃每天996吧!

2.谁在催生家长的起跑线焦虑?

身边就有这种每天送孩子赶场上辅导班、兴趣班的父母,聊起来,他们也是一肚子苦水:

我们也不想让孩子这么累,可是周围孩子都报了,老师讲课也是跟着大多数孩子的进度。一考试,唰,全班都是 100 分,只有我家孩子 98 。我们不在乎这 2 分,可是连着几次,因我家孩子拖班级后腿,老师就来找我们谈话了……

一个孩子站起来了,其他孩子都得跟着站起来,这让人想起「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里,每个观众都有座位。前面有一个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都要跟着被迫站起来。最后全场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

所有人都更累了,但谁也不愿坐下来

就好像前段时间疯传的「聪明药」,一个孩子吃了,其他孩子不甘落后,冒着上瘾的风险,也跟着吃。
※ 图片来源:纪录片《药瘾》截图


这年头,人人都压力山大。工业经济时代,300 年人类的知识总和才翻一番。而如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 5 年知识就会翻番。

老师压力大,找家长谈话;家长压力大,给孩子报各种班……很多小学生每天 6 点多就起床,早读、上课,下午放学了,还有校外辅导班在等着。

晚上八九点钟进家门,晚饭还没吃,就被催着做家庭作业,每天忙到 10 点、11 点都是常事。

周一到周五如此,双休日也被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填得满满当当……

心疼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被「剧场效应」绑架的现代教育,出路在哪里?

大人可以 996,不休息不玩耍,那么孩子呢?孩子如果不休息不玩耍只埋头学习会怎样?

3. 没玩够的孩子是消沉的

美国有个非盈利机构叫「国家玩耍研究院」(NIFP,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它的主页上有这样一句话:「玩耍」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消沉和抑郁。
NIFP 官网截图:The opposite of play is not work, it is depression.Play 这个词,翻译成「活动」或许更合适——大人和孩子都需要活动,大人的休闲娱乐运动,与孩子的疯跑攀爬玩耍,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只是,Play 对于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NIFP 的创始人 Stuart L. Brown 博士说:不让孩子玩耍等于是让他们处在一种情感与感官的饥荒之中

4. 玩耍是孩子的事业

估计写下上面这些文字,有家长会来拍砖:

只让孩子玩,不学习,孩子成绩赶不上你负责?!

长久以来,我们抱着「玩会影响学习」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很多家长都这样训斥过孩子:「就知道玩!你就不能学点东西?」

这是把玩当成了纯粹的消磨时光,当成了学习的调剂

而事实上,玩耍跟学习不是对立的。

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还处在认知心理学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和前运算阶段(2~7 岁),期间,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和游戏来进行学习,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内部化的活动来建构符号意象。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我们不反对刻苦学习,但学习应该是脑力劳动,不应该变成纯粹靠意志力支撑的体力活。



大脑转不动了,强迫孩子坐在那里,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近视了、驼背了、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内驱力不足的情况下消极怠工。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

有益的玩耍,就是学习;而科学的学习,就是玩耍。

我们应该以玩促学,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愉悦。

5. 玩耍打破学习的边界

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说:

课堂上,当我对孩子们说「我们接下来要学习……」时,

孩子们好像都没什么兴趣, 脸上往往写满了心不在焉。

而如果我说:「嗨,我们接下来要玩一个游戏……」

孩子们的眼里瞬间就会放光,注意力也会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为什么游戏这么神奇?

科技教育实践家、免费网上教育平台及非营利机构可汗学院的创办人萨尔曼·可汗在其著作《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The One World Schoolhouse)一书中说: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无边而又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

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学生们被「困」在了一种根深蒂固而又安于现状的教育环境中……

正是这些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特意指出这种联系……

玩耍和游戏正好帮孩子打通了这些人为设置的壁垒——

  • 玩球类运动,学习团队合作,学会人际沟通,学会观察和运用策略,当然还有身体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
  • 玩假装游戏,比如过家家,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便于感知他人的立场和做法,对孩子的语言、协商与交流技能等,都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和提升。
  • 玩积木等搭建类游戏,搭之前要想好自己搭什么,要观察、思考选用哪些形状才能实现他的构想,因此积木能锻炼孩子的想象力、结构思维、造型能力。不仅如此,积木还能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创造力,发挥孩子的组织力、理解力,增强耐力,培养孩子对建筑科学的兴趣。
  • 玩沙、玩水,扔纸飞机,孩子学习的范围从重力,到物体的运动,他们的视野也从漂浮的小船,到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
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通过玩耍探索这个世界如何运作。

不割裂学习和玩耍,你会发现:孩子可以从玩耍中学到一切!

只要孩子有兴趣,他可以玩音乐、玩文学、玩体育,甚至玩数学……

6. 小结

学龄前,孩子玩好了,将来才能学习好。

再次强调,我们提倡让学龄前的孩子多玩耍,不等于不学。《游戏力》一书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可以变得有趣

学习也不例外。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我们要多给他提供自由玩耍的机会,让孩子以适合他认知特点的方式去学习。

在人人 996 的当下 ,游戏力或许是解救孩子的一条出路。

孩子的童年真的需要多点快乐。

我们成人或许应该多想想办法,如何让压力变成游戏力,而不是把压力都转嫁到孩子身上。◈

策划:小宝妈

作者:那小石

编辑:喵萌
◆ ◆ ◆  ◆ ◆
引爆孩子学习力的好课来啦~
学龄前奠定 7 块学习力的基石,
将来孩子成绩不愁
优惠拼团⏳倒计最后 1 天
趁现在优惠价,不要犹豫哦~
明天就恢复原价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入手!


    关注 爱贝睿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