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当文化类节目遇上短视频,“几分钟”能爆发多大能量?

 

当文化类节目“抖”进生活:更近一点,触碰年轻一代;更深一点,展示鲜活文化。...



当文化类节目“抖”进生活:更近一点,触碰年轻一代;更深一点,展示鲜活文化。

“大禹治水,曾将华夏划为九州,九州之首是冀州,冀是希望的意思,而珍藏守护这片希望之地的历史文化宝库,就是今天的主角——河北博物馆。”

在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三期播出前,《国家宝藏》官方账号在B站(bilibili)发布了一则名为《国家宝藏 第二季:预告3-1 河北博物院,再现汉唐荣光》的短视频,生动的文案辅以精彩的混剪片段,引发众人“围观”。其播放量达2321.3万次,弹幕60.8万条,点评分达9.8分。

在文娱市场,文化类节目与短视频几乎同时兴起,二者看似在不同轨道各自前行,实则有着诸多互补交融之处:层出叠现的文化节目给短视频平台带去优质内容,以填补其内容匮乏的缺陷;短视频更接近受众的渠道,又助推着文化类节目走向大众
越来越“亲近”
文化类节目火热,是近年来最为突出的荧屏现象,在以不同角度入题的精品文化节目走向大众的过程中,短视频也是重要推手

以文博探索为主题的《国家宝藏》,在传播中便一直把短视频平台抖音当作宣传重地。除了央视综艺、小央视频(央视网原创短视频账号)等官方制作的节目片段、预告短视频,抖音上还有很多用户自传片段。小央视频上传的几个颇具特色的短视频——几位博物院院长对第二季节目的剧透:河北博物院院长罗向军介绍了一个错金银青铜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讲述了一个西方进贡的祭祀器物等,在生动描述之余,又不透漏文物具体名称,引发了诸多用户好奇。

此外,《国家宝藏》在B站也建立了其官方账号“CCTV_国家宝藏”,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UP主,其专栏里共有155个关于节目的完整视频、预告和精彩Cut,拥有粉丝69万,总播放量达4919.6万。
将短视频当作传播主要站点的,还有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官方抖音号粉丝达51.9万,其第二季节目中演唱片段《知否知否》,更是获得101万的点赞。除此之外,节目在短视频平台西瓜视频上,各类古诗词的演唱片段,也有不俗播放量。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另一档聚焦古诗词的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则侧重用“飞花令”擂台与短视频相拥。在西瓜视频里,除了可以直接搜索到《中国诗词大会》完整的节目视频,通过CCTV微视直播间(112万粉丝)、央视网(472万粉丝)等官方账号,用户可以看到许多选手 “飞花令”打擂短视频,如选手高晗与贺莉然经典的“月”字“飞花令”对决,播放量12万。
在优质文化节目“流行”的背后,可以看到,以短视频对接更多受众,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正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向更轻量化、年轻化的短视频平台靠拢,在全媒体语境下,文化类节目的短视频传播正迎来新的爆发点。
越来越“流行”
在以往的传播语境中,电视是文化节目的主要出口。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媒介融合与多次传播成为新趋势,文化节目在传播模式上,也开始突破曾经“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开启了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多渠道传播模式。近几年涌现出的《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都在积极地改变内容生产到传播的过程,努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文化类节目与短视频平台的联动,可以一定程度消解文化节目的高冷感,让用户自发参与到这份“文化”传承活动中来,实现“从高处来,往低处去”的传播模式,让人们从接受文化变成传播文化。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在谈论文化节目《魅力中国城》传播方式时提到,“短视频未来会成为电视评估的重要标准,如果从城市内容征集、发布、传播都把抖音或者快手作为节目宣传的重要环节,通过抖音和快手短视频宣传美食美景美文化,效果会更好。”

火热的短视频,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随着短视频市场发展的成熟,部分短视频平台也张开双臂热情拥抱日益火热的文化综艺。
不难发现,短视频平台如今已成为众多文化类节目的宣传重地,一些短视频平台也从文化节目传播者向制作者转变。由快手与看了吗视频联合制作的《传承的力量》等文化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短视频平台融合,其中,村落文化、戏曲、舞蹈、乐曲等文化内容,在各短视频平台也有不错的传播。
据CNNIC第43次调查报告显示,目前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6亿,文化节目与短视频的不断对接,必将带动文化类节目传播的新“蓝海”。

作者:徐蕾 何久

编辑:王海婷 曾宇衡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关注 广电时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