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头条】艺人与综艺——米诺陶诺斯与忒修斯

 

艺人应不应该参加综艺呢?...



文|石榴

即便曾在《奇遇人生》中获得一致好评,但当经纪人关于是否参加综艺的询问再次放在面前,春夏给出的答案依旧是拒绝。

“比较矛盾的一件事情是,你做一件事情你觉得成长了,但不意味着这件事情别人看上去是好的”,向来文艺的春夏给出的答案同样清晰而感性。

观众赞叹于她的头脑,但在这份称赞的背后,则是春夏过去一年间除却两部综艺外的近乎零曝光。

2018年的“厚积”,终会在未来“勃发”。但对于目前仍没有看到结果的春夏而言,却依旧少了那么些证明自己的底气。她也曾困惑于不被认可的努力,“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我是模特”,说到这里她有些哽咽,但态度却依然坚定,“我们真的要在这个时期去做这些事情吗?”
这不是观众第一次在《我和我的经纪人》中听到演员对于综艺的排斥。

想要在未来一年摆脱曾经综艺留下的标签的朱亚文、直言频上综艺会让观众跳戏的白宇,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艺人对于综艺节目180度的转变。

从曾经趋之若鹜到如今的洪水猛兽,在“安排”与“被安排”的风潮中,四位固定MC退出了《奔跑吧》,六个人的男人帮终止在2019年,曾切割了无数观众碎片时间的综艺宝藏,也正在被分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侧面。
绕不开的两座大山
当琪仔第N+1次在《我和我的经纪人》中落泪,荧屏前的观众也不得不承认,所谓光鲜亮丽的娱乐圈或许并没有观众想象中那样美好。

人设困境、转型危机、闻讯暂停、宣传空白……不论舆论场上的口碑怎样,《我和我的经纪人》的确戳中了吃瓜群众的兴趣点。那些不为认知一地鸡毛像是一片巨大的“瓜田”,极大的满足和平衡了观众的窥探欲望。

但这些让大众津津乐道的现象,对于身处漩涡中心的艺人而言却并不乐观。

在节目中,乔欣不止一次强调的“我希望2019年能一直工作,一刻都不要停”,从中或许可以嗅出了不少紧迫的意味。
自从《欢乐颂》之后,乔欣似乎便被困在原地,再没有让人印象深刻影视作品面世。在节目中,经纪人浩浩和乔欣的迷茫,可以用“对于明星而言,没有项目就等于失业”这句话用以总结。

尽管在公众的认识中,明星的世界往往意味着“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但相应的,唯有作品上线期间才是有集中曝光阶段的艺人,的确很难保证在长时间的不露面中保证商业价值不掉队。

而这也正是艺人对于综艺两种割裂态度的根本原因——曝光率和标签化,那是艺人绕不开的两座大山。

山的这头,是成本低、见效快、高曝光的优异平台,在360度无死角的拍摄和后期剪刀手的神奇作用下,足以丰富一名艺人更为整体的人设形象。

如同出道五年间作品寥寥但在综艺中极具存在感的白敬亭,在高情商、高智商的表现下亦“杀”出了一条血路。
山的那头,是在商业价值之外更加迷茫的事业基础盘,过度消费和降低神秘感对演员来说,都意味着作为演员的职业定位被模糊。

就像是被称为《快乐大本营》“亲儿子”的魏大勋,在综艺世界里的驰骋,但却让人在他的演员身份上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便演技精湛如邓超,也在越走越远的综艺之路上,被质疑与固化。

记忆点有了,却又饱受标签困扰;曝光多了,却丢失了独特性。不论是成熟期和上升期的艺人,综艺的地位都在变得愈加尴尬。
脱粉反击下

愈加清晰的鄙视链


如果说艺人对于综艺的取舍是内在动因下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量,那么大众对于艺人参加综艺的态度转变,则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韩国娱乐圈,有这样一个默认的排序:演员>爱豆>综艺人。即便在中国并没有这样清晰的地位排序,但舆论场演变至今,那条无形的鄙视链却愈加清晰。

曾与“高级”挂钩的“国际章”,一朝下凡,就像是“你最要好的朋友,和你最讨厌的人玩在一起的感觉”,收获的不是粉丝对于其感情生活的期待和好奇,而是毫不留情的脱粉反击。
“最后让自己下定决心让我结束怡迷身份的,就是连名字我都没有听过的新综艺了吧……总结这十几年自己的心路历程,就是看着一个人从电影变成电视剧演员,最后变成综艺咖的过程。”

单枪匹马搅动一滩浑水的章子怡吧吧主,或许正是万千粉丝中的一个缩影。那些将章子怡这些年来事业的变动总结为“罪行”与“堕落”的质疑背后,是无处不在的鄙视链现象,更是当下年轻一代寻求群体认同的心理轨迹。

互联网诞生以来,无疑培养起了大量的“沙发土豆”,而与“沙发土豆”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被洗脑的“知识精英”。

到今天,两者被社交媒体进一步割裂的结果,是一个个独立又相互交织的观点的鲜明对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审美鸿沟和话语权争夺的牺牲品,综艺所担任的正是鄙视链的上游和下游愈加泾渭分明的符号。
所以,如今我们不时就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类似的战斗。不管是“老艺术家”在综艺中露面,还是娱乐至死的标签下被过度消费的形象,伴随着接连不休的争吵,那条让人啼笑皆非的鄙视链几乎已经成为了大众的默认共识。
一座答案未知“米诺斯迷宫”
那么,艺人到底应不应该参加综艺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性价比平衡性的问题。

对于停留在“吃瓜”“娱乐”阶段的普通群众,普罗大众与演员的接触主要来源于荧幕,相应的,对于他们也只限于其所树立的人设。

在《我和我的经纪人》第四期节目中,一个街头采访让张雨绮红了眼眶。

《美人鱼》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无处遁形的私生活面前被无限放大。如今加持在她身上的大女人、猎豹女标签,让她的事业进入瓶颈期。

“大众会把角色和你本身就化为一体了”。对于张雨绮而言,与其说综艺节目将戏路限制了,倒不如说是以往接的戏产生的戏路限制更大。
这一段对自我的深度刨析,最终以收获#心疼张雨绮#这一热搜为结局。虽然并不能盖棺定论张雨绮的荧幕形象就此转变,但她此次展示出在强势的外表下更为感性而坚强的一面,的确对她改变舆论方向有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对于曾被影视形象而深深禁锢的艺人而言,综艺或许是那个展示自我的重要台阶。

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的是,综艺对重塑艺人形象非常有利,但这种有利也仅对于清楚自己定位的人有效。

从本质上来说,并非完全要求将演员的本我暴露在大众面前,而是需要根据台本进行一系列的扮演,从而提升娱乐效果的综艺节目,或许也可以归纳到表演的范畴中来。

那么,对于绝大多数艺人而言,参加综艺无以为惧,学会正向利用这种“标签”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当黄磊在《爸爸去哪儿》中展示好丈夫、好爸爸的形象,在《极限挑战》中变身“老狐狸”,在《向往的生活中》强调“黄小厨”的不可或缺,那些一个个加持在他身上的标签,最终演变为影视作的加分项。
归根结底,参加综艺并不可怕,找到荧幕形象和综艺人设的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

不久前,《青春环游记》宣布了白宇的加盟,对于标签化和曝光率的考量,其团队最终选择了前者。

但因此就可以盖棺定论这个“标签”就一定会是消极的吗?似乎也并不见得。

就像是传说中,克里特王国的国王米诺斯为了囚禁半牛半人的怪物米诺陶诺斯,打造了一座迷宫,直到雅典王子忒修斯自愿进入迷宫击败了这只择人而噬的牛头人。

对于的艺人而言,综艺是那座复杂曲折的米诺斯迷宫。在进入那座迷宫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韩英楠
编辑 | 昆仑
校对 | 黄平


热文

讨论之余,《新白娘子传奇》如何打好服务观众这张牌?



拉片:三部《暗黑者》,五年网剧颜值进化史



中国特色下,民国悬疑剧的“攻”与“守”



END


合作交流
商务合作|约稿转载

微信:hanyingnan123


    关注 娱三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