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手机”和“学习”的爱恨情仇

 

沉迷游戏、手机上瘾、拖延、不专心和磨蹭的背后,全都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遇到了困难。...

来源丨小石头侃升学

(ID:xiaoshitoushengxue)


引言


小石头曾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孩子到了初中阶段,最大的BOSS不完全是学习,而是青春期。这个阶段,不光家长被怼得难受,孩子自己也受罪。为了和家长一起,陪孩子顺利迈过青春期这道“坎儿”,我们组织了青春期系列讲座。

4月12日(上周五)晚上,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肖广兰老师的第一场讲座《陪青春期孩子闯关攻略》,得到了广泛好评,很多家长通过链接给我们提了很多问题。

讲座结束后,肖广兰老师和她的搭档戴艾芳老师一起,把问题仔细进行了归类和解答,并由戴老师分两次进行在线答疑。戴老师是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我们这次讲座活动的奖品、万千心理热卖新书《反思的爱》的译者。

4月17日(周三)晚上的在线答疑,戴老师带着家长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秘了青春期孩子“手机”和“学习” 爱恨情仇背后的根源,并跟家长一起梳理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我们截取了答疑中的精彩部分,分享给大家。


回顾
在上周五的讲座中,肖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孩子在青春期要闯的三道关: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和身心巨变。但从收集上来的问题看,我们发现,关于学业的问题数量大大超过了其他问题的数量。其实,学业、人际关系和身心巨变这三个压力,对孩子来说不相上下;甚至可以说,人际关系和身心巨变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比学业还要大。所以,建议大家全面关注,不要厚此薄彼。
收集上来的关于学习的问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大部分的学习问题是和手机使用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所以,我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呈现和讨论。大家可以先看一下下面几种典型的问题场景。

典型问题

场景一:每天放学回家就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一直要到晚上11、12点才去写作业,直到凌晨2、3点才上床睡觉,早上7点起不了床。

场景二:如果在孩子玩游戏期间提醒TA,导致这局游戏输了,TA就会冲我发脾气:“都怨你,又没赢”,然后一直要玩到赢为止。这个时候一点儿都不能沟通,否则,TA会摔门、发脾气。

场景三:回家不想写作业,刷屏。一方面想写做作业,另一方面想看手机。定了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但总超时,于是干脆放弃。

场景四:每天放学回家就惦记着玩手机,其他事情都不认真做;要做也是应付差事,不讲究质量。

场景五:初中后不适应快节奏的学习,做作业不专心,磨蹭,偷玩手机,熬夜,第二天状态不好,恶性循环。

提出这些问题前,我相信家长们已经寻找并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向别人求助。但有些“正确“、”科学“的建议和方法不仅没有发挥作用,还让家长们感到更挫败。事实上那些“应该怎么做”的具体建议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试着理解、思考孩子问题的方式和过程,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被某个问题所困扰,我们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该怎么办。大家可能会说,老师,我平时就是这么做的呀。孩子的问题不就是不爱学习吗!老想着玩手机吗;我们不是就该不让他玩手机,引导他好好学习吗。这种理解没毛病,但是,这个问题真不像大家看到的那么简单。

首先,关于“这个问题是什么”,看似简单,但想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不容易。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只需要描述出基本核心要素就行: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TA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不要做过多的推论和假设。因为尽量“客观”是找到原因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仅仅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不是很客观。

其次,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从大家对问题的描述里,我发现有这样几种倾向:
1.把行为表现看作原因——因为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所以玩手机,或者因为玩手机所以没心思学习;

2.把孩子烦躁、愤怒、焦虑或自卑的感受和情绪归结为 “问题”,认为这样是不对的,要赶紧解决。认为孩子乱发脾气,不尊重家长,自控性差、自尊心脆弱等等。
如果我们这样归因的话,实际上是把孩子的行为,或者孩子遇到的困难,当作了原因,而真正的原因被当作了“问题”。其实,在沉迷游戏、手机上瘾、拖延、不专心和磨蹭的背后,全都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遇到了困难。

有了这样一个理解和思考过程后,最后才能进入大家最关心的“我该怎么办”环节。我把这部分总结为“黄金五步骤”:
黄金五步骤

1

暂停

2

感受

3

观察

4

思考

5

回应


需要强调的是,最后的“回应”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完全取决于前面的四个步骤。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很多家长通常很快地就会做出反应,这个反应更多时候是“本能”的反应而不是 “有效”的回应。有效的回应需要通过前面的四个步骤,才可以获得。所以放慢反应速度,就是成功的开始。

当孩子看手机、玩游戏、或者从事其他娱乐活动的时间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当你一忍再忍、已经忍无可忍;当你想要:好心劝说,威逼利诱,恶语相向,最后却只能无奈接受时……

先停下来!这很重要,虽然我知道,这对于家长来说很困难,因为家长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情绪和压力。
停下来之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感受:感受自己的情绪。生气?愤怒?焦虑?无助?绝望?然后,感受孩子的情绪:(试着猜一猜,TA现在可能的情绪状态)兴奋?开心?焦虑?无助?绝望?生气?

这个环节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感受自己的情绪,给自己的情绪命个名,这个过程可以让家长不被自己的强烈情绪淹没,不会因为太生气或者太焦虑而有所动作。在强烈的情绪主导下,你给出的任何合理建议或者帮助,对孩子来说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指责、被批评。

比如,你是在非常愤怒、声音巨大、表情狰狞的情况下说:别玩手机了,快写作业。孩子更多地会把你的好建议,理解成为对TA的批评和指责。青春期的孩子对这部分非常敏感,那一刻,TA可能就没法接受你的好意,更多的会是直接反抗和拒绝沟通。

如果有足够的空间,你可以猜猜孩子可能的情绪状态。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的感受是对的,但你得承认,你不一定能确切地感受到TA的情绪。比如,你认为,这会儿TA就是故意跟你作对、就是故意反抗你,但你的推论有可能是错的。
第三步是观察,那么,要观察什么呢?简单说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观察自己的行为。

观察孩子的行为相对简单,因为我们一直在“盯”着他们。但是,我们往往观察得不够客观,因为我们看到孩子玩游戏的时候,马上就会想:又玩游戏,又在偷懒。也就是说,我们会非常快地给孩子的行为下一个结论,而这往往会导致我们无法给出孩子需要的回应。

观察自己的行为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我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孩子的问题,我只需要关注孩子就可以了;但是大家要明白,孩子会看到家长的行为、会感受到家长的情绪,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他们敏感地捕捉到。他们可能也会非常快速地得出一个结论,“我爸已经受不了我了,他已经对我彻底失望了,我好失败”或者“我妈就是不信任我。我好差劲”。

这会导致一个双重误解:家长非常努力地想帮助孩子,但是因为自己的情绪太过强烈,可能会把孩子面对的困难误解为孩子没有自觉性或者故意作对;孩子也会把父母的“担心”或“关心”误解为对自己的批评和指责。

所以,建议家长在描述孩子的行为时先别着急下结论,也别着急推断,就仅限于孩子的行为。然后,再进行下一个关键步骤——思考。
思考比行动更重要。思考的质量决定你能否给出孩子所需要的回应。我们既要思考自己行为、情绪背后的原因,也要思考孩子行为、情绪背后的原因。经过思考,你会发现,原来孩子的行为可能引发了自己的很多焦虑,而这些焦虑的感受,可能会夸大孩子本身的问题或可能的后果。同时,这些焦虑会让我们无法看到孩子面临的真正困难。

当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困难,也可以在内心里认为:我的孩子遇到了困难,他正在为学习而焦虑,他因为焦虑不能集中注意力,因为这些困难不能停止游戏,你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理解,这个理解会改变的你的状态;当你的状态发生变化,比如没有那么焦虑,没有那么紧张时,孩子会感受到,这就会给孩子带来很积极的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会成为TA去改变和尝试调整的动力。

在最后的回应环节,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些回应时的基本原则:
1.以不破坏关系为最低标准。注意,当你提出建议,孩子拒绝甚至发脾气时,这不是破坏关系;但是当你用更强烈的情绪来压制或者用无视来忽视孩子时,这是在破坏关系。

2.回应的方式、态度和姿态比回应的内容重要100倍。因为当你给孩子提出建议时,孩子更多地会从你的非言语信息来感受你。如果你很生气、很愤怒、很焦虑,他们会更多的感受到这些情绪,从而无法有效接受到合理的建议。

3.以孩子的需要和困难为依据。

4.以表达好奇、理解和给予帮助为核心内容。

5.不要迷信“专家”“老师”的具体建议。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自己说了算。

6.不论回应之后孩子有何种反应,尽量不指责孩子,也不要自责和内疚。


讲完这些,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时的例子——孩子因为作业太难、拖延逃避,一直玩手机,直到最后时刻才开始写作业,家长想要在合适的时间提醒孩子停止游戏,早完成作业、早点休息。先完成暂停、感受、观察和思考四步骤,然后考虑如何回应。

如果孩子玩游戏是因为学习遇到了困难,太受挫,从而焦虑而想逃避功课,家长可能的回应:XX,可以先停一下吗?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玩,可是时间已经很晚了,我建议你在XX分钟内结束战斗。孩子大概率的回应会是:生气、发脾气、摔门或者哭闹。

面对孩子的愤怒、摔门等激烈的表达,家长需要先hold住自己的情绪。通常情况下,家长无法给予孩子合适的回应,往往是因为无法面对孩子异常激烈的情绪。家长会进入“战斗”-“逃跑”模式:要么失控、崩溃,用更强烈的愤怒对抗,要么陷入无助绝望“逃跑”、“屈服”。为了避免进入这种模式,这时你需要再来一遍黄金五步骤。


结语
大家一定要记住:

1.不要害怕孩子的情绪。要接纳孩子情绪的合理性,但不要认同和屈服于孩子的行为。

2.不要用孩子的情绪针对自己,以避免错误归因。虽然孩子的情绪可能跟你有关,但往往不是你认为的那些原因,一切都是因为孩子太在乎你。

调节、涵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是陪孩子度过青春期的关键。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困难,对于任何家长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家长们不要因为一次不奏效,一次不起作用就放弃。请给孩子一些时间,也给自己一些耐心。当你可以让自己等待时,就可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他们才有机会去努力,去改变。
• end • 
有想听4.17号答疑的家长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回顾


    关注 小石头侃升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