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头条】“老艺术家”入侵背后,偶像综艺强烈的求生欲与走不出的怪圈

 

偶像综艺的出圈背后,在于与观众建立的情感共鸣。...



文|石榴

狂欢仍在继续。

从争夺首播时间的《以团之名》与《青春有你》,到同日battle的《青春有你》收官之战与《创造营2019》首播盛典,尽管一再被唱衰,但无可否认的是,2019年,那些属于偶像元年的高光时刻依旧存在。

前方战火愈燃愈烈,后方的守城者亦在思考。

相比于仍在蓄能期的新男团们,这一批从2018年偶像元年间走出的偶像们,如今满打满算已经出道了一年的时间。

但故事并没有从成团的那一刻结束。“大厂”“土创”更像是那个盛装梦想的世外桃源。出道的这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再次成为大浪淘沙之下的被审视者。

对于追求持续性和高频次曝光的偶像经纪公司而言,这是人气迅速变现的一年。因此,相比于消耗大、周期长的音乐作品,成本可控、制作周期更短且利于人设塑造的综艺成为合理的选择之一。
围绕新晋偶像展开的网综的层出不穷,是2018年以来,偶像们维持人气最普遍的方式。从单纯展现偶像工作生活小花絮的《火箭少女研究所》到将少女们拉到荒漠雪山的《横冲直撞二十岁》,从囿于粉丝圈层的《奇妙的食光》到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探讨新式观察秀的《少年可期》。

经营、旅行、日常、观察,触及着方方面面的偶像综艺似乎给予了偶像们全方位展示自我的舞台。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策寒冬与市场饱和状态之下,市场环境骤变带来重新排序,这类在偶像选秀后涌出的“偶像综艺”,正在遭遇着同样的危机。
出厂一年,限于圈层
“朱正廷做完菜去穷游,穷完游竟然又来拜师了,孩子真是真不容易”。

《少年可期》是朱正廷第四次以常驻嘉宾的身份参与到综艺节目中去。在此之前,他曾分别与“大厂男孩”们在《奇妙的食光》中开餐厅,和范丞丞、王子异等队友在《青春的花路》中完成穷游之旅,如今再次带领乐华七子NEXT拜师求教。
在一年的时间里,以他为代表的新偶像们,转战于各个综艺之中,企图为人气打好地基。

从产品思维角度来看,以加强冲突、满足观众窥私欲等真人秀的方式去吸引大众关注,或许是流量时代行之有效的吸粉路径。

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观众们并不买单。“这是只拍给粉丝看啊,来自一个没有追过土创的一脸懵女孩”。略带戏谑的评论或许只是一句小小的调侃,但事实上,这样的疑问并非空穴来风。

在过去一年间,为偶像们量身制作的综艺节目,成为“追星女孩”们持续娱乐消费的新型内容。但是与其初衷相悖的是,这场耗时耗力的“人气维稳”并未触及饭圈之外的大众。

纵观这些偶像综艺,一个共同特征是,或是如同《火箭少女101研究所》,更注重偶像个人形象和私下生活的展示,以满足舞台和演出之外,粉丝对于偶像个人生活的追逐和挖掘;或是如同《奇妙的食光》、《青春的花路》,从固定嘉宾到飞行嘉宾几乎都被大厂男孩承包,被粉丝们称为《偶像练习生》番外篇。
被戏谑的成为“毕业之后偶练商学院”的偶像综艺们,更多的是对于原有圈层的一再巩固,似乎并没有对引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归根结底,某种意义上,在市场急需对应的系统化出口以及多样化的内容表达之时,这种带有一定缺陷的内容生产方式很难持续性地成功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偏好的内容。

对于产业来说,成团仅仅只是开始,如何让自己养成的偶像维持热度才是真正的硬仗。

利用综艺导流虽然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捷径,但放大来说,偶像的受众是粉丝,而综艺的受众则不仅仅局限于粉丝。

如今,300位偶像再次气势汹汹而来,在自我高估和膨胀被打破后,大众的舆论导向使其重新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和状态。

这类在偶像选秀后涌出的“偶像综艺”,也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求生欲望。
被“老艺术家”们支配的偶像综艺
当乐华七子NEXT,与腾格尔在草原相遇,和郑秀文讨论不做艺人的幻想,多少让人有些出戏。

不过,开宗明义,新生代偶像与老艺术家们的相遇,在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少年可期》这档节目不同于以往偶像综艺“自说自话”的大众化基调。

如果说《青春有你》邀请蒋大为、黄豆豆、滕矢初、王洁实四位“老艺术家”组成艺术指导团,《以团之名》邀请高晓松、欧阳奋强等为特聘导师坐镇点评;《创造营2019》邀请偶像始祖郭富城、苏有朋、黄立行、胡彦斌担任班主任,是处于上游蓄能阶段的偶像养成节目们在政策之下的被动妥协,那么,以《少年可期》为代表的处于下游泄洪阶段的偶像综艺们,对老艺术家表现出色异常青睐,则多少带着些主动与大众握手言和的意味。
从模式上来看,这档被定义为师徒关系探索体验类真人秀的节目,打破了曾经老艺术家与小鲜肉们的对立状态,其着重呈现的是以“音乐”为线索的师徒传承,带着寓教于乐的姿态,投入大众的怀抱。

暂且不论其在师徒关系上的探索上是否模糊不清,但它的对于偶像节目的出圈意义已经逐渐呈现出来——那些被广为讨论的话题,从圈层偶像和粉丝间的自嗨,到提供了一个让前后辈真实相处、相互学习的舞台,完成从饭圈特供到大众普及的转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如被调侃在《青春有你》中从头夸到尾,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的艺术团,在偶像文化圈地自萌的世界里,所谓的老艺术家们,相对于无可取代而言,则更像是偶像综艺走入大众化的一个符号,承担的是护身符式的“陪衬”。

这一点也同样出现在《少年可期》当中也表现的尤其明显。尽管背负着寓教于乐的期望,但相比于老艺术家们片尾才点题的鸡汤味教导,更为突出的朱正廷戈壁独舞等镜头设置似乎难以让饭圈之外的观众get到兴奋点。
求生之后,如何创新?


毫无疑问,如今重新明确的,让陷入某种自我重复的偶像综艺有了一个及时调整的机会。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调整节目设定还是邀请老艺术家加盟,或许可以一时拯救偶像综艺,但在这种背景下,其真正要考虑,是在稳妥求生的同时,如何在锁定核心受众圈层的基础上,透过多元化布局辐射更多受众需求。

简而言之,求生之后,如何创新,才是如今偶像综艺所亟需解决的。

播出到现在《少年可期》虽然“嗨点”不少,但它的声量的确不尽如人意。节目更新三期豆瓣还未显示分数,豆瓣短评相比同期综艺也显得尤其少,人数勉强过百,而这些评论之中,更多的粉丝对于偶像个人的表白。





事实上,综艺虽属娱乐行为,但偶然的背后有一定必然,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用户的现实需求。理想状态下,一个好的偶像综艺所反映的是当下大众的流行趋势,能够更多的为大众审美服务,而目前国内偶像综艺还是更多地将重心放在粉丝身上。

在这一方面,对于国内偶像综艺而言,韩国综艺仍然是具有参考意义的存在。

近期,在韩国颇为热火的一档偶像综艺节目《家访老师》。这档节目的特殊之处在于偶像与粉丝的亲密接触不在于疯狂,而在于克制。

节目中成绩优异的偶像去往粉丝家中,为这些因追星而耽误学业的少年少女们辅导学习。从粉丝与偶像初见时的激动,到相互鼓励成为彼此的后盾,在“追星使我学习”的标签下,其对准的不仅仅是粉丝这一群体,更是被饭圈文化所误解的大众。
而再往前追溯,那些曾经广为人知的《少女时代与危险少年》,成员们变身五位“问题少年”的心灵导师,通过彼此的相处与各方面训练,向观众展示这些“学校里的破坏王”积极而可爱的改变;《Super Junior的先见之明》,以“看得到前辈”为主题,每周邀请一名演艺界前辈艺人,传授长期活跃的秘诀,学习长辈多年累积下来的见解和智慧……

归根结底,这些偶像综艺的出圈背后,在于与普通观众间建立的强烈情感共鸣。那些因背景、性格、思维、生活方式差异所形成的笑点与矛盾与见识,或许远比偶像们的盛世美颜冲击力来的更大。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韩英楠
编辑 | 昆仑
校对 | 黄平


END

“新本格”,快节奏,这部剧也逃不过“真香”定理



青春剧造星:从缔造流量,到爱的供养



中国特色下,民国悬疑剧的“攻”与“守”



END


合作交流
商务合作|约稿转载

微信:hanyingnan123


    关注 娱三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