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的“大河剧巅峰”,对国产剧有何启示?

 

大河剧作为日本历史剧的常青品牌,自我打造的种种经验,也必然值得中国创作者学习借鉴。...

导  语

大河剧作为日本历史剧的常青品牌,自我打造的种种经验,也必然值得中国创作者学习借鉴。

作者| 洛弟

来源| 烹小鲜



“大河剧”最适合中国学
距离日本“平成年代”的结束,只剩一周了。

我们还有时间最后回顾一下,三十年日剧日影对彼岸影响里,相对被忽略的部分。

比如国内观众的“小众老朋友”大河剧。

题材的特殊,体系的独立,美学取向的亲切感,都让大河剧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有着与其他日剧不同的地位。

也许,大河剧是最接近国人审美爱好与创作习惯的日剧类型。
《真田丸》(2016)是内地人气最高的大河剧之一


相比之下,晨间剧在内地的影响,虽有《阿信》级别,但动辄数百集,一集十来分钟的女频家长里短,似乎一直没被内地直播模式真正接受。

至于黄金时段与深夜剧,一季度一部的周播短剧模式,直到近年来日剧再度火爆,才开始作为一种创作模式,被网剧借鉴——电视台总是长篇连续剧的天下。

而“大河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约等于“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

只有日本放送协会(NHK)预定制作,每年一播的时代剧,才能被称为“大河剧”,这种“国家制造”的色彩,与中国内地历史正剧的兴起,不谋而合。

而同样的类型题材,对内地电视连续剧的意义,不仅是经久不衰的热门,更是第一批经典的缘起,是它勃兴的缘由。

在日文里,电视剧的意思是“电视小说”,大河剧的来源,同样是章回体色彩的长篇历史小说。

这只是无数历史巧合中的一个。

大河剧与国产历史连续剧的发展,起初拥有的是巧合,之后是影响,到后来,甚至渐渐有了血缘相连。
 


平成大河剧才是国人最爱


今天再看,大河剧在昭和末、平成初的巅峰时期,正与内地古装剧、历史剧的勃兴时期吻合。

1987年,昭和六十二年,日本泡沫经济勃发,经济界称之为“平成景气”。

那年1月4日,NHK第25部大河剧《独眼龙政宗》播出,平均收视率39.8%,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几个月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红楼梦》拍摄完成。
1988年,昭和六十三年,中井贵一主演的大河剧《武田信玄》播出,最高收视率49.2%,位列大河剧历史亚军。

三周后的2月1日,农历腊月十四,中国人的荧屏里传来仙石崩裂,神猴腾空——《西游记》开播了。

又过了一年,当《春日局》再创佳绩时,日本制作人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

在国内多方筹拍计划失败后,央视启动了《三国演义》拍摄计划,王扶林任总导演。

他们在完成当年日本电视人一样的夙愿:当天时人力俱备,第一件要做的,是让魂牵梦萦的金戈铁马活起来。
《三国演义》在日本播出时,宣传语总有“中国最强大河小说”


《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有句歌词: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空。

就在《春日局》首播的六天后,昭和天皇裕仁病终,日本改元“平成”。

血与火、梦与碎、绝灭与腾飞的六十四年,写满中日两国恩怨情仇的昭和,就此过去。

青史连篇,如江河不绝,才是“大河”之义。

在这里,人是渡河的舟。大河剧最钟爱的故事,往往是以一人一世,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

所以,大河剧具有鲜明的传记色彩,主角多为处于风云变幻时期的历史人物。

基本上,看完每一部大河剧的介绍,日本史上的关键年代、重要名人,差不多都能掌握了。

其中,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战国大名,及其相关人物的故事,都拍了不止一次。

平安时代源赖朝、平清盛的权臣传记,相加起来约有四五部。

幕末维新时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风云人物,同样是永远的大热门。

但最夸张的,是“元禄忠臣藏”故事,单单一个事件,就拍了四部——同样的故事,也被电影化过十次以上。

不断翻拍历史故事的爱好,与国产、古装历史剧如出一辙。
而衍生出种种版本的原因,除了观众的迭代与不变的热爱,还有另一重原因:文学来源。

除了《太平记》《太阁记》等古典名著,日本的历史小说、时代小说创作热潮,贯穿了整个20世纪。

吉川英治、司马辽太郎、山冈庄八、井上靖等著名作家,都是该领域的最强输出。

他们的创作高峰期,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当大河剧在60年代出现时,他们的作品以名人传记、名著改编两种身份,频繁出现在其中。

古人编、今人写,长期的文学IP支撑,以及视角的不断变换,直接导致了同题材翻拍经久不衰。

其实在大河剧的领域内,古装历史剧虽然独大,但不是全部。

就在80年代的巅峰之前,大河剧出现过“近现代三部作”,都以二战前后的昭和时代为背景。

其中《山河燃烧》讲述的是美籍日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手足分离,《春之波涛》是日本第一位女演员川上贞奴的人生故事,《生命》则是一位乡村女医生的战后创业史。

值得一提的是,《山河燃烧》与《生命》的主人公,全是虚构人物。

也就是说,对大河剧而言,人物是否真实存在,并不重要。

他们需要的,是贯穿时代,体现风貌的代言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以伦理亲情、立业励志展开。

在这方面,它与内地同类型剧集,同样达到了审美与思想上的共通。

因此,从80年代《武田信玄》《春日局》等剧开始,不断有大河剧被国内电视台引进播出。

之后,大河剧开始邀请偶像演员出演,则造就了内地的网络流量。

2008年集结了宫崎葵、瑛太、堺雅人、堀北真希的《笃姬》,成为不少中国观众的“第一部大河剧”。
笃姬与第十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定如孩童的爱情故事,与“黑船来航”千古变局的乱世交织,由偶像派、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可看性大大提高。

其后,《天地人》由妻夫木聪、小栗旬、北村一辉、阿部宽、松田龙平组成的“全男神班底”,同样被中国观众追捧。

2009年的“21世纪特别大河剧”《坂上之云》,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与NHK合作拍摄。

中国电视剧创作力量,第一次与日本大河剧有了血缘上的联系。

“老戏骨、高口碑”的评价,也让内地观众对大河剧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等到2016年《真田丸》播出时,堺雅人、长泽雅美、松冈茉优的中国影迷,与游戏《战国无双》攒了十几年的真田幸村粉丝,共同组成了一支死忠追剧团。

此时,对日剧日渐熟悉的中国观众,真正开始接受大河剧的独立价值了。


值得借鉴的创作经验
在大河剧从三十年前巅峰,到今天的流变当中,也遇到过与国产历史正剧、年代剧相同的问题。

而他们的坚持与变通,同样有值得国产剧借鉴之处。大略归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1.一切编撰与改写,必须遵从历史与现实逻辑。

大河剧的故事创作,大量基于历史小说与传说故事。

剧本写作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改编也频有发生,有时不免虚构人物关系,或是对添加原创角色。

但尊重历史逻辑、现实可能性,是一切再创作的基础。

人物塑造,必须符合历史逻辑,也不能出现过分演绎。

如2016年的大河剧《真田丸》,一方面对真田信繁鲜见于史册的生平,加以了不少演绎,包括信繁的情史,以及与主母淀君的特殊关系。

但同时,该有的科普与正名也要有——尤其对于真田信繁这种后世传说一大堆的历史人物而言。
首先,真田信繁的真名必须强调,不能老学小说家言“真田幸村”的叫法。

其次,历史上流传过“真田十勇士”的传奇,说真田幸村身边有十名各怀绝技、忠心耿耿的忍者家臣,为幸村立下过汗马功劳。

而编剧三谷幸喜表示,不会采用这种说法。

2.性别观众群特色鲜明,男女性向分庭抗礼。

自从1967年《三姐妹》开始,到80年代的《春之波涛》《生命》《春日局》,再到后来的《功名十字路》《笃姬》,以女性为主角的大河剧,一直没有缺席。

她们的身份,或是名将重臣的贤内助,或是坚毅独立、不甘附庸的时代女性。

虽然女性向特色鲜明,但借历史故事之名大谈恋爱,乱洒玛丽苏狗血,一直是大忌。
《功名十字路》里,妻子千代(仲间由纪惠 饰)的番位,是在丈夫山内一丰(上川隆也)之前的


不论是男女主戏份平均的《利家与松》《功名十字路》,还是《笃姬》《八重之樱》《花燃》等大女主戏,其故事主轴,无一不是女性在时代变乱里,寻求自我价值的存身之道。

虽然近年来偶有失手,但“大女主戏”的现实逻辑,依然是难以完全背离的准则。

3.可以采用“流量演员”,但必须满足条件,符合调性。

从2004年《新选组!》开始,不断有偶像明星或高人气年轻演员参演大河剧。

但在演员选择上,NHK似乎一直为“流量”们设置了严苛的限制。

具有丰富表演经验、演技靠谱、有观众缘、符合人物,都是必须满足的条件。

《新选组!》邀请SMAP成员香取慎吾出演近藤勇,除了考虑到与历史人物相近的体貌条件,在日剧学院赏屡次获奖的资历,也是毫无疑问的加分项。
而《笃姬》交给时年22岁的宫崎葵挑大梁,创下了大河剧主角的最低年龄纪录。

她的舞台剧表演经验、电影票房号召力、晨间剧优异成绩,最终成就了这次“破纪录合作”。

4.采用新的表现形式,“反叛传统”也无所谓。

古装正剧、时代剧等严肃题材,永远要面临观众迭代的接受度问题。

更适合新观众趣味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在大河剧中出现。

《真田丸》里,战争戏份非常多,兵力分布、进军撤退的战场变幻,必须有个交代。

这次,剧集放弃了“过场镜头”的传统方式,与出品过《三国志》《信长之野望》系列游戏的光荣株式会社合作,引入了历史模拟游戏常用的三维地图元素,简单明了,适合需要快速了解信息的当下观众习惯。
5.适当借助国外创作力量。

当历史剧需要更宏大场面、更广大人员,以及表现涉外题材时,日本制作方可能会因条件限制,束手无策。

而NHK在大河剧摄制历史上,也有过与国外创作力量合作的先例。

《坂上之云》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参与协助拍摄,其中,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展现,中方给予了一定协助。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制片人任大惠,甚至还客串出演了李鸿章。

其实,剧集主人公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兄弟二人的历史评价,并不完全正面。

一方面,他们是日本陆军骑兵、海军现代化的赫赫功臣,但对中国而言,他们也是甲午战争中的侵略者、旅顺大屠杀的罪魁。
而广电总局能与之达成合作,一定程度上建立在剧集的价值取向上。

《坂上之云》在歌颂秋山兄弟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对军国主义侵略罪行,也保持着暴露与批判的姿态,对日军残杀中国军民的行径,也并未遮掩。

对于中国历史人物,如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的面貌呈现,也尚算客观,没有丑化。

在价值取向、民族立场、史实考证存在相互认同的前提下,当历史剧出现涉外题材,与外方达成摄制上的有限合作,也无不可。

经过三十年的交流,国产古装剧、历史剧与日本大河剧的审美趋同、趣味相近,注定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越来越像”。

而大河剧作为日本历史剧的常青品牌,自我打造的种种经验,也必然值得中国创作者学习借鉴。


    关注 娱乐新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