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头条】当我们讨论悬疑喜剧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悬疑喜剧的“落魄”,在于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文|夏波罗

悬疑剧搞笑“久”矣。

从当年将包龙图的破案故事年轻化、幽默化的《少年包青天》,到仁者无敌、只身横胆走天下的《猎鹰1949》,再到一梗多用、金句频出的《神断狄仁杰》,在过去的国产悬疑剧中,那些只言片语、一星半点的搞笑元素,大抵如画龙点睛般,有着妙笔生花的功效。
当然,也仅仅是一“睛”而已。纵览往昔十余年的悬疑剧作,不论是古装、民国抑或是现代、科幻,真正沁入内容脾脏之中的,依然是那些经典到极致的——“嗅觉、证据、推理”——破案三要素。毕竟,悬疑剧之所以成为悬疑剧,根本的原因在于“悬疑”二字。

不过,近几年的悬疑剧状况,似乎发生了些许改变。曾经若隐若现的搞笑元素,被拉伸、扩展,填充成悬疑剧的主线脉络,甚至随之发展出一条“悬疑喜剧”的新路线。
今年春季档接连爆发的悬疑浪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着一切。这几月扑面而来的数部古装、民国、现代悬疑剧,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几许喜剧的缩影。

为何悬疑剧中会注入这么多喜剧元素?浓厚、强烈的喜剧元素,为悬疑剧带来了什么?这些类型化的悬疑喜剧,是否真的是观众想要的内容?

置身悬疑喜剧背后,我们能发现,期待之余,观众产生的更多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抵触情绪。喜剧元素纵然要得,但如今的悬疑喜剧,纵然有观感佳、内容足的良心作品,更多的仍然是,那些以搞笑来迎合观众的“时代产物”。
喜剧

“快消”时代的必需品
悬疑喜剧的诞生,源于大众“自我口味”的选择。

随着互联网时代以及短视频APP的崛起,数不胜数的娱乐方式将观众的“焦点”彻底打散,与其说观众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影视“口粮”,倒不如说是能挑选的种类太多,一时抓不到重点而已。毕竟,消遣娱乐,喜剧为“王”。
不得不承认,相比起向来以“高雅艺术”著称的悲剧,绝大多数的观众更乐意欣赏喜剧。从古罗马时期的闹剧、笑剧,到默片时代的卓别林喜剧,再到建国以来的情景喜剧,都成为当时取悦观众的绝妙选择,无一例外。

“快消”时代,更是如此。

从15S一条的恶搞视频,到“复读机”般的网红打卡,再到放弃思考、只为娱乐的段子剧,观众的审美热点被高速发展的网络“笑点”反复侵袭。仿佛在一瞬之间,喜剧成为了所有用户群体桌上最受欢迎的那道“菜”。



事实上,之所以喜剧能收割如此高热度的流量,与如今社会压力的不断攀升和观众浮躁心理的日益扩散不无关系。娱乐的诞生,本用于消遣,而“发笑”无疑是最实用的解压方式。

然而,网络“笑点”反复侵袭的背后,是喜剧创作的越来越难。那一年,《屌丝男士》尚能将观众的“笑果”神经拉得左右回弹;这一年,琳琅满目的搞笑视频却再也击不中观众的“爽点”。在某种程度上,喜剧似乎陷入了难以“造血”的困境之中。
不得已之下,多元化、垂直化的“喜剧+”应运而生,悬疑喜剧便是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类型。悬疑元素的加入,一方面可以聚拢过往热爱悬疑、推理乃至奇幻题材的粉丝贴近喜剧;更一方面,也能为淤积难行的喜剧开辟出几许前进的路线,一举两得。

但,真的如此吗?
拒绝

选择的“放弃”,内容的“走低”
古装、民国、都市,探险、奇幻、警匪。

近两月,荧屏之上的悬疑剧有点多。尚垶与万晞华的明争暗斗刚刚停歇,罗非和秦小曼的甜蜜故事紧接展开;这一边,“铁三角”深入敌营苦寻踪迹以求公道,那一边,不同派系的势力、家族就拼得你死我活难舍难分。林林总总,目不暇接。
如潮浪涌般簇拥而上的悬疑喜剧,本应让欢喜此类型剧集的观众得到满足。但从目前的播放数据和网友评论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当前在播或播完的悬疑喜剧之中,能持续收获热度的作品少之又少,更毋须谈及那些逻辑混乱、剧情杂揉的“潦草”之作。

原因何在?

一方面,影视作品的播出期,最忌讳有着过多实力均等、类型相似的对手。所谓“鱼多饿死猫”,一旦观众面前放置的“菜肴”难分伯仲,那么与其“N选1”,不如全部放弃、一个不选。毕竟,对于观众来说,网络时代的消遣方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加入更多喜剧元素的悬疑剧,在吸引新鲜血液入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本属于悬疑剧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悬疑剧的诱人之处,往往不在于性格鲜明的人物、暴力血腥的械斗,而在于推理的逻辑性和逻辑的思维性。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古装喜剧,“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民国幽默,“这边唱来那边和”的都市搞笑,表面上是越走越宽的悬疑之路,背后里反倒成为了限制内容升级的枷锁。

换而言之,这些喜剧元素的加入,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改变

从追逐时代到引领时代
其实,除相似的对手与杂揉的题材之外,悬疑喜剧的“不受宠”,大抵有更深层的原因。是悬疑剧难以取得用户的欢心?还是喜剧题材不能真正走入观众之中?抑或是两者的结合难度太大导致纰漏丛生?

也许,都有之。悬疑喜剧的“落魄”,归根结底,是其发展已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过去如《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杰》《白夜追凶》等悬疑大作,能收获蓬勃的热度与不错的口碑,不仅有其自身能力的存在,更有着时代的进程为其助力发展。
如今呢?层出不穷的文学创作,遍地开花的影视项目,能吃的“螃蟹”越来越少,翻来覆去的都是些拾人牙慧的旧物什。

国外的故事借来一段,漫画的内容割并三分,拼凑成一盘看似鲜艳却不能深嚼的“饕餮大餐”。久而久之,能称得上“落地有声”的悬疑剧,就再也难以寻觅。

喜剧也是如此。去年最火的搞笑担当,还是吴亦凡的“freestyle”,今年已经变成了蔡徐坤的“唱、跳、Rap、篮球”;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着的流媒体,让观众学不会“思考”的同时,也更难留意曾经注意的一切。
而这,正与影视作品的创造过程互相排斥。众所周知,一部剧作从立项开发到荧幕播出的时间跨度十分漫长,甚至单独剧本的打磨时间便需要数年之久。所以,当年火爆的素材、受宠的元素,放到上线之时,往往就成了老生常谈、陈腔滥调。

为之奈何?只在“原创”二字。

如何把握悬疑剧的粉丝取向?如何保证喜剧用户的心头满足?如何权衡悬疑喜剧的双全之举?

时间成本之外,原创才是重心。

同样是悬疑喜剧,《白夜追凶》《河神》《暗黑者》珠玉在前,足以说明低成本、高收益的原创作品才更容易讨得观众欢心。
—The End—
出品 | 米瑞文化
总编 | 韩英楠
编辑 | 昆仑
校对 | 黄平


热文

《我是唱作人》是一场大众对于音乐审美的“成人礼”



警民共情、演员“天选”,《破冰行动》还原禁毒众生相



“社会主义兄弟情”逐渐失效,双男主剧正在迎来一批新观众



END


合作交流
商务合作|约稿转载

微信:hanyingnan123


    关注 娱三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