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丨大同还是座古城吗?

 

文物专家的意见和当地民众的意见相差甚大,是很正常的。...



退休已半年的原大同市市长耿彦波近期重回公众视野。原因乃是今年3月25日,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对大同等五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通报批评。通报称这几个城市“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

尽管耿彦波在2013年2月已调离大同,但大同是在他莅任市长后开启了旧城改造和市政建设的加速模式,由此带来各种褒贬不一的舆论,耿彦波的名字便和大同紧紧关联在一起。这在一座城市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聊城、洛阳等古城被通报批评后,当地居民大声叫好,甚至认为国家相关部门批评得太迟了。而对大同的批评,反响却迥异于前几座城市,无论在网路上,还是街头巷尾,大同本地人,也包括大同生长在外地工作的人,普遍为大同被批评感到不平,特别是为耿彦波抱屈。耿彦波任大同市长之初,因大力推进城市改扩建,承受了不少的阻力和舆论批评,“耿拆拆”“耿指倒”是其获赠的两大绰号。而当他调离大同时,当地民众对其给大同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发起了一场挽留耿市长的活动。真可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

如何看待对大同古城改造“庙堂之声”和“江湖之声”几乎截然相反的现象,是颇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作为一位大同的女婿,我对耿彦波给大同带来的变化以及民间对其评价,一直颇为关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我携妻儿回到大同,在大同城墙内的街巷和文物古迹处徜徉一日,也随机访问了大同的市民,虽是走马观花,但总算增加了一些直观感受。

已改造的仿古街巷


作为一位局外人,我以为文物专家的意见和当地民众的意见相差甚大,是很正常的。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几乎多数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对文物专家而言,他衡量一座城市的改造,当然站在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物及其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尽量不要有变动,是最理想的。而对生活在当地的百姓而言,文物保护也罢,城市建设也罢,评价的标准就是自己的利益是受损还是增加。具体而言,是生活环境是否得到了改善,对这座城市的自豪感是否增强了,借用当前一个流行的词,就是“获得感”是增还是减。

大同作为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所在地,也是辽、金两代的西京,明代为北部九边重镇之一,清代则是帝国腹地通往游牧地区的要冲之地,历史上她一直是代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现存的大同古城基本格局是在明代奠定的。在农耕时代,城市化程度较低,城池的规模并不需要很大,大同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在古代已然是一座大城。

这座古城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城池,从其形制、建筑风格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版的北京城。北京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大同作为府城不可僭越都城,这座城只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为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还分别在北、东、南门外建有一个小城,与主城相对独立)。大同城东为和阳门,和北京东边的朝阳门暗合;北为武定门,和北京的安定门、德胜门暗合;西为清远门,遥对西部云冈群山,暗合北京西边的西直门、阜成门对西山。南面永泰门和北京外城南面的永定门暗合。



大同城内是七纵七横棋盘式的格局,街巷分割的每个街区都是方方正正的。那时候中国城池的几大基本建筑是:城墙、官府的衙署、显贵的府邸、文庙、武庙、书院、佛寺道观、城隍庙、钟楼、鼓楼等公共性建筑,以及坊内的民居。古代中国特别是北方的城池,政治、军事、文化功能是主要的,经济功能是附属的,城里做买卖和手艺的百姓是为城市的政治、军事、文化功能服务的。因此那时候一个城池内民居占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普通百姓的数量并不多,一个有10万居民的城池便是大城了。

大同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基本格局是完整的,只因为连年战乱,城墙和街坊呈现了败落景象。之前的官府无力对坍塌的建筑及时进行整修,公共设施的维修更是阙如。对大同古城面貌带来最大变化的,应是1949年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一些古旧建筑被拆除。我的岳父曾对我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读高小时在学校组织下,参加义务劳动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去搬运城墙拆下的方砖,用于建造机关单位的房子。大同原有完整的、包砖的城墙,到了改革开放之初,城墙只剩下夯土,有些地方连夯土也消失了。一些衙署和书院、会馆等公共性建筑被征用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或家属区,里面的旧建筑一点点被拆除,代之为六层以内的砖木或预制板结构的楼房。我岳母的祖父是当地一位富商,曾捐建了一个院子做孤儿院,后来被某局征用,里面改建得面目全非。

在耿彦波接任大同市市长时,古城存留下的古建,大多是上下华严寺、九龙壁、关公庙、善化寺、鼓楼等公共性建筑,土夯的部分城墙,以及部分相对完整的四合院。几条有代表性的街道两旁的商铺也在不同时代陆续改建,早非原来的面貌。
上世纪80年代的大西街
这样的古城,如果整体上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改造,是不现实的,首先是在时间和金钱成本上几乎无法承担。对一两处被毁坏的估计进行“修旧如旧”是可行的,而对大同整座城池,如何修旧如旧?历史的长河是流动的,一个城池的建筑也是变迁的,以哪一个时代的历史横切面为标准来“修旧如旧”呢?

以大同的城墙为例,理想的做法是将附着在城墙两侧的私建房拆走,把残留的土夯墙体露出来,如果能加上玻璃罩当然更好。这样做是对文物现状最大限度的保护,可这样做一是耗时,二是费钱,而且没有什么收益。作为一个城市的行政首长,他得考虑到做一件事的方方面面,而成本与收益则是重点。如果不与旅游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不用土地置换、引进房地产开发商等政策将古城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居民搬迁出去,大同市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大同古城保护、改造和大同市御河以东地区的开发是一体两面,没有御东的开发就无法进行大同古城的保护与改造。

几年前我陪同一位乡前辈去北京草厂胡同会馆区参观,目睹一个个原为会馆的大院内凋敝破败,到处私搭乱盖,卫生条件很不好。对这片会馆区最好的保护是将居民全部搬出去或者只留下少数人,按照原来的样子一个个会馆修旧如旧,但公共财政要支出巨大的费用。直到这两年,北京市政府才开始斥巨资对会馆区进行整治,实现雨污分流,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拆除私搭乱建,提升胡同景观。北京市尚且如此,大同市的财力又岂能和北京市相比?

这还只是算经济账,还有时间账。中国的地方行政首长是有任期的,铁打的职位流水的官,一任主政者如果不抓紧时间做一件大事,那么一旦他被调离,那件事往往会半途而废。如果前期准备时间过长,将大同古城街区一点点进行改造,残存的土夯城墙一段段进行清理保护,很可能整个大同古城改造工作还没展开,耿彦波就走人了。那么这事就会再拖延下去,城内无规划修建的各类建筑会越来越多,最终把这座古城完全吞噬。耿彦波在纪录片《中国市长》中讲过一句话:“大同这次冲上去就冲上去了,冲不上去,历史不会再给大同第二次机会了。”

自耿彦波任大同市市长以来,大同古城的改造,基本上维持了横平竖直的街巷格局(当然,由于今天的街道要拓宽,有些巷子确实是整条消失了),文保单位得到了保护并对被蚕食的区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一些完整的院落被保留下来,拆掉的多是后来修建的楼房以及一些自建的土夯平房,并没有太多的古建价值。当然,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并非没有“误伤”,肯定有不该拆的房子被拆掉的现象。耿彦波本人的性格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也让他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未能予以采纳。
保留的旧四合院
复修的清远门(西门)瓮城


这次“五一”小长假,我走进古城街道后面的腹地,看到一些为围栏挡住、居民已经清走的楼房,这些楼房显然是上世纪7、80年代修建的,马上将被推平。我认为如果在古城内保留一些功能齐全、质量不错的当代建筑,未尝不可,或许和整个古城风貌有些不协调,但这毕竟也是历史。耿彦波或许是太追求完美了。

一位叫杰之的大同本地网友写了一首《满江红》的词,对古城改造也进行了批评:
满江红·大同拆真建假被通报批评有感
古大同城,已不是、旧时颜色。
曾记得,七横七纵,六十四格。
数百条格局整巷,赢文化古城声鹊。
忽一阵,挖子响声声,名街歇。
观音街,东史宅;柴市角,朱衣阁。
西箭考武生,二府公廨。
九楼巷游龙戏凤,翠花宫代王娱悦。
问谁学、文庙祭名宦,平城阙!
但这位作者在补注中又为耿彦波进行了辩护:

我个人认为耿市长主政大同市政府时并没有受到国家的拆真建假的通报批评。而且我个人认为耿市长是大同市少有的好市长,是大同城市建设的功臣。像耿这样的市长,百年之后当进名宦祠。

从耿市长所干的事来看,云冈大景区是拆迁了村子,但这些村子不属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当时国家文物局叫停云冈改造是因为水的问题,不是拆的问题。华严寺是拆掉了西财神庙、一万贯庙、牛家角,还拆房建了广场,因为广场那块地的旧房早就拆了,所以耿市长的做法对古城的老街巷影响不大。为华严寺扩建,耿市长还立了一块“警示牌”碑,碑文是他亲自撰写的,就立在华严寺内。法华寺有一部分拆毁了旧街巷,不多。至于纯阳宫、善化寺、帝君庙、文庙,都是在原址上重建基本没有毁掉旧街巷。四牌楼和当时准备建的钟楼、魁星楼、太平楼都是在空地上建的。文庙前面云路街改造也是在旧街上可以说是修旧如旧进行的。至于缸角对面那些房,是耿离开以后才建的。像在河东的建设如文瀛湖那都在空地上建的,是为大同人造福的事。耿市长的改造没有破坏大同市街巷的基本格局。

作者在词中说伤吊的“旧时颜色”,我以为更多的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古城居民对童年和青春记忆消失的伤感。大同今天在世的居民曾经所看到的的大同古城,大多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样子,很难说还有多少明清甚至民国时期大同城的“旧时颜色”。

民国时期的大同城


民国时的大同永泰街


不论是耿彦波在任大同市市长时,还是后来继任者,他们主持大同城的改造,当然不可能不犯错误,对论者而言,这件得到大同市民普遍赞扬的大事,并非没有改进的空间。虽然大同城改造的基本格局已定,国家住建部、文物局的通报批评可以给正在进行的改造工作以提醒,在以后拆与建中,多征求专家的意见,避免对古建和古城整体风貌产生不可逆的损失。大同的市民也不必为上面的通报批评感到不爽。

总体而言,虽然可以对耿彦波及其继任者的这项工作提出诸多的批评,但考虑到种种条件的限制,耿彦波上任大同市长后,对大同古城的改造应该是最为现实的、合适的选择。如果继续拖下去,大同城遭受的损失会更大。至于现在城内居民锐减、人气不旺这一广受诟病的问题,我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一述孔见。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关注 大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