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大会“捞”不到干货?那要看你功课做得足不足!

 

近几年,培训行业的年会、论坛、会展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让我们眼花缭乱。面对这“鱼龙混杂”的培训活动,培训人应如何在有效时间里获取最大收益呢?...





本期导读:

近几年,培训行业的年会、论坛、会展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让我们眼花缭乱。有时听了整整一上午,竟所获无几;而有时不小心“打个盹”,则错过了一场精彩分享。面对“鱼龙混杂”的培训活动,培训人应如何在有效时间里获取最大收益呢?

  • 参会者:参加年会N多场,“捞”不到干货怎么办?·明确参会目的·选择合适的培训活动·做好准备工作,让收益最大化
  • 分享者:做充分准备,莫让参会者“空手而归”·如何做好知识分享·先愉悦自己,再愉悦他人
  • 参会心得,以亲身经验给你有效建议
本文是2019年5月推送的第10篇干货,计6027字,阅读时间11分钟。

文 | 亓文凯  小米全国培训经理
01
参会者:
参加活动N多场,“捞”不到干货怎么办?
面对“鱼龙混杂”的培训活动,在我看来,首先参会者要明确参会的目的,了解会议活动的类型,并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与复盘总结,这样才能让会议的干货内容不再只“干”无“货”。

明确参会的目的

确定自己参加活动的目的,才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活动。笔者按照培训从业时间长短,汇总了各个阶段参加活动的目的,试图帮助大家梳理自己的参会目的。

培训入门期:开扩眼界

从业3年内,此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培训认知,因此通过参加大型年会活动,完善认知,了解培训行业和众多培训技术,拓宽眼界,有利于合理规划自己的长期职业生涯。也可以找到自我的兴趣点,从而确认专业主攻方向。

培训成长期:引进新思路

从业5年内,此阶段已通晓培训基本运作,从业者已找到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擅长点,因此可以参加定向主题分享,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向纵深发展,建立自己的长板;参加综合年会,拓展自我的的培训宽度,验证在不同行业中相同技术的变化及根因,同样可以关于前沿趋势,引入新的思路。

突破瓶颈期:向分享者转变

从业10年以上,此阶段已掌握培训与人才发展的规律,专业长板已建立,也有丰富的资源与人脉,因此由听会者向分享者转变。参加综合年会,通常关注行业性痛点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法,或在年会短时间内,参加高能密度的业内午餐会及晚餐会,拉通资源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的培训活动

培训人是最热爱学习的人群之一,因此每年在全国会有大大小小各种培训行业活动,经常被问到参加哪个行业活动好,有哪个行业活动值得推荐?选择活动是看分享嘉宾还是看主办方?其实要准确回答,首先要搞清楚培训行业活动有哪些。

培训行业活动有很多种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按照各地举办活动的频率,粗略分为三种活动:

  • 专项主题沙龙
  • 定向主题分享
  • 综合年会分享


专项主题沙龙

通常范围在20人~40人以内,半天时间,2~3个嘉宾进行分享,也会有工作坊、体验课形式融入其中。专项主题沙龙,通常会对某个主题或某门课程进行深入分析和分享,也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主题的演示和现场演练。内容聚焦,因此适合对某个主题已进行深入理解和体验的朋友参加。

主题沙龙的缺点是,不支持多个话题,因此不适合需要获取信息与趋势,进行多主题横向对比学习的朋友。

定向主题分享

通常范围在30人~100人以内,0.5天~1天时间,多个嘉宾进行分享;会对某个业内痛点、趋势或行业变化,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分享,会结合不同企业的应用进行展开讨论,也会有圆桌论坛等形式。适合需要对新技术、新趋势建立概念和应用范畴的朋友参加,同样定向主题可能就某个技术、课程、方法论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开展,可以看到该主题的应用宽度和变化。

定向主题分享也有其缺点,如不支持不同主题之间的相互验证。

综合年会分享

通常范围在500-2000人规模,2~3天时间,设置主论坛分论坛,超过10位以上的嘉宾分享;会在大主题下,包含主题沙龙、主题分享、课程展示等,因此适合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充电的朋友参加。

综合年会分享的缺点,嘉宾众多分论坛众多,需要参会者提前进行行程规划和主题选择,合理安排时间与场次才能将效能发挥至最大。

做好准备工作,让收益最大化

没有捷径,想要最大收益就要老老实实的做功课,做准备工作。

提前沟通,做好分工

早年间我当听众参加年会,在参会前1周,拿着确定版议程后,会花上3~4个晚上的时间的做功课。梳理此次年会自己的目标,根据目标寻找合适的分享者,经常会遇到分享者场次撞车,就要自己做出取舍,先听谁分享,后听谁分享,不听谁的分享。

当然预算充足团队作战的时候,会提前开个沟通会,尽量确保参会的伙伴们不扎堆在一两个会场,而且回到公司后要立即组织分享,可行性方案评估与推进。

主题研究,探寻底层逻辑

排好时间议程就可以了吗?还远远不够,遇到特别感兴趣的分享者,我会提前做功课进行研究。

利用网络、微博、微信自媒体、相关行业报道、杂志与书籍,分析这个主题他是否在其他场合分享过,如果能找到参考资料,对比之下就知道他的迭代在哪里,如果再思考一下迭代的原因就更有意思了。

还可以分析为什么这个主题会是这个嘉宾来分享?是公司天然优势还是其嘉宾自身经历?隐藏条件是什么?知识边界在哪里?他的竞争对手公司,是否也有同样的项目,是怎么操作的?他的观点和其他嘉宾观点是否有冲突?

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攻略做得越详细,收获也就越大。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这个道理不难懂,同样去佛罗伦萨的佣兵凉亭去玩,可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也可以看完《特洛伊》《罗马神话》《西方雕塑简史》《罗马》后再去玩,一个雕塑就能看一小时,看的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所以付出和收获成正比。
图表 清晰学习目标路径图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在培训行业活动中获得最大收益,我们提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下几点分别与图表中数字对应)。

1.梳理自己的学习目标;

2.关注学习年会后续的文章推广,专家访谈;

3.参加选中的年会议题,进而更多横向比较;

4.聚焦某项议题深度学习,前期多做准备,争取交流环节提问;

5.了解行业趋势,参加闭门会议讨论,提前约好熟人饭局联络沟通;

6.参加不同主题的分析,每次分享后进行自我总结;

7.提前约好朋友定时沟通,参加深度主题学习;

8.多做前期选题准备,参加深度主题分享。

想要在年会中学到更多,物有所值,没有捷径,踏踏实实的做准备功课。热门话题未必实用,冷门会场也常见干货。能收获多少,其实全在自己。
02
分享者:
做充分准备,莫让参会者“空手而归”
年会分享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没有足够的信息!对于分享者来讲,如何准备分享内容,为参会者尽量在有限时间里最大化呈现有效的的内容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做好知识分享

分享者无法掌握听众的信息,从业时间长短,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参会的目的等都无从掌握,都是大问题。那么,如何在有效时间里最大呈现有效内容呢?笔者给出以下几个建议。

4:6构建内容结构

对成熟分享者,可以保留之前分享内容40%,增加60%的新内容。因为有些听众是受到过往分享者口碑推荐而来参会,如果100%全新内容,和过去分享链接太少。因此建议保留40%的过往内容。

前后分享主题注意链接

主题论坛或大型年会,通常会有多个分享者,大家行业不同,资源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也不同,因此在分享前,务必和会务组沟通,看到前后分享者的大纲,确保自己的分享不会出现严重的理念冲突,以免造成听众的学习干扰。

分享前进行微调研

笔者曾见过分享者在分享前,利用在线工具进行3~5分钟的现场调研,结果直接汇总在屏幕上,根据汇总结果,展开分享内容并调整深浅。这是成熟分享者的高级技巧,通常适合方法论类的分享,或有大量素材可以佐证。

根据前序分享,分析听众需求

如果分享者不是第一个分享人,可以在自己听他人分享时,观察知识点、案例点对听众的刺激与反应,从而推理听众的需求。这样可以快速判断自己的分享资料是否能够满足听众的需求,如果调整可以怎样快速调整。

用隐藏页保留后手

分享最痛苦的是莫过于精心准备的内容,下面的听众不感兴趣,感兴趣的内容没在分享的PPT上,只用口头表达效果又不好。笔者分享一个技巧,准备分享材料时,在结束页后,可以再放几页PPT内容、素材备用,如果现场分享发现听众感兴趣的内容不高,迅速跳到后备素材上,这样可以快速救场。但必须要对素材极为熟悉,并处理好前后链接。

 内容组合

一个专业分享,通常会包含企业的问题和阶段、培训面临的挑战、需求的分析、技术论证、项目确定、推动执行、运营维护、效果评估、经验总结等。最受听众欢迎的是企业实操的案例,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困难项目的解决方法等,可以结合图片、视频进行更加生动的分享。

先愉悦自己,再愉悦他人

如何准备一场最大呈现内容的培训呢?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标准?笔者的经验是:

  • 准备的素材首先要愉悦自己,让自己感到兴奋;如果不能愉悦到自己,必定不能愉悦他人。


  • 素材准备完毕后,建议再找一个非培训圈的朋友,跟他尝试分享一遍,看看能否达到预期的分享目的。分享者如果能走出舒适圈,找外行来听自己分享,又成功了三分之一。


  • 当分享的内容愉悦分享者,非培训的人听完后也能达到80%以上的目的,已成功了三分之二,最后的三分之一就是从“改改改”到实在不能“改”再“改改”。


朋友问我,为什么一个分享要这么折腾自己,感觉比工作还累?是要打造个人IP吗?不是,是把每次分享,都看成自己对自己的一次考试,逼迫自我把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和升级,把分享看成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可讲的深入浅出,但素材准备必定痛苦。

说完分享的技巧和经验,也谈一下分享的禁忌。

  • 介绍公司要巧妙


很多分享者说我出来分享是替公司做宣传,因此首先要宣传公司。其实笔者认为,一次让大家受益匪浅的分享才是替公司做最好的宣传,因此介绍公司可以不必用很多篇幅。

  • 方法论要介绍知识边界


有诚意的分享,不仅会介绍成功的地方,还会告诫听众,方法论的知识边界,隐藏条件是什么?在哪些地方要慎重使用。切记不要营造万能方法论、药到病除般的功效。
03
参会心得:
以亲身经验给你有效建议
在文章的最后,《培训》杂志采访了几家历年来年会的老朋友,一起聊一聊“年会上的那些事儿”。或许,从他们的心得体会中可以获得不少启发。

庄进城

德诚黄金集团德诚大学执行校长

这是我第二次作为主题分享嘉宾参加《培训》杂志年会。上一次年会主题和绩效改进相关,符合当年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在这方面《培训》杂志一直是中国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先锋。

作为分享者  在第一次分享前,我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并把绩效改进的核心逻辑如数分享给与会朋友们。其中有一位知名企业的HRVP在会后加了微信,并发了一个微信给我:在我关注领域里,你的分享是最具有价值的!令我备受鼓舞。

同时,参会期间向更多同行学习和交流,获得非常多的启发和帮助!在会后我组织大学团队参会同事一起讨论和分享各自收获,以及如何应用起来。

《培训》杂志搭建的这个平台,将行业信息快速对称化,非常具有价值。

作为参会者  会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明确参加会议目的、提前了解年会相关信息,然后根据自己关注学习的主题,做出属于自己参会的日程表(日期、学习主题、分享老师、场地、时间节点等)。另外,提前预订酒店(尽量离会场近的酒店,打车10分钟以内为佳)关注会议期间天气备好衣物、雨具等。

会中,我们最好提前1小时到达会场,占据合适位置;会议期间带好笔记本等相关学习用具,并做好学习记录;会议期间可以和会场人员包括分享老师交流,拓宽行业圈子;会议结束后可以和同行人员一起交流分享当天所学信息(可以用ORID法分享)。

会后,需要整理三天内会场内容,分享的知识内容内化成ppt课件或文档资料;搜集资料整理,并在一周内给大学同事内部分享研讨;分享过程中组织同事研讨,制定出相应学习行动计划,并把相关素材资料给大学同时共享,将学习价值最大化。

佟宇

中国远大集团经营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远大医药学校校长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在充分竞争的领域,仅仅依靠一两位优秀领导的经验是不够的,仅仅靠少数人学习也是不够的,而是整个团队都要学习,为此,我们一直把建立学习型组织作为团队的一个基本目标,并影响到整个企业。

为了让团队成员能够通过这样的机会将学习收获最大化,我们是这样做的。

根据议题,有目的选择  让团队成员充分思考,结合自己目前的工作领域或者即将要开展的项目情况进行选择。有目的性的寻找别人做这件事时候的亮点和经验,借鉴到自己的工作中来。

跳出自己的领域  团队成员重点关注自己工作领域之外,也要挑选一些自己不熟悉领域的课题,让自己的专业全面发展。会上不仅仅是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在各自的领域也有很多的优秀想法和工作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多关注供应商  每年参加培训杂志年会,我也会要求大家去会场外看一看,在众多供应商的产品与服务中去寻找启发或者合作的可能。比如我们集团正在建立的微课线上平台项目,其中有一些想法就是去年参加年会的时候,在外部供应商的产品中获得的。

心得总结不能少  会后我会要求参会的团队成员都要写一篇关于参会的心得体会,归纳在本次会议中所接收到的新鲜观点或者是对自己未来工作有利的经验成果,并要求大家把这些都要应用到当年的工作中去。

从分享者角度来说,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更细会对收获最大化的目标有帮助:

分享主题务实接地气  主题的安排一定来自于真实的企业案例和培训者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分享中多交流  改变分享完全结束后再做交流的方式,以能让参会者有收获为目标,在整个分享过程适当设计多个环节让参会者进行提问交流,避免真正有问题出现时因没时间提问而无法交流。

分享者圆桌会议  分享者都是行业专家和大咖,但因有分享环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时间比较短,可以在会议中多增加点分享者之间的交流安排。

对于参会者还有几点建议:

1.一定是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和新的思考走;

2.多关注身边一起参会的同行们,在他们那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3.别让好点子溜走,如果有在现场获得触动启发一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钱冈

  中国医药集团国药大学教务长自2011年成立以来,国药大学每年均参加《培训》杂志的年会。对国药大学来说,参加年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项目活动,为了将收益最大化,国药大学在参会的前、中、后都安排了相应活动。

组织头脑风暴  会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内部头脑风暴,回顾、反思、总结各项工作,提炼创新思想方法,总结优秀实践案例,撰写奖项申报文稿。争取荣誉不是根本,通过这一过程反思不足、完善自我才是目的。

因国药控股的子公司众多,国药大学会将参会通知发给各子公司,组织各子公司HR、内训师报名参会,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研究会议议程  年会的内容丰富,如何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非常重要。国药大学的各位同仁们一定会认真研究会议议程,有选择地参加相应论坛。选择的标准往往是基于国药大学的短板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来选择相应的演讲场次。

会议内容共享 会中,做好听讲记录、获取演讲资料、反馈当天收获、调整第二天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当天活动结束后,教务长会召集参会的同事们交流一天的收获。大家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去听,自然反馈的内容是学习到的新内容、新经验、新方法。

扩大朋友圈  更为重要的就是积极与同行沟通、交流,扩大朋友圈。2017年年会上,我们幸会医药行业同仁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管理学院执行总监涂益华先生,双方就企业大学的发展、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年11月,涂总受邀来国药大学作了“阿斯利康服务转型的成功经验”专题演讲。

积极撰写活动报道 会后,每家公司都会进行参会情况总结,并向领导汇报,国药大学也不例外。此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写参会活动报道,及时在国药大学微信公众号、企业号等平台发布,在内部分享参会收获,让未能参会的领导、同事也能了解培训发展趋势、同行工作策略等。

闫永峰

中铁一局人力资源部(党委干部部)副部长近年来,中铁一局积极对外开展优秀企业对标学习、参加大型培训会议活动等,并多次参加《培训》杂志主办的各类论坛活动等。为使参会人员学习收益最大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会前整体策划  根据会议手册内容,初步了解本次会议论坛主题及相关嘉宾的分享内容,并根据会议论坛内容在本企业内部框定参会人员,下发参会通知,确保参会人员的相关专业匹配度。

从“中铁一局网络学院”为参会人员安排和会议主题相关的网络课程,将内容前置,让参会人员能够充分了解会议论坛相关内容;要求参会人员根据会议论坛主题内容,结合自身岗位工作,提交“两带来”报告,即带来工作中的问题和结局方案,带来对集团公司相关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让参会人员带着问题来参会。

会中分组学习  针对每场大型会议论坛分享场地较多、分享嘉宾场次较多等问题,我们将参会人员按照嘉宾分享场次、时间等进行分组,确保每场分享会均有本单位的参会人员,并要求参会人员做好学习笔记;每天分享结束后,组织全体参会成员以“复盘”“开放空间”“世界咖啡”等形式进行学习分享。

会后开展培训  会议结束后,即时组织参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期间,结合参会人员前期“两带来”内容,提炼相关工作业务中的痛难点,并进行分组讨论;

通过运用行动学习的工具方法,结合会议论坛学习内容,对业务痛难点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培训会后落实相关行动计划,让所学内容有实践,有落脚点。

李广谦

 南航集团人力资源部培训管理主管 

端正心态 参加展会第一就是要端正心态,毕竟每一场主题演讲长则2小时,短则40分钟,与一个完整的培训的相比,其能收获的深度是有所不同的。平行论坛很多,可以在短时间感受不同讲师的授课风格。对于感兴趣的点,可以先记录关键点和联系方式,后续保持联系和沟通,就能实现培训效果的最大化。

分工明确  每次参加展会的同事们之间要做好分工,每一位与会的同事要提前研究每一个分会场的主题,确定参加哪一场,避免大家扎堆参与某一个分会场。同时,要做好后续的分享,让所有参加展会的同事能对展会的全貌有一个了解。

沟通交流  每次展会都会安排比较多的培训供应商设摊展示,在间歇期不妨多和参展供应商聊聊,有会意想不到的收获。

赖映新

丹姿学院负责人与《培训》杂志的接触始于2012年春季,第一次参加年会在2014的古都南京。参加年会前,学院内部先开了一次研讨会,锁定我们最关切的学习主题。在年会期间,集中精力对关切的核心主题进行深度吸收,务求启发于心智。

应用于实践  学习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2014年的南京年会上,我对 “混合式培训模式”“导师制”十分感兴趣。参加完年会回来,学院内部召开了“两会”“一次研讨会+一次学以致用”工作坊。通过持续的实践与迭代,目前已形成相当完善的“混合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多任务驱动的双导师制”。

收获于价值 “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给培训界的我们搭建了一个智慧碰撞与实践交流的价值平台。每次年会,丹姿学院都积极参与,多年来通过“锁定主题—提取核心—因地制宜—行动计划—形成模型—迭代创新”的闭环,将年会传递的价值落地,实实在在推动公司的人才培养与发展。

因为价值,所以参加;因为应用,所以收获;因为有收获,所以继续参加。

祝杨

中安信业培训部高级经理

《培训》杂志可以说是中国培训行业的风向标,每年都会带给我们国际最前沿的新资讯和新思想,以及国内本土化研究成果与最佳实践。因此我发现带领团队参加会议,是最能价值最大化和落地更有效的方式。

会前准备  参会前务必仔细研讨大会议程,将议题与本企业现状对标,根据参会伙伴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部署,避免大家扎堆听某一个主题或专场的分享,这样下来,大家回到企业时就会有多个模块、主题的经验借鉴。另外,邀请业务部门一起来参加,为日后培训推广可以奠定扎实的基础,合作起来会非常有默契。

参会必备  手机一定要携带充电宝是必备的,用来拍重要的资料。一是各自负责听完事先部署的专场。二是要逛展位,与培训企业建立联系。三是要买买买,书是最基本的,可能还有很多教学用具,所以最好准备个大大大包。

会后研讨  与会人员回到企业向同事分享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让自己重新理解学习到的知识,一方面让没有参加会议的伙伴有所了解,为日后执行项目时统一思想和语言。

思想落地  没有实践的思想都是伪思想,如果你能在企业将思想落地,并产生绩效和结果,那么你就会变得很值“钱”,也会成为公司的战略伙伴。

匿名参会者

参会前根据分会场排程,让参训学员初步选定感兴趣的分会场,尽可能说明想要了解的内容和原因。尽量让明显与本行业培训有关的分会场都有人参与。

会后要求撰写分享材料或报告。重点结合所听主题与自身工作做深度关联。有必要的话,建群用语音方式开展转述与交流。

选取一两个有普遍共识共鸣的理念方法,做本单位实践应用的研究分析,要求具有一定深度,争取学有所用。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害怕新员工来了就走?你得给他们注入点自家企业的“DNA”

同样工作十年,积累的是经验还是时长,差别在这三点!

不破除这种认知,读再多书都没用

“拆、问、跳”,三步让你轻松掌握跨界思维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