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报纸中的常香玉形象

 

“追求自由、热心公益、心系故乡、热爱祖国”...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作为著名的豫剧表演大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的声名远播海内外。她1930年代成名于开封,在汴洛地区学艺、习艺、演艺,逐步在实践中创造了常派豫剧艺术,成为豫剧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她的《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朝阳沟》等剧目极为经典,她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事迹广为流传,她播种豫剧种子的言行影响广泛。
常香玉代表剧目《花木兰》资料照片

过去我们所熟知的常香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常香玉,对她早年经历则通过《常香玉传》《常香玉的故事》《常香玉回忆录》等有些了解。其实,常香玉少年成名,早就成为当时记者、报刊所关注的对象,报刊中因此留下了许多相关报道。研读可知,诸如“追求自由、热心公益、心系故乡、热爱祖国”等人格特点,其实在1949年前的常香玉身上已有所体现。
1


追求自由
1942年4月28日,《西安晚报》刊载一则题为《常香玉在洛阳报大登启事与王恩普解除婚约》的新闻。新闻故事缘起是:

“王恩普勾结某太太,以请客为名将其安至其汽车,载至不知方向之某处禁闭数日,其父曾登报悬赏寻找,王某知事难隐,竟威逼迫,以订立婚约胁,一弱女子遭此意外压迫,抵抗无力,但为保全生命,遂被迫应允,于九月二十一日于与之订立婚约”。

此事之真假,已难以考证。但它反映的情况在旧社会的梨园行并不鲜见。报中载,常香玉“回忆前情,中犹为战栗,窃思婚约订立,本属个人自由,乃王恩普者,竟以诈术胁迫订立,为个人一生幸福计,此婚约,誓难承认,除委请代函王恩普声明此项婚约无效外,并请代为登报声明”。

陈宪章、常香玉夫妇


常香玉早年辗转豫陕,成长为豫剧名角,但在她的回忆中,戏曲工作者遭遇官僚、地痞、青红帮等欺侮乃是常事。最典型的是,常香玉在某次堂会上愤而吞掉金戒指,失去生存欲望,后在陈宪章帮助下才转危而安。常香玉后来曾说,丈夫陈宪章是她的救命恩人。
2


热心公益
常香玉为公益奉献无数,热心公益始终是她的本色。1944年12月5日《国风日报》刊载《救济医院游艺募捐》一文,内载:

“赈济委员会西安中医救济医院,为募集救济基金,定今起,假南院易俗分社,举行游艺七天,常香玉昨晚由三原返省,参加该院游艺,今晚主演全本卖衣收子。”

类似义演事迹层出不穷。《西北文化日报》载《手工纺织会筹募福利会常香玉义务献演》称:“西安市手工纺织业职业公会为筹募职工福利基金,特举行游艺会。十五日,请陈夫人常香玉女士,于九月六日起假中正堂开始表演义务豫剧。”

常香玉(早年照)


陕西中山堂、西安青年馆、宝鸡冬赈筹募委员会等资金筹募都有常香玉的身影。常香玉演戏,叫好又叫座,义演募集效果非常好。《通俗日报》曾载:“常香玉此次来宝义演先后,约十日,宝鸡商民间直接自动被动于观剧之消耗将达数千万元,兹闻某会以常香玉为该会募捐劳苦功高,特制金质奖章一枚奉赠。”
3


心系故乡
有人曾说,是河南巩义的洛河水滋润了常香玉的金嗓子。作为豫籍戏曲表演大师,常香玉对巩义、对河南始终格外关注。

1948年8月《国风日报》载独立社消息,河南旅陕同乡会为救济豫籍受难同胞,邀请常香玉在中正堂义演。前五天的演出剧目为全本《西厢记》。不久后,《甘肃民国日报》载,河南旅兰同乡会为救济豫籍清贫学生,常香玉、赵义庭等在西北豫剧团举行游艺募捐。

1940年代中期,河南巩义南河渡洛河水灾频仍,香玉故乡人苦不堪言,几无出路。常香玉闻听后,毅然答应,四处义演以筹资筹粮,终于帮助修建了堤坝,暂解了水患之虞。乡亲们为彰其功,将堤坝命名为“香玉坝”。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为河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豫剧大师,她始终心怀桑梓,以各种方式回馈着故乡人。
4


热爱祖国
抗战爆发后,常香玉心忧国家,积极加入西京市影戏业抗敌支会。据《西北文化日报》载:西京市影戏业抗敌支会召集第三期募捐队长及各院社负责人,举行茶话会。出席者十余人,由到场领导指示募捐办法,并请各队长努力劝募。次由常香玉队长答词,表示竭尽全力劝募,以尽艺人爱国天职。
常香玉剧照


其实早在开封演出期间,常香玉就主动和戏剧创作者联合,排演与时事密切相关的新剧,引起记者关注:

“本市醒豫舞台为唤起民众,充实抗战力量起见,特请戏剧家王振南先生新编爱国佳剧,亲自导演。该剧名《打土地》,叙述暴日侵略,一女子夫丧子亡,背井离乡,哀怨痛绝,以致疯狂。剧情之细腻曲折婉转紧张,为历来各剧所未有。悲时令人心酸,乐时使人肚痛,激发爱国情绪,加强抗敌精神,暴露倭寇之兽行,发挥无遗。以名坤伶常香玉饰女主角。兹该剧定于本月五、六两晚公演想该团届时车水马龙,必有一番空前之盛况云。”

概括而言,常香玉是一个戏曲工作者,这是她赖以生存、赖以成名的根本。在苦心学艺、用心研艺、精心创艺的艺术实践中,她从德艺双修进至德艺双馨,身体力行地追求自由,积极参加社会义演,主动与身公益事业,在1949年前的豫陕地区有着较大影响力。

1949年前的常香玉有多火,她为何能通过义演募得大量资金和物资?我们可以从《常香玉的吊票》一文中戏迷买票的过程中略窥一二:

戏院门开一缝,一从宝鸡赶到西安来听常香玉《西厢记》的戏迷挤进去向卖票的人讲:来张特排票!

售票员:先生,你是哪一部分的?

戏迷:我那一部分也不是,才从宝鸡来的商人。

售票员:不管你从哪儿来,特排没你的份!

戏迷:那我买池子座。

售票员:早完了!

戏迷:站票有没有?

售票员:院子都快挤破了,不用说你,针都插不起去!

戏迷:这么办吧,卖给我张骑票!他气昏了。

售票员:什么是骑票?

戏迷:就是我骑到别人身上。

售票员:这哪成,谁的身子肯让你骑?

戏迷:要不,吊票也成。

售票员:吊票?

戏迷:就是请你们用一条绳子把我吊在大梁上看。

售票员:成是成,不过我们没有绳子。

戏迷:我的裤带长很,就用裤带吧!快!快!

售票员:别忙,原票六十元,外加上吊手续费四百四十元,先给你讲明。

戏迷:好,就给你们五百元!只要让我快上吊。

付过钱,像扯汽灯一样,几个茶房把这戏迷吊在后面的大梁上。看戏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他很得意的向台上看。糟糕!还不到十分钟,茶房突然大喊“警报!”人们飞鸟似的散跑,但他呢?他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作者:康定宾
编辑:王富聪 殷雪梅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敬请关注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


    关注 文史e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