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震宏:母亲节说“母”

 

今天是母亲节,大家快来和小喵一起,听听郁震宏老师讲汉字中的“母”亲吧!喵~...





今天是母亲节,大家快来和小喵一起,听听郁震宏老师讲汉字中的“母”亲吧!喵~



释“母”
文 / 郁震宏


先说声调

声调与意义、情感、状态相关。母,mu,第三声,在《广韵》上声《四十五厚》。上声(第三声),给人以婉转、美好、久远、柔软、懒懈之感。比如“三”字,平声,但上海人说地铁“三号线”,连读变调,“三”读如“散”,听觉上就比平声的“三”字柔软、婉转得多,所谓“吴侬软语”,此其一端。

上声柔软、婉转,用来表示亲昵的称谓,最是合适。如:父、母、子、女、姊、弟、爸、爹。诸如此类,在《广韵》中,都属上声。专门表示母亲或母性的汉字,如:母、姐、社(说文:蜀谓母为姐,淮南谓之社。)、妣、姥、妈、牝、媞、姼。亦都属上声。


再说字形、字义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按,母的古文字,字形重点在上面的两点,《广韵》引《仓颉篇》云:“其中有两点者,象人乳形。”其说甚是。引申之则为女老之称,如漂母、诸母之类;后世声转字变为“妈”,如吴妈,犹父之为渔父、田父也(今疑问词“吧”、“吗”,亦父、母之转)。母字从女,故有雌性义,如公母,犹言男女、牡牝、雌雄、爷娘也。

《说文》以“牧”训“母”,牧,养牛人也,引申为凡养育之称。牧、母双声对转。“母”字,古或有入声一读,如牧野,《说文》作“坶野”;又《说文》为、禺俱训“母猴”,母猴,即《史记-项羽本纪》之“沐猴”,今通语猕猴。
字音先于字形,“母”的古音,声母为双唇音m,主元音为ə,象吸奶之声,为最自然之发音,引申为养(牧)、教(姆)、爱(
)。母,为象形字。变象形为形声字,则为姆(女师也)、妈;变象形为会意字,则为姥(《广韵》或作姆)。姆,母之后起孳乳字,姆,女师也,母之与姆,犹父之与傅(章太炎《文始》说)。女师之职在诲,诲从每声,每从母声,与姆一义相因,一作名词,一作动词。此与媒(谋也,谋合两姓)、谋(古文从口、母声,或从言、母声)之例同。

父母对子女而言,故有大、盛之义,如:

  • 每,草盛上出。《左传》“周田每每”,即《诗·绵》“周原膴膴”,《韩诗》作“腜腜”。每之于膴,犹母之于妈、鹦母之于鹦武、之于憮。
  • 海,天池也。本义当为大水。
  • 拇,将指也。将,即壮,大也。
  • 鋂,大环,一环贯二环。《诗·齐风》“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由大、盛引申,则为在上、覆盖,如“
”,外卦,有覆盖之象。脢,背肉。与“母”同部者,如冃、埋,义皆相近。覆则暗,瞢、夢、懜,《说文》皆训“不明”,与“母”为阴阳对转字。

母、某古同音,谋之古文从母声可证。章太炎《文始》说:母,孳乳为腜,妇始孕腜兆也。今按,妇始孕每喜食酸,故从某,某,酸果也。又,媒,为谋合两姓者,变为动词,则为谋,神格化则为禖,仲春求子之祭,《礼记-月令》作“高禖”(仲春之月,玄鸟至,以太牢祠于高禖),《诗经》毛传作“郊禖”(《生民》: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毛传:弗,去无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高禖)。郊禖之祭,犹今民间之祭送子观音,此亦佛教入中土后民俗之转移也。
今天母亲节,不妨读一首“千古孝思绝作”(方玉润《诗经原始》语),《诗经》的《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文章作者:

郁震宏,懒下楼主人。

微信公众号:lanxialou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蔡若葵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章黄国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