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还没落地,华为这封信就让我热血沸腾

 

华为后手看的我热血沸腾!...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我感觉华为凉凉了。

这年头科技产品组件都是全球采购,不让买等于不让你造了啊。

这种封锁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打击简直是毁灭性的,搞不好几年之后,华为这个牌子都会销声匿迹。


但一天后,海思总裁的内部信看的我热血沸腾。
说白了就是早在多年前,华为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芯片研发,虽然这次打击很大,但华为不是没有后手。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能跟高通搞事情的麒麟,华为还背地里研发了很多东西:

最优秀的是无线通信方面有巴龙5000,跟麒麟一样厉害,能跟高通叫板;

数据中心领域的鲲鹏、AI的昇腾、视频应用的机顶盒芯片安防芯片还有物联网系列产品。

当然还有唐唐一直期待的“鸿蒙”手机系统。
大多数人可能没听过上面的名字,其实有一部分我也没听过,因为这些技术很少用在华为产品上,这些技术并不完美。

他们设立的目的是:防止可能应验的极限生存假设。

项目组里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技术永远赶不上国际一线水平,只要华为能买到,就永远不会用他们自己人研发的技术,可他们还是毅然去做了。

如同内部信所言: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唐唐不是华为粉,但看到这句话也有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热血,迫不及待的想做些什么帮帮他们。

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年初看流浪地球的时候。
可仔细想想,自己确实帮不上什么,这种无力感或许跟海思项目组早期有些相似吧。

华为内部信的署名是何庭波,27岁加入华为,现任海思总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把海思从一家毫无名气的芯片小厂变成一家著名半导体公司。

华为芯片从无到有过程中每一份心酸和喜悦她都经历过。
2000年初华为因为抄袭被思科起诉,开启了长达10年的恩怨,正是那时候华为老总任正非意识到华为对美国芯片的依赖太大,决定自研芯片。
但研究芯片是个既烧时间又烧钱的大工程,国内半导体技术落后国际几十年,短时间根本不可能见成效。

每年砸上百亿,做出来的东西跟现有解决方案相差甚远,何庭波跟他的海思团队等于一个只会花钱,并没有什么卵用的技术团队。

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海思存在必要性,毕竟十年前安卓机刚刚萌芽,国际半导体市场一片大好,没有人能预见美国对华为的制裁。

面对外界的嘲笑,何庭波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做的慢没关系、做的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时间,海思总有出。”

直到2013年,经过十年的忍辱负重,华为海思终于盈利,并逐渐成长为一个能让华为 挺起脊梁的技术部门,成为华为喊出“科技自立”口号的底气。
不过虽然海思很强大,但并不能掌握华为所需的所有核心技术,很多专业配件仍需在国际市场采购。

《金融时报》曾经报道过华为的应对方案:今年早些时候,加拿大事件发生以后,华为就已经开始增加元器件库存,最开始的目标是 6-9 个月,随后又把目标提高到 1 至 2 年。

年初的时候,华为在采购名单里新增大量国内供应商,过去这半年里不少国内生产线都开足马力为华为生产核心组件。

能研发的研发,能国内买的国内买,实在要去国外买的先做好储备,未来一段时间即便华为不能从国际市场购买原材料,也能保证正常生产。
最初听闻华为在国际市场遇到的挑战时,唐唐跟你们一样,好像心脏突然被什么东西揪住。

在我的认知里,华为的现在可能是很多民企的未来,如果华为能挺过寒冬必将给其他企业带来迎难而上的勇气,可如果华为没熬过去呢?

但看到华为这么多后手又觉得莫名心安,深深钦佩华为敏锐的危机感,也为自己的瞎着急感到好笑,毕竟这个层面博弈我又能影响什么呢?

或许把华为应对挑战所做的努力写出来,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就是每个普通人最应该做的事儿吧。

小花瓣啊,虽然现在很难,但我们都支持你,大家一起熬过去,加油!之前有次更新是晚上发的,不少小伙伴可能没看到,点这里复习一下吧!


喜欢唐唐的,点zan↓


    关注 唐唐快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