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美国芯” 华为硬气的背后是任正非高超的管理哲学

 

持续学习: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即使没有高通和美国其他芯片供应商供货,华为也不会有事(would be "fine"),因为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华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任正非18日说道。



“我们不会在美国的要求下改变我们的管理,也不会接受其监管。华为的生存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我们自始至终没有做美国市场,还是能发展到今天。”

华为能够这么硬气的背后,是任正非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是华为未雨绸缪“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备胎计划的成功,同样也是华为研发力量、技术力量的展现。

但归根溯源,华为能有完成“备胎、B计划”的实力关键在于华为有这样的人才——“以人为本”每个老板都知道,但真正理解“以人为本”内涵的老板和企业却没有几个。

关于任正非爱才如命的故事有很多,比如1999年,任正非到华为北研所视察工作,他问所长刘平:“你这里怎么才这么一点人呀,不是叫你多招吗?”刘平说没有那么多活干,人招来了太浪费,任正非不由勃然大怒:“我叫你招你就招。没活干,招人来洗沙子也可以嘛。”据说任正非还有借高利贷给员工发工资的野史。

可见任正非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也许是我无能、傻,才如此放权,使各路诸侯的聪明才智大发挥,成就了华为。”

“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这是任正非关于重视人才很有名的三句话。

多年前,任正非就曾说过人才和管理制度是华为的根基:

那些人中精英,在时代的大潮中,更会被众人团结合作抬到喜马拉雅山顶。希腊大力神的母亲是大地,他只要一靠在大地上就力大无穷。我们的大地就是众人和制度,相信制度的力量,会使他们团结合作把公司抬到金顶的。

在华为,说重视人才是最高纲领也不为过,在《华为基本法》里,“我们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做企业的人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句话是华为和其他企业在基因、性质层面上的不同。

于是华为快速高效发展的雪球就滚起来了。对于这点,柳传志也表示过自己没有任正非的魄力,“我还挺佩服任正非的,任正非走的就是一个直接往上爬坡的路。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我走一百米要大家停下来喘喘气,任正非捡一条更险的路直接就上去,这点魄力我不如他”。

任正非强调,“在华为,人力资本的增长要大于财务资本的增长。追求人才更甚于追求资本,有了人才就能创造价值,就能带动资本的迅速增长。”



虽然如此,但里面有个天大的难题,就是如何用好人才,实际上,如果人才用不好,反而是起到反作用。比如当年的乐视招来了一大堆的牛人,结果谁都不服谁,内部乱糟糟的,人才的能力根本发挥不出来,浪费掉了。

这就说到了华为的“法宝”,也就是华为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

众多周知,华为的产品研发和供应链体系建设是拜师IBM学到的,而华为的人力资源体系和组织结构是Hay Group、Mercer等公司参与设计的,还有财务体系和销售体系等,都是采用了国际最顶尖的经验。

2014年的时候,任正非就曾表示,近20年来,我们花费数十亿美元从西方引进了管理……西方公司自科学管理运动以来,历经百年锤炼出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凝聚了无数企业盛衰的经验教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用谦虚的态度下大力气把它系统地学过来。

流程虽然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经验,但思想和心法却是任正非注入的,如果说西方的管理经验是钢铁侠的钢铁战衣,那么任正非的心法就是它的“大脑”和能量核心,可以说华为是真正中西结合的最优秀产物。

“利出一孔,力出一孔”,与员工分享利益、分担责任的逻辑,懂得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企业几乎没有,世界上哪个企业会有让近十万个员工做公司股东的?

每年去学华为的企业不知有多少,他们都想拥有华为那样拼命奋斗的员工,但他们却根本不愿意做到不让奋斗者吃亏,所以,他们也就是那样了。



人才不怕多,就怕没有一个有效运转的机制。

敢于用人,加强新鲜血液循环,让组织充满活力。永远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研发体系一定要加强新陈代谢,加强人员输出。 我们一定要改变用人的格局和机制。我们要敢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我们的唯一武器是团结,唯一的战术是开放。

任正非说,建立公司是一个架构,建立公司的利益体系也是一个架构,这就是企业的格局了。

有的企业就想不通,“华为公司的100位研发人员可以创造16亿元的产值,而在我们公司100位研发人员一年可能创造不到1亿元的产值......”

其差距就是由于用人的机制跟不上,说到底还是老板的思维意识跟不上。

如今,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正在上演一场龙争虎斗,这是企业的生死争斗,也是国运的博弈,而华为通过华为内部组织的创新和优化,不断创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梯队,让华为的竞争力愈来愈强。

持续学习: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这个提法源于美军特种部队的一个战术。在传统的战术中,发现机会或者目标,往往需要逐级报告,待后方司令部反应过来,发起攻击的时候,往往已经错失良机。而美军特种部队,往往是给予一个若干人的战斗小组足够的授权,他们可以在发现目标以后,直接调动后方各类资源(战机/炮火/导弹)对目标进行饱和覆盖。

同样,经过组织变革,在华为一线,也是一个个由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和交付专家组成的战斗小组,一旦发现销售机会,可以呼唤到后方的炮火增援。“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业务服务、一切为了胜利”。

快速复盘,反思和学习能力,虚心学习先进经验,使得华为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高效增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一直专注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并深谙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依托学院广博师资力量和强大课程资源,为成长型和传统转型企业培养管理角色认知清晰、管理知识建构完整、管理工具掌握扎实、管理艺术理解透彻,具有MBA管理视野兼具创新思维和管理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
卓越经理管理发展课程

第13期 2019年5月开学
培养兼具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总共分为四大模块:管理者角色认知模块、管理知识构建模块、管理工具赋能模块和管理艺术融通模块。每位学员需按要求完成共24天课程学习,并完成相应案例分析展示汇报,通过结业论文答辩考核。课程设置如下:

模块一 管理角色认知
经理人竞争力——自我经营与职业发展

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与执行力

模块二 管理知识构建
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营销管理与创新

管理会计与财务报表分析

运营管理

管理经济学

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管理

模块三 管理工具赋能
项目管理实践

管理心理学

高情商谈判

MTP管理者修炼

演讲口才与管理沟通

模块四 管理艺术融通
从管理者到领导者

互联网思维与创新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师资阵容

本课程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核心教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师共同组成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师资团队。部分师资如下:



凌   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研究方向: 管理信息系统、流程管理(BPR)、电子商务、ERP、知识管理。



骆品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竞争与规制、创新动力学。



曾成桦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变革管理、决策管理、高管教练。



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学院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艺术哲学。



李   旭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



熊   浩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非诉讼纠纷解决(谈判、调解与仲裁)及其培训



邹德强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助理教授。MBA课程“营销研究及其商业应用” 主讲教授,EMBA“数字化营销课程”,主讲教授。

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等。



俞   勤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DP特聘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中国会计学会会员、中国管理会计学会常务理事。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



谈平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DP特聘师资,原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教学总监。

研究方向:领导力、心理学、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



贺岭峰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心理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和心理训练的理论与技术、领导力、创新思维等。



倪   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DP特聘师资,国内第一位把职业竞争力整合为企业系统培训的管理顾问。被誉为"中国职业化塑造第一人"。十余年世界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战经验。



傅志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DP特聘师资,互联网应用逻辑架构师、原艾瑞咨询集团总经理、中国商业发展研究所首席专家。


招生录取
招生对象

1)工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2年以上管理经验。
注:不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课程学时

学制一年,每月利用一个周末,集中学习2天,共24天。

除在复旦大学上课之外,期间安排移动课堂、企业参访等异地教学活动。

入学程序

申请人在收到通知书后,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缴纳全部学费,并办理相关入学手续,准备上课。

(注:本课程在学员缴费并开学后不予退费)

考核与授证

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以案例分析展示作为结业论文汇报,通过答辩考核者,颁发复旦大学《卓越经理管理发展课程》结业证书,并成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校友。

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方式:021-5506 0199

18502192716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关注 复旦金融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